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对于这种情况下简轩等一众官员会怎么选择非常清楚。

如果莺莺国只是换了一个全权代表,那么说不定简轩还会真的如实上报。

但是,偏偏这还不只是什么全权代表更换的事情,还有其他一系列后续动作,而这些后续动作都与之前查尔斯和简轩达成的协议能有所勾连,且还会和简轩之前的那几封奏折密切相关。

如果这一次,简轩等人选择上奏,那么他们怎么解释之前的那几封奏折的内容?他怎么解释之前他颠倒黑白、瞒而不报的事情?他们又怎么解释之前的数场战败、并且私自和查尔斯达成协议的事情?

所以,简轩这些人完全不可能上报,他们只会选择隐瞒,而皇帝,当然也不可能获知这些珍贵的情报。

也因此,不论皇帝本人的能力和眼光如何,不论他在收到情报后能做出什么判断以及命令,他都没有这个机会——他压根收不到情报,自然也不可能做出任何行动。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朱标以及皇子大臣们都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他们从看到那个波廷格前往央洲的过程时就开始担忧、觉得不妙的事情最终被证实了,是真的,他们担忧的没错。

莺莺国在这时候,确实已经能够做到将从莺莺国到央洲所需的时间缩短许多,并且在日后还能进一步缩短;而央洲这时候,虽然是本土,但是从京城到滨南省需要的时间,反而几乎和莺莺国到达央洲的速度没什么区别——这样,滨南省虽然是央洲的领土,但是还有什么用?

本国的人抵达当地,居然和那些遥远的外国抵达当地,没有什么区别。

这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本国对于这个地方的治理能力,已经不够稳固了?

同时,央洲的传信速度……虽然有着几百里加急的方式,能够让时间得以缩短,但是依旧需要十余日……

——央洲从其他地方抽调军队抵达战争发生地的速度,估计也比不上莺莺国的舰船从滨南省去往那个地方的速度。

这还怎么打?这还怎么调兵遣将?

原本,朱元璋其实觉得大明的传信速度或者调兵速度等都已经非常不错了,完全可以满足大明的需要。但是他此时已经难以再保持这样的想法。

之前的程度非常不错,是因为当时的大明面对的敌人依旧是常规态势的敌人,而莺莺国这样的敌人一旦来袭……

【没错,皇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更没有任何举措,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情报。】

【简轩在知道波廷格的打算之后,他和其他几人立刻派遣余与堂前去面见波廷格,带着两滨总督祁寄宗的文书。】

【但是波廷格可以说是完全践行了他之前的那些表态,当然,也或许是为了在初到央洲的时候给央洲官员们一个下马威——波廷格拒绝接见任何没有“全权”头衔的、不与他地位对等的官员,因此,他自然也拒绝与余与堂见面。】

【接见余与堂的,是波廷格的秘书。】

【虽然在波廷格这里碰了壁,但是简轩等人并不打算将事情向皇帝和盘托出。】

【因此,在七月初七,波廷格本人北上的第二天,简轩等人也写下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并不是一封普通奏折,这是一封联名奏折,与他联名的包括齐礼新、祁寄宗、悦良三人。】

【在这封奏折中,他们用告知一部分事实的方式来掩盖其他事实,以及歪曲其他事实。】

【首先,他们向皇帝表示,莺莺国产生了人员变动,对方在央洲的领事人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波廷格——也就是说,他们用“领事”这个职位代替掉了波廷格真正的身份。皇帝并不知道波廷格的真正身份是全权代表,而仅以为莺莺国只不过是调换一个负责商贸事宜的领事而已。】

【随后,在奏折中,几人声称在波廷格的秘书与余与堂会谈的六月二十八日的第二天,二十九日,波廷格就已经出海北上,滨南省根本联系不上对方。同时,他们还将波廷格的秘书的身份改成了所谓的“副领事”。】

【同时,他们还在奏折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查尔斯之所以会被莺莺国免职召回的原因——是因为查尔斯擅动刀兵,且接连不断!】

【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将这个逻辑往下进行,在奏折中表示,滨南省会尝试派人前去追赶新任“领事”波廷格,并告诉他,皇帝已经恩准他们在滨南省正常通商了,他们还能有什么别的要求,并让他调头返回。】

【——但是,由于波廷格北上的时间比滨南省“派出的”人手要早,且还正巧赶上了南风,顺风而行,速度大约会非常快,因此,滨南省也不能保证能够及时追上波廷格。】

【简轩等一众滨南省大员们,再次将事情巧妙地圆了过去,也依旧将自己之前做下的大事捂得严严实实。】

【当然,就如同之前简轩等人私下与查尔斯达成协议的时候,会有临近的其他地方的官员听到一些风声并据此上奏一样,这一次,同样也不是没有官员感知到莺莺国一方似乎有着什么打算。】

【此时的曲江巡抚就是发现了什么的人。】

【虽然新任全权代表波廷格刚刚抵达,除却波廷格直接发出文书的滨南省官员外,其他地方的官员对此尚且并不清楚;但是,之前查尔斯在任时,就已经确定下的北上进攻其他地区的消息,还是被一些人探知到了一二。】

【曲江巡抚将这方面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上奏给了皇帝,并且表示,为了以防万一、确保安全,能不能允许曲江暂且不撤走军队?——之前皇帝认为事情结束之后,就让各地撤走兵马。因此,曲江巡抚觉得,这时候可以暂且不撤军,而是等等看看情况再说。】

【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不仅没有同意,皇帝还认为曲江巡抚这些判断和推断属于是无稽之谈,杞人忧天,觉得曲江巡抚完全是搞“风闻奏报”的事情,而没有什么实质证据;且按照皇帝自己的逻辑,他还认为,如果莺莺国真的打算做什么,怎么可能让风声传达出来呢?】

【因此,皇帝斥责了一番曲江巡抚,并且要求他必须按照先前的命令按时撤军,不得拖延。】

【而曲江巡抚的这封奏折送到皇帝面前的时候,正是七月初七,波廷格北上的第二天。】

【而在七月二十日,皇帝收到简轩等人的奏折,知道新任的“领事”波廷格北上之后,也并没有吩咐各地重新抽调兵马以备不测,也没有进行其他的驻防行为,只是要求滨南省加强防守戒备——是的,只有滨南省。】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扯了扯嘴角。

这个皇帝的个人能力,实在是……平庸。

之前,因为有着简轩一群人瞒而不报、拦截信息,所以才让皇帝没有知道滨南省的实际情况,也因此没有让皇帝需要在当时就面对现实、展现个人的分析、判断、处理、决策等各方面的能力。

而随后,福曲总督的弹劾奏折、曲江巡抚的分析和判断的奏折,这两件事情,就在一定程度上让皇帝面对现实,或者说,给了他一个补救的机会和可能——但是皇帝依旧没有抓住这些机会。

再往后,简轩等人的奏折送至御前……虽然简轩一群人竭尽粉饰之能力,在奏折中将一切装点得平安无事,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但是有些事情他们也是不能加以隐瞒的——为了推卸责任,有些情况必须老老实实地写明白。

因此,波廷格北上这个事情,他们是写在了奏折中的。

情况都这么明显了,如果再加上之前曲江巡抚的关于莺莺国可能动向且请求加强兵力的那封奏折,皇帝居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和走向!???

他居然只是吩咐滨南省加强防备?!没有抽调各地的兵马就算了,居然连其他沿海地区他都没有下达一道加强警戒的命令???

皇太极不理解,皇太极非常不理解。

他觉得,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个正常的领导人身上,都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每个正常的决策者,都应该能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这不是说这个决策者有什么超乎常人的地方,相反,这恰恰正是普通人就具备的能力:曲江巡抚在担心莺莺国舰队北上,简轩等人的奏折也提到了莺莺国舰队北上,两次奏折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共同点,看到第二封奏折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来第一封奏折。

皇帝怎么会没有想到?皇帝怎么会没有让其他沿海地区加强防守?

——如果说,第一次曲江巡抚的奏折,让一心认为此事已经结束的皇帝觉得是虚假情报;那么,有了第二封奏折,简轩这些人都明确了波廷格确实带着舰队北上了,那这起码说明曲江巡抚的奏报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既然有一定的可信度,情报又是关乎战事的,那么就应当为此做出准备。

……所以,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到底在干什么!

他不是那种刚刚登基、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经验的皇帝,他现在已经登基二十一年了,经验非常充足。所以……难道真的是皇帝脑子不行,或者出了什么问题?

总之,皇太极完全不能理解皇帝在收到简轩等人的奏折后,只是要求滨南省加强防备,却不通知其他沿海地区的行为。

这简直……和当年徽钦二帝的操作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了。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昭觉得自己的朝堂经验又增加了不少。

“简轩这些人的公文写作水平实在是高,实在是高啊!”他喃喃道,这样的公文写作水平,不愧是做到了一方大员的官员们,完全没有辜负他人的期待。

先是用一个管理商贸的“领事”身份替换了波廷格的全权大使身份,让莺莺国的这一次人员调动一下子显得并不重要,也借此隐藏了莺莺国可能出现的风格转变;

随后,又将波廷格北上的时间提前到了六月二十九日,这样一来,就彻底杜绝了皇帝和朝堂日后的问责——你们怎么没有及时前去劝阻、拦一栏莺莺国的舰队?因为波廷格在会面的第二天、六月二十九日就已经出海了,我们根本来不及啊!

然后,将查尔斯被免职的原因归结为所谓的屡屡兴起战事……但是谁都知道,恰恰是因为查尔斯太温和太迟疑太保守,才会招致莺莺国国内不满,继而被免职的。

不过,赵德昭不得不说,简轩这群人找的这个所谓的免职原因,还真是非常符合央洲内部这些人的认知,皇帝也好、官员们也罢,基本上都会对这个理由深信不疑——

查尔斯屡屡兴起战事,怎么可能让莺莺国的朝廷满意呢?哪一个正当的官员会随意动兵?央洲又已经愿意和对方进行贸易了,这不就是莺莺国的目的?这个目的实现了,他还动用武力,必然会让国内不满的!

所以,虽然这个理由放在真实情况那里显得无比可笑,可放在央洲这些人的脑中,确实非常的逻辑通畅,自得圆满。

也因此,简轩这些人的论述才能在朝堂之中成立,并且不受怀疑。

而他们说什么自己也已经派人前去追赶了,只不过波廷格走的又早、又趁着南风……目的依旧是在推卸责任,反正我们已经派人前去想要劝说他了,我们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但是毕竟对方走得早、顺风,那么如果追不上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啦。

赵德昭叹气,他觉得自己的脸皮确实还是不够厚,脑筋也转得没有这么灵活,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学习才是。

赵匡胤也叹气,他同样从简轩等人的编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日后我们的思想也得变一变,不能说我大宋朝中对于动武不太赞同,就会觉得其他国家同样不乐于见到边地官员将领屡屡开战。”

这算是思想上常年固化的一个结果,也是习惯性以己度人的结果。

而当他们真的要面对一个思维方式与己方不怎么相同的敌人时,这样的固化和以己度人必然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