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棠没想到苏槐沐还会为了她而学梵文,有些感动又有些尴尬:“我当初不是故意想骗人的。”
“当初我也没想到我的画会卖那么贵,而大家都觉得那画应该是一位得道高僧画的,我怕说是我画的,就卖不上那样的价格了。”李卿棠解释道:“你也知道的,在苏州那会我没什么银子。”
“我知道,所以我没有怪你的意思,反而觉得我的娘子很聪慧。”苏槐沐环抱着李卿棠,亲吻了一下李卿棠的耳尖:“我很喜欢这幅画。”
“你喜欢就好。”李卿棠的声音小小的却十分勾人心魄。
苏槐沐差点就把持不住,但不可以,如今住到了东宫,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已经来到这个关头了,不能出差错。
趁着李卿棠洗漱的时候,苏槐沐也去冲了一个冷水澡。
虽然江南道的情况稳定了下来,但也有不好的消息,那便是暴徒都聚集到了岭南道,由于受灾严重,大部队无法对其形成有效围剿,而且对方退到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一时间无法处理。
李和风便下令先稳定其他地方,赈济灾民,等水退去后再攻。
岭南道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被攻占,在平西郡王和骠骑将军三方势力的围堵下,暴民们退守到了两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州县。
眼下大的形势已经得到了控制,虽然银钱够,但却买不到充足的粮食,几乎所有粮商都在哄抬粮价,准备发大财。
受灾的百姓比想象中要多,再经过暴乱,能收到的粮食实在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控制的地方只能保证不饿死人,即便是直接发铜钱,但粮食的价格已经不是铜钱可以买到的了。
顾子骞把这个消息传回京中。
李卿棠给苏槐沐送补汤,听到了苏槐沐和户部在商议缺粮食的事。
“不光是赈灾需要粮,边关也需要粮草,虽然目前我们和北辽看似联姻和平,但北辽人狼子野心,在知道我们缺粮后难免不会生出什么心思,所以必须要尽快筹粮。”苏槐沐严肃道。
“臣只能尽力而为。”
等人离开后,李卿棠带着汤走了进去:“北安侯府、慕家和我都收了不少粮,如果有需要可以都给你。”
“我知道你们收了很多粮,但这事光是咱们不够。”苏槐沐摇头:“粮价居高不下,京城因为你的铺子如今还算安定,但若粮价涨到百姓完全无法负担的程度,那恐怕会发生更大的变故。”
李卿棠想了想开口道:“我倒是有一个法子,就是不知道成不成。”
“什么法子?”
“自从那功德碑建后,还有悠然县主那捐赠活动开始后,收了不少善款,富商们都攀比着谁捐赠的多,谁的名字能被父皇看到,那这粮草之事,我们是否也可以仿照一下这功德碑?”李卿棠道。
“你的意思是把捐银子变成捐粮?然后也立一个功德碑?”苏槐沐思考了一下:“大粮商都是大地主,大地主多是权贵,没有利益的事他们不会轻易答应,尤其是这个时候。”
“所以我在想,捐粮免商税你觉得可行么?”李卿棠道:“三百石粮起捐,三百石粮可免明年名下所有店铺一成商税,以此类推如何?”乾国一旦石约莫一百一十斤,三百石就是三万多斤。
如今京城的粮价涨到了100文一斤,其实三万多斤粮也才几千两银子而已。
只是大家都不愿意一下子拿出来,因为怕日后粮价涨的更高,也怕这灾难会持续时间更长,手中有粮才不慌。
苏槐沐思索了一下,觉得这法子似乎可行。
“我再思索一下,明日便同父皇说。”
“那我一会就问问母亲和外祖他们,为做表率,我可以先捐。”李卿棠道。
“我替百姓谢谢你。”
李卿棠摇头:“这是我身为太子妃的责任,而且真算起来的话,赚的或许还是我呢,我买那些粮食的时候可还没花多少银子,我那些铺子赚的银子可多着呢,一年税钱不少呢。”
苏槐沐摸了摸李卿棠的头,这个计策越有钱的商户越适合,铺子越多,免得税便越多吗,这样才越会让人心动。
苏槐沐第二日就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计划递到了建兴帝的面前。
建兴帝看后点了点头:“这主意倒是不错。”
“这都是棠儿想出来,慕家愿意以身作则先捐出两千石粮食。”苏槐沐道:“而且可以直接从苏州、扬州、杭州直接送到李将军和顾大人的手中用于赈灾,免去了路上的耽搁和损耗。”
“北安侯府和棠儿都愿捐赠三百石粮食。”苏槐沐道:“儿臣觉得可以再加个码,比如说前五个捐赠的可以豁免加倍。”
“比如慕家这两千石本是可以免去八成商税,但加倍便直接全免,三百石则是免去两成商税,还可以限额先放出两万石的名额,这样那些富商和达官贵人才会有竞争感。”苏槐沐道:“如果不够可以再加。”
“就依你说的来。”建兴帝觉得此举甚好:“不过棠儿的和北安侯府的粮就留在京城继续售卖吧,京城的粮价还是得稳定,才能保证安稳。”
苏槐沐点头:“但儿臣建议,那些捐赠来的粮食,可以用朝廷的名义卖平价粮,既能稳控物价,还能让百姓知道父皇爱民如子的心意。”
建兴帝听后眉头舒展了不少:“好,就依你所言。”
当下苏槐沐就下发了政令,紧接着太子妃就捐了三百石粮食作为表率,然后慕家就宣布捐赠两千石粮食,北安侯夫人也捐赠三百石粮食。
本以为两万石粮食筹集满怎么不得十天半个月,但没想到不过两日便满了,尤其前两个,直接都捐了一千五百石,这样翻倍就可以商税全免。
这最大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京城和周边县城还有官府的平价粮可以买,虽然每户每天都限量,但到底是稳住了动荡的局势。
而江南各地也按此法推行,收了一批粮食后便建立官方的粮铺,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