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庆逍遥贵公子 > 第117章 太子莫慌,都在掌握之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7章 太子莫慌,都在掌握之中

说完后,赵泓霖又给李卓介绍了下这位徐先生。

徐年,自洞良,曾是前朝年间的一名举人,身负奇谋才华,因为受到门阀党的迫害,后来被他招入东宫。

这些年来,一直是他的头号智囊。

李卓思索片刻后轻轻摇头。

“徐先生之言只说对了一半,再下料定窦渊定不会出手干预东宫书府的推行,而是会采用另外一种更好的办法。”

这一回复让赵泓霖十分不解。

“先生,什么更好的办法?”

李卓忽然拿出自己的折扇,在太子一愣的目光中,“啪”一声打开,满脸自信。

“殿下,东宫书府的推行,陛下已经拟旨昭告天下,那就是一定要推行的。

您不妨想想,若是窦渊这些世家门阀从中阻挠,就是得罪朝廷,触怒龙颜,即便做的再隐秘,陛下也会明白是何人所为。

最关键的是,他们从中作梗,就可阻止此事推行了?无非是拖延一些时间罢了。

一旦传出去,对他们的名声也是极大的打击,花费如此多代价而只有微毫作用,这些比猴子都精明的人又岂会做?”

赵泓霖听的缓缓点头。

“先生所言极是。”

李卓继续说道。

“所以他们定会采用我说的更好的办法,那就是也跟随太子脚步推行书府,而且极有可能是以吴王的名义。

这些世家最不缺的就是人和金银,到时他们完全可以将书府推广到各县,从最基础的藏书到高深的,比东宫学府更加全面。

然后取消只有取得功名之人,才可进去誊阅的条件,如此一来,定会比东宫学府更受欢迎,也会让吴王通过此事,获得比殿下更多的人心。”

这种情况,放在现代社会很常见,贴切的形容便是恶性竞争。

赵泓霖听完先是呆住,然后满脸愤怒和焦急的一把站起。

“先生,如此一来,孤岂非为他们做了嫁衣?这可如何是好?”

赵泓霖此时方才知晓,心中的那股不安到底是来自何处了。

“殿下不用焦急,当日我向殿下提出东宫书府一事,就已经料想到会有今日。”

李卓既然向太子献策,心中当然有万分准备,他预备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此策因为门阀党人的阻挠通不过。

第二种,就是现在这样,门阀党不想冒天下之大不违通过。

见李卓如此镇定,赵泓霖也莫名的感觉心安,一屁股坐下,脑袋往李卓这前倾了一些。

“先生,快请告诉孤您的妙策。”

李卓再次打开折扇,侃侃而谈。

“殿下,门阀世家相助吴王建立书府,若是利用好了,对殿下而言还是一件好事。

毕竟您才是太子,是当下大庆正统,而且又是提出东宫学府一事的第一人,这点无法改变。

一旦他们也开始建立书府,殿下当立即告知天下,写一片文章来表扬他们这一举动,其中内容必须要让天下人都明白。

这些门阀世家之所以举办书府,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受了太子您的启发,总而言之殿下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这些人即便建立书府,将功劳归拢于吴王,也绝不会用吴王书府这样的名号,朝廷也不会允许。

否则就是明着告诉天下人,皇子之间明争暗斗,这对社稷不利。

且在下料定,这些术府建立后,世家之人必会趁此机会,给那些寒门学子洗脑,借此来拉拢他们的心。

这个时候,殿下便可利用太子身份的优势,派遣自己的人进驻这些学府,美其名曰督促他们确实将藏书给文人们看了。

从而对他们做到监视,同时东宫学府设置“评文”机制,也就是说这些人来东宫学府看书抄书后。

有机会将自己的诗词文章送给大儒,甚至太子亲自观看,我想没有几个文人能受得住这样的诱惑。

与太子而言,这是重视文教,避免人才被埋没的一种善举。

如此一来,但凡是真正有才学,不甘沦为世家门阀附庸者,必会将目标放在东宫学府的评文机制上。

此举不仅可以为殿下招揽真正的人才,更是可以让殿下的名声大涨,无论他们的学府做的再出色也没什么用。

相反,他们做的越大,帮助的人越多,只会有越多的人,感激殿下开创东宫学府的恩情。”

李卓说完后,见赵泓霖满脸震惊,陷入了呆滞中,笑了笑,端起酒杯浅浅喝了口。

心中也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让他仿佛回到前世在大学课堂上,给那些研究生上课的情景。

这种感觉,比和老庞聊天时更加强烈,因为双方的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好!太妙了!先生所言,真是令孤如拨开云雾见青天,未曾想到先生早已准备好了后手,实在令孤佩服至极!

不错,如此一来,无论他们怎么做,孤都可高枕无忧,先生当真是在世慕容,智计无双!”

赵泓霖的激动并非装出来的,都是发自内心。

虽然他知道李卓能得到房振赏识,定然是有大才,但也没料到如此厉害!

饶是李卓脸皮再厚,被太子当面这么夸赞也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

“殿下过誉了。”

“先生莫要自谦,孤自问也见过不少具有才华者,可他们与先生完全不可相比。

对了先生,既是说到此了,孤还有一些事情想请先生指点。”

赵泓霖说着还对李卓拱手作揖,态度十分尊敬。

“殿下请说,在下会尽力。”

“先生,那日朝会还说了胡人的事情……”

当日魏无忌提出增加军费,在大庆招兵一事被窦渊当场驳斥。

皇帝说此事要好好考虑,可后来就没了下文,一般这种情况,就是默认通不过的意思。

可赵泓霖很不甘心,他背后的支持力量,就是新野党,主要便是武将方面。

随着这些年重文抑武之国策,武将地位越来越低,也就代表他的势力越来越弱。

此消彼长,世家门阀却日渐壮大,长此以往对他十分不利。

这次的事情,魏无忌和武国公白天雄,已经与他提前通知过,都认为是个不错的机会。

若是就这么放弃了,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契机。

此时的赵泓霖已经完全相信李卓,所以将自己的情况几乎都说给了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