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美国财阀私生子 > 第297章 一战爆发与局势走向:奥匈帝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7章 一战爆发与局势走向:奥匈帝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

第297章 一战爆发与局势走向:奥匈帝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

>>> 柏林皇宫内的局势商讨

柏林皇宫,普鲁士内阁部长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首相面色凝重,声音低沉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了然,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德国迅速做出了反应,然而对于奥匈帝国,众人却没有过多的言语。

毕竟德国早就知晓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也完全预料到奥匈帝国可能会发动战争,这在他们的战略预判之中。

“陛下,俄罗斯的动向十分可疑。尽管他们还未宣战,也没有下达总动员令,但目前正在大规模整修铁路,将领们也频繁视察军队,种种迹象都表明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情报大臣站起身来,神色紧张地向皇帝汇报着,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为了获取俄罗斯的情报,德国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他们一直对两线作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过也早已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

毕竟从一开始,《互不侵犯条约》就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随时都有可能破裂,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本就无法共存。”外交大臣摇了摇头,感慨地说道。

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浪潮盛行,这是一个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认同逐渐确立的特殊时期。各国纷纷意识到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加以煽动,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对邻近其他民族的憎恶情绪。

“波斯尼亚 - 黑塞哥维那共管地有着相当数量的塞尔维亚族人口。”军事顾问皱着眉头,补充道,民族主义者们自然不会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波斯尼亚本身就如同一个民族大杂烩的特殊区域,局势极为复杂。

“从一开始,波斯尼亚 - 黑塞哥维那共管地就是一个畸形的统治区域,塞尔维亚人在当地占据主导,奥匈帝国实施统治,而奥斯曼帝国拥有主权。”外交大臣目光深邃,早已看透了这其中的局势。虽说普鲁士的外交有时表现欠佳,但在嗅探战争相关的气息方面,他们却比任何人都要敏锐。

“俄罗斯想必也在密切监视着我们德国。他们在解读当前的政治局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毕竟他们是两年前直接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国家,只是在美国的救助资金支持下,才稍有起色。”经济大臣分析道,他对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

“听说他们的工业产能和铁路设施有了极大的发展。”皇帝微微皱眉,开口问道。

“岂止是极大发展。”外交大臣神色凝重,沉重地点了点头。

美国主导的国际局势对俄罗斯极为有利,“美国财政部的杜鲁门以救助资金介入,俄罗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外交大臣长叹一口气,杜鲁门似乎把俄罗斯当作一个成功的范例,向那些接受救助资金的国家宣传,声称他们也能像俄罗斯一样实现华丽复兴。

“这人太可怕了。”首相低声说道,他深知杜鲁门此举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外交大臣甚至确信,那些宣布延期偿债的国家对救助资金的警惕性降低,俄罗斯的例子恐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钢铁公司(USS)垄断市场后,掌控了全球钢铁供应,疯狂生产,把钢铁价格压到了谷底。”经济大臣继续汇报着国际经济形势,“不管怎么说,那真是个被幸运眷顾的大块头国家。”

“是的,美国钢铁公司采用了让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都沦为废墟的策略,国际钢铁价格创下历史最低点,大幅暴跌。”外交大臣补充道。

在钢铁价格暴跌之时,再加上石油、煤炭等资源市场被垄断并转向国内,俄罗斯在这两年拥有了工业化的绝佳环境。大量人力如野草般从田间涌出,俄罗斯也是如同美国一样,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

“如今的俄罗斯已非我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俄罗斯了。”军事顾问感慨地说道。

俄罗斯新成立的铁路建设委员会,将源源不断的钢铁、木材、人力、能源等全部投入到铁路产业。反正会有土地贷款和救助资金进来,沙皇也会很高兴。

铁路建设委员会毫不迟疑地推进各项项目。

外交大臣拿起几个月前发行的一份报纸,念道:

[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化工程完成。]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与庆典。克里姆林宫的核心人员举杯庆祝。]

[莫斯科首都圈和圣彼得堡皇都圈不断扩大的铁路网。俄罗斯工业化加速的引擎。]

[新设内阁部门——铁道部。]

[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建设委员会,即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的前身。]

“一直进展缓慢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化几乎已经完成,首都圈的西部铁路网更加密集了。”外交大臣说道。

“啧。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啊。”皇帝不禁感叹道。西伯利亚大铁路,以首都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中心,向西延伸的铁路设施,这意味着铁路网延伸到了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

“是的,预计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俄军的机动性将达到过去俄军难以想象的程度。”军事顾问分析道。土地贷款,俄罗斯实际上是以土地贷款的形式接受救助资金,工业化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般狂飙。

“此外,随着工业园区制造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也大大加快。”经济大臣补充道。

“总动员令下达后,军队集结速度会超乎想象地快。”施里芬总参谋长表情严肃,喃喃自语道。

“施里芬总参谋长,您怎么看?”皇帝看向施里芬,询问道。

“我们必须率先宣战。”施里芬回答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 施里芬的战略考量

从一开始,施里芬就一直警惕着两线作战的局面,在指挥帝国军队时,也预留了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一听到奥斯曼帝国陷入破产危机的消息,他就立刻赶到柏林皇宫,扩大了征兵令。与俄罗斯的战争,意味着要面对其广袤领土和庞大人口,德国也必须赌上国运。

“为什么呢?”皇帝疑惑地问道,《互不侵犯条约》仍在生效,俄罗斯似乎也没有立即撕毁条约的打算,而奥匈帝国正拿着最后通牒,只等德国的开战许可。柏林皇宫当下并不需要立刻投入战争。

“在德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尽量拖延战争的策略不是更好吗?”首相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陛下。”施里芬坚定地低下头,说道,“俄罗斯现在不宣战,并非是不想打仗,而是在等着看德国兵力分散,坐收渔利。”

“一旦德国在西线分散兵力,他们就会趁机进攻?”皇帝追问道。

“从一开始,《互不侵犯条约》就是怀着不纯意图签订的条约,不是吗?”施里芬深信不疑,他认为俄罗斯在等待德国最虚弱的时机发动攻击。

既然如此,趁德国现在状态最佳,先对俄罗斯发动攻击,可能是更明智的战略。

美国这个变量的影响太大了,俄罗斯能实现这样的工业化,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战争迟早会爆发,最好在最有利的形势下开启。只是……”施里芬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在场的部长们都明白他担忧的原因,他们担心的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其军队,而是更可怕的存在。

“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冬季的冻土期过去后,春天的泥泞期就会到来,整个战场会变成一片泥沼。此时开战,自然条件极为不利。”施里芬无奈地说道。

真是要命,会议室里响起阵阵叹息。德国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战争的走向,不能让俄罗斯主导战争的开启,德国必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否则被他们牵着走,就只能在两线战场上疲于奔命。

“唉……”皇帝紧紧握住了手中的雪茄,心中满是纠结。

柏林皇宫虽倾向于战争,但也深知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可怕。西伯利亚的冻土期会让人冷到骨子里,而春天的泥泞期,温暖的气候会让冻结的土地融化,形成无尽的泥沼。

在这种环境下,机动性极差,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甚至没顶。

不过外交大臣提出了一点:“但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不也一样吗?虽然他们比我们更适应,但他们也必然会受到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巨大影响。”

“这话说得没错。”施里芬也表示认同,“可以立即将第8集团军调往东普鲁士方向。会议结束后,我会马上下达调动命令。”

皇帝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说:“允许开战。外交部批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并立即准备宣战书,随时准备发给俄罗斯!”

轰!开战的命令下达了。

“先发制人。”施里芬坚定地说道。

>>> 战争爆发与各方动态

[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

[绝不可能达成的最后条款,塞尔维亚的强硬拒绝,巴尔干半岛各国被卷入战争。]

[奥匈帝国宣战。]

最后通牒被拒绝了,奥匈帝国随即宣战,并在包围圈的战线上调动军队。塞尔维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事件发生后,就通过总动员令迅速集结兵力。在德国批准最后通牒的这段时间里,塞尔维亚争取到了一些时间。

[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全欧洲的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开始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摇摆。阵营分明,各国相互宣战,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少爷,谢尔盖·维特总理发来消息,表达了感谢。”詹姆斯走进房间,向杜鲁门汇报。

谢尔盖·维特,他曾是俄罗斯的财政部长,在救助资金启动并实行总理制后,成为俄罗斯的杰出总理。

“是因为允许开战这件事吗?”杜鲁门抬起头,问道。

“是的,看来俄罗斯也认为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他们似乎打算从战争赔款中狠狠捞一笔。”詹姆斯回答道。

“这样啊。”杜鲁门把报纸扔在桌上,看着报纸上[破裂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标题,说道,“没办法,是德国先挑起战争的。从谢尔盖·维特总理的立场来看,也只能参战了。”

[德国宣战。]

[俄罗斯进入总动员令。紧急通过铁路运输,大量军队被送往广阔的东部战线。]

[谢尔盖·维特总理表示:“俄罗斯是伟大的,必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

“据说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首先动员了80万大军。得益于救助资金时期铺设的铁路环境,铁路运输速度大大提高,他们对此很满意。”詹姆斯继续汇报着。

俄罗斯西部,以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中心展开的大规模铁路网延伸到了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军队机动性开始大幅提升。

“还好不是在泥泞期开战。要是在春天开战,铁路环境也会变得一团糟。”杜鲁门说道。

“确实如此。”詹姆斯表示赞同,运气站在了俄罗斯这边。更何况现在是冬天,对俄罗斯来说,战场形势极为有利,毕竟冻土期对俄军有利。

“第一次交锋很可能发生在东普鲁士。”杜鲁门分析道,东普鲁士更好一些,相比乌克兰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地区距离圣彼得堡更近,铁路环境更加整洁、密集。

“据说俄罗斯军队分成了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各有40万大军……”詹姆斯说道。

“不管怎么说,光靠人口数量,德国是打不过的。”杜鲁门评价道,俄罗斯可是人海战术的王者,刚刚通过总动员令集结的兵力就有80万,简直让人震惊。

原本计划初期能集结120万大军,但德国已经全副武装地开战,时间来不及了。

“从地图上看,俄罗斯真是个大块头。”詹姆斯感叹道。

“俄罗斯幅员辽阔,就算从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直线行军,也会因为冻土期而损失大量人员。”杜鲁门分析道。

事实上,德国的判断是正确的。

从俄罗斯谢尔盖·维特总理的反应来看,他早就期待着战争爆发。

如果德国不率先宣战,俄罗斯很可能会在更晚的寒冬时节宣战。

“是施里芬推动了开战,对吧?”杜鲁门问道。

“是的,这似乎是明智的判断。距离寒冬还有一段时间,泥泞期也还远。

德国在现有的选择中做出了最佳决策。”詹姆斯回答道。

反正战争迟早会爆发,施里芬在这一刻展现出了抢占先机的决心,他并非恶人。

“虽然信息不太准确,但据说德国在东普鲁士集结了7个陆军步兵师,很快还会有4个步兵师应动员令征召,或从西线赶来会合。”詹姆斯汇报着最新情报。

“哇喔……”杜鲁门惊讶道,俄罗斯的西北方面军就有40万大军,这是由30个步兵师和8个骑兵师组成的强大力量。而德国军队目前只有7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38比8。就算会合后,也不过是38比12,这样的兵力对比,交锋能成立吗?

但杜鲁门惊讶的并非这个。

“德国能成为陆军最强国家,果然是有原因的。”杜鲁门说道,在历史上的坦能堡战役中,德国军队以这样的兵力击败了俄罗斯军队。

当然,并非双方全部兵力投入战斗,但能在这种情况下取得大胜,本身就说明德国拥有强大的陆军,这兵力交换比到底是多少啊?

“但是……”杜鲁门停顿了一下,眯起眼睛,低头看着地图,“德国这些家伙在干嘛?”

德国军队,他们在东普鲁士采取防御态势,丝毫没有进攻的打算。

其实,这在正常情况下是合理的,不进攻才符合常理。

但现在俄罗斯军队甚至还没完成集结,正在通过铁路运输。

估计还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运输,可德国军队似乎完全没有主动出击的想法。

“为什么呢?”杜鲁门疑惑地自言自语,那可是俄罗斯军队啊,你们不是号称能打败俄罗斯军队吗?为什么要乖乖等着他们完成总动员令呢?被倭国打得惨败的俄罗斯军队……啊。

“不对,该死。等一下。”杜鲁门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一想到倭国,他立刻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历史已经被他改变了。倭国已经不存在了,倭国已经被美国肢解,只剩下蓝眼睛的占领军和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

那么?

“日俄战争也没有发生……”杜鲁门低声说道,揭露俄罗斯军队真实实力的日俄战争没有发生。

也就是说,德国军队现在根本不清楚俄罗斯到底拥有多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不敢贸然进攻。

毕竟德国也忌惮俄罗斯军队,觉得俄罗斯军队不会那么简单。

实际上,俄罗斯军队在近代战术方面犹如稻草人般脆弱,但德国并不知情,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动员80万兵力,肯定不容小觑。

这可真是要命。

“疯了。”杜鲁门说道,俄罗斯会因此陷入困境吗?面对这难以置信的现实,杜鲁门不禁张大了嘴巴。他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在世界大战中掀起了狂风巨浪。

“难怪谢尔盖·维特总理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杜鲁门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军队的真实战斗力。

看起来他们并不知道俄罗斯军队在战术上有多落后,也不明白为什么俄罗斯明明资源和人口(人力资源)丰富,却发展不起来。

“有意思。”

杜鲁门嘴角上扬,看着局势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

既然救了俄罗斯,他们就得发挥应有的价值。

他们不过是他制衡德国的棋子,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