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1章 辩论(上)

随着题目的公布,辩论正式开始。

这次采用分曹辩论,学子们被分为两组,分别主张不同的立场,开始自由辩论。

此时,第一回合的辩论已经拉开序幕。

第一个上场的学子,是个面容清秀的青年,他微微拱手,神情自信,语气坚定。

“各位,在下冒昧献丑,首先引用《荀子·性恶》中的一句话: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

这话指圣王治国,知人性本恶,故以礼法约束,确保社会秩序。

就如同钱塘江的石塘,若没有它的约束,即使江水浩瀚无垠,最终也会溃决。

故而礼法不容忽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与约束。”

他话音刚落,另一位学子迅速站起,神情激昂,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孟子·公孙丑》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说的是强迫别人并非真正的感化。

如果以强力压制民众,最终却会导致心服力薄,治国也难以长久。

正如绍兴七年严刑治盗,最后竟让三十六囚犯在刑场上高歌。

若真是礼法完备,为何《周礼》治下仍旧会有暴动之事发生?”

两位学子的观点截然不同,语气虽各有差异,但都显得十分自信和坚定。

第一个学子一时语塞,转而低头思索,似乎准备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立场。

随后,另一位学子便接过话题,紧接着从《论语·子路》引用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如果礼乐不兴,刑罚便失去意义,治国理政便无法真正得民心。

他的话音未落,另一位学子也立即反击,拿出《盐铁论》的名句‘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法令过于繁琐,若过于依赖法条而忽视人心,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束缚与不公。

随着每个人不断抛出经典名句与历史事例,场内的气氛愈加紧张。

旁听的学子们也纷纷低头思索,甚至有些开始悄声交流,显然已经被辩论的火花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或皱眉沉思,或低语商讨,每个人都试图在这场言辞交锋中找到自己的立场与答案。

辩论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针锋相对。

空气中弥漫着思想碰撞的火花,言辞激烈,论点交织。

争的面红耳赤,就差动手了。

林向安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省城的学子,如此的斗志昂扬,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辩论中压倒对方。

从他们的辩论中,林向安清晰地感受到,彼此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已达深刻程度。

每当开口,要引经据典,破题有力,再用实证加以支撑,归谬反驳,最后升华辩论点。

辩论更像哲学问题。

毕竟,仁政与立法只是单一的视角,但人心复杂,情感纷繁,必须从多个角度去考量与权衡。

这种思辨的深度与广度,令林向安心中颇有启发。

这里的学子水准,与乌程县学相比,显然已经高出了一个层次。

林向安淡然一笑,侧过头看着段昊初、刘文昌两人说道,“多谢二位邀请我们来旁听,倒是醍醐灌顶。”

段昊初拍打着扇柄,笑道,“小事一桩,何必道谢。这里多是省府各书院的学生,亦有邀请绍兴、宁波等地有名才子,向安,可愿一试?”

听后,林向安眼中闪过一丝思考。

和他们对弈一番,亲自感受,倒也不失为一种锻炼。

“好,姑且一试。”

过了片刻,这个辩题接近尾声,张举人微微一笑,抚须总结道:

“此辩题讨论已久,诸位各抒己见,真是让人深感受益。

就如这茶筅击盏一声,仁政如茶香,礼法如茶筅。

若没有香气,茶盏便是空具其形;

而若没有形态,香气便会四散无存。

仁和礼,二者缺一不可,方能治国安邦。”

他语气温和,话语虽简短,却道出了仁政与礼法的内在联系,赢得了在场学子们的点头称赞。

张举人轻轻放下茶筅,微微示意,笑着说道:“好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道辩题,这一回,由王举人来给大家出题。”

王举人微微点头,略作停顿,随即开口。

“刚才那场辩论,诸位学子的见解独到,令人印象深刻,不愧是才俊之辈。接下来的辩题,同样需要大家细思熟虑。”

他清了清嗓子,转而说道:“今次辩论的题目是——知行本末之辨。朱子‘知先行重’,与阳明‘知行合一’,孰为正道?”

林向安心中一动,这个辩题他曾在考试中遇到过。

对于这个问题,他一直倾向于阳明的‘知行合一’。

而且正巧对方选择了朱子的‘知先行重’这一立场,看来可以和人辩一辩了。

对面一位学子,站起身来,语气充满自信,激情四溢地说道:

“《朱子语类》卷九中提到:‘譬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正如人走路,没有路如何能通行?当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未通《周官新义》便贸然施行,若让白丁掌管河工,岂不重演元符年郑州堤决的惨剧?”

他话音刚落,林向安脑海中不由浮现起一句话:世上本无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

稍微沉思了一会儿,林向安心中已然有了反应。

轻轻地停顿了一下,便不紧不慢地开口,语气平和。

“《传习录》云:‘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

吃东西,得先尝过后,才知道味道。

倘若神农未亲尝百草,安能注《神农百草经》?

这西湖的采莲女,没读过《齐民要术》,采藕之术可输学士?”

他的话语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场学子的关注,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林向安身上。

低声的议论声逐渐响起,整个院子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