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辩论(下)
这时,对面一位学子站了起来,手持书卷,语气坚定:“《大学》有云,格物致知,知先行重。子路曾问‘闻斯行诸’,夫子却尚要‘有父兄在’,不以知识为本,如何行事?若无知而妄行,岂不与蛮夷何异?”
他的话音未落,已经有人开始低声赞同。
然而,林向安只是微微一笑,缓缓起身,语气平和却不失自信: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方知‘知行合一’。
正如当年王荆公(王安石)变法,若囿于典籍,不知变通,岂不正是困守经典的过错?
而且,若南剑州百姓饥寒交迫,我们岂能等到读完天下所有书籍,再去施粥救民?”
林向安用第一人举例,来反驳观点。
两边有不少人觉得这话有道理,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对面的学子眉头微皱,显然没有料到林向安会以王安石变法为例进行反击。
他稍微顿了顿,抬头看着林向安,声音略带挑衅:
“可若无先见的知识,又如何能知行合一?
未曾深知事物的理性与道理,贸然行事,岂非急功近利,损害了‘知’的根本?
要知道,先知后行,正是为避免犯错,为自己行事的基础提供牢固的根基。”
他的话刚落,旁边一位学子便低声附和:“对,知为行之本,行则知也,行不知则非道。”
然而,林向安并未被对方的话所动。
他缓缓站直,目光穿透众人,语气不紧不慢,却充满了理性与信念:
“我并非否定‘知’的重要性,只是‘知’若停留在书本中,未曾施行,又何以谈‘知’?
知而不行,乃为空谈;行而不知,则为盲目。真正的‘知’,是要在行中验证,在实践中升华。”
他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一丝坚定:“‘知行合一’的真谛,在于知为行之导,而行为知之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要‘知’,必先行。若无‘行’,‘知’再深又有何意义?”
台下的学子们陷入了沉思,许多人已经不自觉地点头。
林向安所言,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究竟何者为先,何者为主?
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审视自己在‘知’与‘行’之间的定位。
尤其是那些学子,他们身为科举之士,深知读书与实用之间的差距,心中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愈加深刻。
对面那位学子终于沉默了一会儿,显然无法立即反驳林向安的观点。
这人深吸一口气,重新回到座位,显得有些无奈。
不少人侧目,望向林向安,觉得这人思路清晰,倒是颇有见地,就是看起来脸生。
王举人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扫过整个院子,最后缓缓说道:“好,今日辩论,几位学子的言辞犀利,令我等受益匪浅。至此,第二道辩题也已见分晓。”
他抬起头,看向林向安,微微一笑。
“这位学生,倒是有一番见地,暗合《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训。”
林向安微微一笑,谦逊地回礼。
心中暗自感叹,今天的辩论,确实让他受益良多。
通过与这些学子的激烈碰撞,林向安不仅加深了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也对‘知行合一’的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辩论过程中,他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积累的深度,更在于如何通过行动去验证与应用。
孙文石笑着拍了拍林向安的肩膀,打趣道:“向安,你这辩论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实在是为兄自叹不如啊!”
杨辉也笑了笑,点点头:“别人都还在换人辩,你倒好,直接辩了几人,简直让人哑口无言。”
段昊初插话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笑意。
“我跟你们说,别看向安平日里温和有礼,但这家伙若真和人较真起来,那可真是把人说得一愣一愣的。我和他住在一屋,熟了以后,倒是见识过几次。”
偶尔两人会探讨交流,若是两人较真讨论起来,他总比被林向安的想法带跑,不自觉被绕进去了。
这场辩论,是这边朋友有事,没法来,便让他和文昌过来的。
知道可以带人来之后,这就想到了林向安。
刘文昌听后也忍不住笑了笑,摇头道:“听这场辩论,已经被你说服,连我都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了。”
林向安略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摆摆手道:“你们这么说,我倒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正好还有一辩,你们也参与,这对磨炼大家的口才很有益处。”
众人都笑了笑,纷纷点头,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就在这时,接下来进行最后一轮辩论。
李举人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宣布了最终辩题。
“此次最后一场辩论,辩人性善恶之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孰能经世致用?”
这是一个常辩之题,也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外界环境影响了人的本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与法律来加以规制。
如何从现实政治的角度论证两者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将是这一场辩论的关键。
古往今来,正反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辩论开始后,双方的思路迅速展开。
一个首先从《孟子》到《周易》,再到玄武门之变,来阐述性恶的观点,强调人性本恶的必要性,认为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冲突,都源于人性中的贪欲与私心。
然而,另一方的反驳同样凌厉,他们引用了《孟子》以及《汉书》中的例子,指出“尉迟恭握刀之手颤抖如筛”,这并非人性本恶,而是其良知尚存的证据。
正是人性中的善良与理性,使得即使在战场上,英雄也能停下手中的刀,选择宽容与理智。
一来一往,一方抛出一个事例,己方即以同一事例回击。
随着讨论的深入,孙文石与杨辉也主动加入了辩局。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辩论气氛愈发热烈。
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与现实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使得整个辩论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
最终,李举人以《中庸》开篇作总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他将孟子与荀子的观点结合起来,指出“孟子见性如见种子,荀子观性如观幼苗”。
他举例说,农人育种时,既需信任种子的生命力(性善),又当除草驱虫(礼法),这是“执两用中”的智慧。
人性需要被理解与引导,既要有信任与期望,也需有规制与教化。
辩论结束后,三位举人也评选出了几位优秀的辩论者,田老爷更是慷慨赞助了奖品,包括书籍、文房四宝等。
林向安因在第二轮辩论中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一套文房四宝作为奖励。
结束后,不少人主动过来认识,一时之间,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