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是克虏伯炼铁事业部的威廉·凯特尔。”
克虏伯炼铁事业部的出售协商现场。
克鲁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正常情况下,应该有容克贵族出身的高级官员在场,但此刻坐在对面的却是以克虏伯炼铁事业部部长身份出席的凯特尔。
这对我们来说倒是乐见其成,但显然情况有些异常。
克鲁格向财政部那边投去寻求解释的目光。
“您不必如此惊讶。”
马克斯财政部长耸了耸肩。
“在小毛奇参谋长被强制退休前不久,德国军方的凯特尔少校将自己的所属部门转到了炼铁事业部,所以现在是由凯特尔少校直接处理相关财务结算,替代了小毛奇,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但他不是德国军方的人吗?”
“他已经退役了。”
“啊?”
克鲁格瞪大了眼睛。
凯特尔原本是刚任职的少校,而且在容克贵族中口碑也不错,本以为他能在军队里顺风顺水。
没想到他会主动离开军队。
但杜鲁门对此的看法稍有不同。
“那么,这样一来,克虏伯炼铁事业部的收购就算达成了吧?”
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凯特尔确实是重要人才,但克虏伯的炼铁事业部才是重中之重。
马克斯财政部长点了点头。
“除了一些琐碎的手续,出售已经达成。您辛苦了。”
“这样一来,克虏伯就有了发展的弹药。克虏伯想要完全转型为技术企业的目标,希望能顺利推进。”
“您客气了。”
克虏伯炼铁事业部。
这意味着将横跨鲁尔工业区、莱茵兰北部工业区的克虏伯炼铁厂全部纳入囊中。
至此,克虏伯钢铁成为德国钢铁联盟旗下的一家钢铁公司。
“关于克虏伯的商标权,您打算怎么处理呢?我们改名也没关系,但还是希望能保留一些克虏伯的品牌价值。”
“哈哈!杜鲁门先生您随意处置就行。今后德国结算银行会大力支持,我们克虏伯也想从中受益。”
克虏伯的商标权。
实际上,克虏伯公司将炼铁业务分拆出去,德国结算银行作为掌控德国钢铁联盟的机构,收购了克虏伯炼铁的全部股份,这就导致“克虏伯”这个品牌名出现了重叠。
克虏伯和克虏伯炼铁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
但大众会如何看待呢?
这才是问题所在。
不过刚才的对话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克虏伯希望从我们新兴钢铁势力这里受益,而我们如果能利用克虏伯的品牌形象,在德国国内开展业务也会更加顺利。
这是非常诱人的提议。
“那么,杜鲁门先生,您打算如何经营我们克虏伯炼铁呢?”
一直默默坐着的凯特尔举起了手。
摘下军衔的凯特尔,现在实际上已经是平民,相反,“事业部长”这个职位显得更加耀眼。
“我计划将蒂森钢铁、克虏伯炼铁和德国钢铁联盟合并为一家公司。”
这是杜鲁门和蒂森董事长已经讨论过的事情。
德国钢铁联盟作为控股公司,位置有些尴尬,所以需要在上面叠加一个强大的控股公司来压制下面的公司。
随着克虏伯的屈服,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型钢铁公司开始被德国钢铁联盟收购。
照这样下去,实际上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所以,杜鲁门打算干脆利落地将它们合并,置于德国结算银行之下。
克虏伯、蒂森和德国钢铁联盟(VSt)将融为一体。
蒂森董事长将担任合并企业的负责人,凯特尔和克鲁格将分别管理原蒂森煤矿和原克虏伯炼铁事业部。
实际上,德国的炼铁厂要么拥有煤矿,要么就是煤矿拥有炼铁厂。
煤矿和炼铁厂本就是一体的。
当然,在复杂的股权结构中,最大股东德国结算银行处于蒂森克虏伯最终决策人的位置。
杜鲁门终于如愿以偿拿下了德国钢铁产业。
“您已经确定好合并后的法人名称了吗?”
“蒂森克虏伯(thyssen Krupp)。”
杜鲁门微笑着说。
“作为德国垄断性的钢铁公司,名字得响亮些。”
排名第一的克虏伯炼铁、第二的蒂森钢铁、第三的德国钢铁联盟合并。
一个垄断德国90%钢铁产量的巨无霸诞生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 Krupp)。
>>>
“巴格达铁路段的业务随着克虏伯炼铁的合并,划归我们管辖了。”
德国财政部在移交克虏伯炼铁的同时,将巴格达铁路段的垄断经营权也移交给了我们。
杜鲁门被选为非正式临时全权大使,为了更顺利地进行协商,柏林宫廷把这个垄断权给了杜鲁门。
但这个战略本身作为德国的外交策略,还是挺有用的,也让杜鲁门颇为惊讶。
恢复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几乎是柏林宫廷的目前迫切想要的目的,但却把这个关键任务交给了杜鲁门这个外国人。
“实际上,目前柏林宫廷还是占主导地位,毕竟他们扣押着德国投资公司的投资事业权。”
“是的,柏林宫廷不敢轻易动我们。普鲁士那帮家伙,军国主义深入骨髓,要是谈不拢,他们就会动用军队。”
“一旦被普鲁士上议院盯上,立法和行政瞬间就能搞定,德国投资公司算什么,蒂森克虏伯都可能在空中解体。幸好目前他们对杜鲁门代表的强大实力和美国有所顾忌。”
美国国家基金进入德国的那一刻起,德国西部就拉上了资本的帷幕。
美国资本的介入,为作为德国西部经济联合体的德国结算银行提供了保护屏障,通过购买德国投资公司和德国结算银行的优先股,股息也被大量吸走。
西奥多·罗斯福高兴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财政部则发出舒爽的呻吟。
外资流入逐渐将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
美国在开拓时代一直是背负欧洲债务的二流强国,但通过杜鲁门在德国铺设的资本大网,美国正迅速偿还债务。
美国的资本市场与纽约金融界紧密相连。
美国财政部几乎与纽约金融界融为一体,这种基调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现代。
也就是说,美国的债务大多是由Jp摩根银行直接或间接干预的,随着杜鲁门作为Jp摩根银行体系的代言人,象征着美国晋升为欧洲的债权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蒂森克虏伯和德国结算银行对美国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掌控的欧洲资本前线。
“德国政府最糟糕的失误,恐怕就是克虏伯公司的国有化了。为了收购这个巨无霸公司,导致国家财政大幅动荡。”这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下场。
“正如蒂森董事长所说,国有化并非绝对的好事。但反过来,克虏伯的武器体系将为德国帝国插上翅膀。现在有了我们的低价钢铁助力,如果德国能发展成为技术强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对德国政府来说,克虏伯是一个战略。
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德国政府已经收购了克虏伯,并开展炼铁业务。
现在将发展路线转向技术研发。
既然恢复理智的财政部全力以赴通过国有化来解决问题,德国就有机会再次跃升为陆军强国。
当德国在技术强国和陆军强国的道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
打开变革之门的将会是德国。
随着德国战争执行能力的提升,其可能会在外交上发生转变。
德国渴望进一步点燃对战争日益高涨的欲望。
20世纪初动荡的德国一直如此。
一个为战争而存在的国家。
一个为养活军队而存在的国家。
这种氛围并非凭空产生。
“列强的自杀。”
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不远了。
“很快,德国就会组建与奥斯曼帝国的协商代表团并出发。奥斯曼帝国虽然很愤怒,但巴格达铁路段项目本身对双方都很重要,绝对不会放弃。如果我们蒂森克虏伯以低价钢铁倾销,重新协商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德国已经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巴格达铁路段的租赁合约,撕毁合约就等同于宣战。”
“奥斯曼帝国目前与三国同盟和英法协约都有接触,准确地说,只是稍微搭上点关系。”
奥斯曼帝国。
真是个奇妙的国家。
它既是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失败者,也是黑海地区的失败者,同时作为欧洲的“病人”,展现出双重的面貌。
更糟糕的是,目前奥斯曼帝国的形势不容乐观。
“巴尔干半岛上,泛斯拉夫主义正在抬头。德国实际上将保加利亚纳入势力范围,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施压,俄罗斯帝国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与原历史有所不同。
俄罗斯帝国在东亚几乎失去了霸权,这种现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
虽然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到了东亚,但目前仍未全线贯通,而且还有英国和美国在使绊子。
只要美英日联军的总司令部(Ghq)驻扎在东京,俄罗斯帝国就无法继续南下侵略。
因此,俄罗斯帝国的对外政策逐渐向欧洲集中。
他们急需能充当俄罗斯帝国缓冲国的国家。
利益……
欧洲的火药桶正在升温。
“俄罗斯帝国现在处于被英法协约和三国同盟都抛弃的境地。和法国关系稍好,但与英国仍在进行大博弈,与泛日耳曼主义更是势不两立。”
泛日耳曼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
奥斯曼帝国。
审视巴尔干半岛的根源,就是这三股势力的争斗。
三方混战。
但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民族主义已经疯狂到了极点。
这里就是种族清洗、种族灭绝习以为常的地区。
民族间的敌对情绪已经超越极限,即便是德国帝国在战争狂热方面也比不上这里。
可以说,在原历史的巴尔干战争时期,俄罗斯甚至警告其盟友保加利亚:“你要是敢冲进去,我就亲自收拾你。”
他们彼此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彼此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又无能为力,心急如焚的地区就是巴尔干半岛。
这是一场极其激烈的生死较量。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解释。
打着独立运动的幌子,巴尔干半岛实际上进入了全国混战时代。
“最近,随着低价钢铁开始流入巴尔干半岛,危机感日益加剧。”
“国际钢铁市场上钢铁疯狂供应,这是自然的结果。”
“因此,巴尔干半岛有爆发战争的趋势,也就是说战争正在升级。”
这就像是坐在火药桶上抽烟。
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大爆炸。
这是蒂森董事长不知道的秘密,高附加值的武器产业也在疯狂涌入巴尔干半岛。
据说最近纽约军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工厂一刻都停不下来。
“哎,难道真的会爆发战争吗?”
这或许有点讽刺。
但杜鲁门所做的一切并非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目标。
他打算通过向巴尔干半岛输入武器产业,来威胁英国和法国的武器产业。
帝国主义的根基是武器。
如果英法的武器产业因为关税壁垒,只能用高价钢铁生产武器,那么在价格竞争力上必然会输给纽约军工厂。
仅仅是英法国内的武器产业陷入危机吗?
各国的武器产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将会引发企业外迁潮。
“借此打破英法的关税壁垒。”
他们将别无选择。
为了生存,英法会组建钢铁联盟。
在帝国主义时代,没有哪个傻瓜会为了拯救钢铁产业而放弃武器产业。
“如果战争爆发,该怎么办?”
“爆发就爆发呗?”
假设明天巴尔干半岛就爆发战争。
反正杜鲁门最终的目标反正也是战争。
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
“那就让它爆发吧。”
“……!!!”
蒂森董事长瞪大了眼睛。
但很快他就平静下来。他认为德国帝国不可能卷入这场战争。
毕竟巴尔干半岛只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三方混战。
即使德国帝国介入,也会在巴尔干半岛内部解决。
“原来如此。”
蒂森董事长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当然,有普鲁士军队经验的克鲁格和凯特尔对战争并没有那么消极。
毕竟他们曾在德国帝国军队服役,对德国帝国军队的强大还是有自豪感的。
房间内的气氛再次平静下来。
“话说回来,蒂森董事长,克虏伯国有化的资金都去哪儿了?德国政府至少拿走了一半的股份吧?”
“啊,您不知道吗?”
蒂森董事长一脸惊讶地看着杜鲁门。
“不知道什么?”
“这些钱都进了克虏伯家族的掌上明珠贝莎小姐的账户。现在德国帝国最大的债主大概就是她了。”
“……!!!”
“柏林宫廷应该是通过德意志银行向她支付了收购款。”
“收购款难道是现金吗?”
“不是。”
蒂森董事长摇了摇头。
“德国政府耍了个花招。”
“花招?”
“是的,一部分是以现金马克支付,但大部分是通过发行债券来支付的。只要是帝国银行发行的,都是债券。”
“等一下……”
卧槽。
德国政府用债券支付克虏伯大部分收购款的消息,着实有点震惊了杜鲁门。
也就是说,贝莎小姐几乎相当于德国帝国的最大债主。
但另一方面,似乎也别无他法。
财政不足的时候,除了印钱或者发行债券,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大概是担心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吧,毕竟这可不是小数目。
“……这么说,现在德国财政部的大权在贝莎小姐手里?德国人还清醒吗?”
德国帝国的国债。
就算她不能正常使用,但她掌握着压迫德国政府的最强钥匙。
“而且她……每天都来我下榻的地方找我。”
杜鲁门嘴角扭曲。
开始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一点,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
>>>
美国国务院。
“大事不好了!”
哐当!
门被猛地推开,副国务卿一脸严肃地冲了进来。约翰·海国务卿抬起头。
“什么事——”
“塞尔维亚王国的亚历山大一世遇刺身亡!是泛斯拉夫主义者的恐怖袭击!”
“什么?!!”
约翰·海国务卿猛地站了起来。
现任塞尔维亚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倾向于亲奥匈帝国。
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
他是在两者之间艰难维持平衡,抑制巴尔干半岛战争爆发的关键人物。
现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抑制器被拔掉了。
“这样一来,塞尔维亚王国完全倒向了俄罗斯帝国的泛斯拉夫主义阵营!”
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
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
两种民族主义理念发生冲突的瞬间。
没人能预测会发生什么。
“立刻动员国务院全体人员,对巴尔干地区进行监控!收集到的信息一个都不许遗漏,整理成报告交上来!通知派往欧洲的人员密切关注巴尔干半岛的局势!”
“但现在人手不足!特别是反间谍、情报方面的人员缺口很大!”
“世界局势如此紧迫,你竟然告诉我没人?!”
国务院的外交工作就像是没有硝烟的另一场战争。
而且国际形势波澜诡谲。
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出现什么问题,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问题已经爆发。
但每次都要立即做出反应,这是国务院的主要工作。
在国际外交形势紧迫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应对,只能说明国务院的无能。
咕噜咕噜。
国务卿感到喉咙冒烟,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砰!
“……立刻安排与白宫会面。我要亲自与总统进行商讨。”
再这样下去可不行。
国务卿想起了一直藏在心中的计划。
实际上,从美国跟不上杜鲁门·摩根的行动时,他就开始考虑这个计划了。
推动世界运转的,既不是军队,也不是金钱或政治。
在其本质层面,隐藏着最重要的价值。
“现在美国也需要一个专门负责情报(Intelligence)的情报局。”
而且……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如果要在情报战中占据优势,美国必须率先行动。
作者的话:1903年塞尔维亚的亚历山大一世遇刺是真实事件,与萨拉热窝事件不同。不过,这起事件也和萨拉热窝事件一样,是通过秘密手段(黑手党)进行的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