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
朱瞻基心头顿生一股希望:“祖大寿这样回到锦州,应当是对后金假意投降?”
虽然现如今还只是讲到了此处,但是朱瞻基却是觉得祖大寿应当不会真的帮助皇太极去夺取锦州,他并没有真的选择就此归降。
朱棣没有否决他的这个想法,这样的走向并不是没有可能,相反,可能性还不小。只是,如果祖大寿回到锦州,那他是会直接镇守锦州,还是调往他地?
以及,大明与后金之间,关于锦州这样的关键要地,必然迟早都会有一场大战。而若是依照大明最终的结局,以及皇太极那个“为清朝入关扫清障碍”的评语,锦州等地,必然会在他生前被他握入手中。
——那么,如果当时祖大寿也还在锦州镇守,他是会在交战中战死,还是未能战死、再次被俘或者投降?
如果是后者,那么祖大寿,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负面意义上的“名留青史”的结果啊。
而有了这样的一个将领,大明在末期的名声,同样也会受到一定牵连。
【祖大寿在被皇太极放走前,给皇太极定下的计划是这样的:十一月初一当晚,他赶赴锦州,徒步入城,然后对城中人说,昨夜他是突围逃出来的。随后,再由他去说服锦州军民——这些人原本就归属于祖大寿统辖——同他一道归顺后金。
而在锦州城内的巡抚丘禾嘉若是赞同此事,则可以保住丘禾嘉的性命,否则祖大寿就将其除掉。
为了让皇太极能够随时掌握祖大寿的行动进度,祖大寿表示,如果第二天,也就是初二,他顺利入城,就会在锦州城内发出炮声示意;如果第三或第四天,也就是初三初四,他成功夺取了锦州城的控制权,那么他同样会在锦州城内发出炮声,提示后金,此时皇太极就可以带兵前去接手锦州城了。】
【第二天,十一月初二,后金先是清点了一番大凌河城内的剩余人数: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三十二匹马。而当初修筑大凌河城时,夫役百姓商贾加上士兵,共有三万余人。】
【随后,皇太极在军营中听到了从锦州城内传来的一声炮声,但随后却再也没有响起。】
【这显然与祖大寿先前商议决定的计划不符。】
【十一月初四,在没有按照计划行动的两天后,祖大寿派人来到了大凌河城,表示他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之前走的时候带的人太少了,面对锦州城如今的众多兵力,他完全无法实现原本夺取锦州城控制权的计划;因此,他特地派人来禀告皇太极一声,让他不要着急。同时,他表示,那些归降和战死的将领的家属,他已经悄悄派人赡养,不用担心;
最后,他则对皇太极再次表示,“后会有期”,暗示迟早他会夺取到锦州城,届时再会;同时,表示,如果皇太极有什么指示,那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直接派人告诉他就行。】
【过了几天,十一月初九,祖大寿再次派人来向皇太极送信,信中表示相约之事,难以实现,并重申了所带心腹之人太少、锦州中由各处调集的兵力太多,且巡抚丘禾嘉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
所以祖大寿认为,此时不应轻举妄动。“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盼”;而至于计划,则要蹭到翻过年后再说了,他不会忘记这一计划的,但是必须等等,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再说。】
【对于祖大寿这几番表态,皇太极并没有再度生出更多的怀疑——除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对他可能逃回明朝的担忧外,皇太极整体上还是对祖大寿持信任态度的。】
【因此,皇太极表示,“……你也不用顾虑,我会安置好大凌河城中投降的这些官员百姓,让他们能够在后金中安然生活,不会让他们受罪。关于我们的计划,你只要看情况进行就行,我相信将军你,必然能够找到好的机会。而你放在我这边的子侄们,你也不用担心,我怎么可能会亏待他们?必然会好好培养,让他们如以往一般生活的。”】
【在皇太极此次回信之后,双方就未曾再有过直接沟通。】
【在此期间,后金之中,虽然对祖大寿并不完全信任,始终抱有一份怀疑,但是却也还是认为,祖大寿是他们放在明朝的一颗可能可以在关键时刻调动的暗棋。直到数年后,后金朝中才完全确定,祖大寿并不打算为后金出什么力。】
【祖大寿也确实没有打算为皇太极谋夺锦州。】
【在回到锦州后,他就立刻组织了锦州的人马,加固防御,随时准备防备后金军队来袭。】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芳愣了一瞬:“所以祖大寿果然没有真心打算投降,他还是想要回到明军之中。皇太极这算是被骗了?”
赵德昭觉得也不完全算是被骗:“虽然祖大寿确实是没打算按照约定,但皇太极也不能完全算作被骗,毕竟他不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吗?况且,祖大寿的那些子侄们也是实打实地握在了他的手中。”
算下来,皇太极也没有怎么太亏,就像他自己想的那样,如果能成功,当然一本万利,为此冒一些风险也可以;但是没有成功,大凌河城也已经被掌握,因为大凌河城而被歼灭的明军也是已经被歼灭,祖大寿的那些能行军作战的子侄们也一个个都已经到了后金。
这些东西都是不会因为祖大寿诈降就能改变的;而锦州,本来也算是最初计划之外的事情……
他概括总结道:“不管怎么说,大凌河一战,明军伤亡太严重了,这些消耗都是不能短时间就立刻弥补的。”
这是对明朝的一次大打击。不过,锦州还能继续握在明朝手中,还是一件好事。
赵匡胤在两人之后,点评道:“不只是这些方面。祖大寿本人当初说的那些话虽然许多都是诈降,但也确实有一点真实的地方,比如‘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他确实存着一些报国尽忠的想法。只是,你们也不要忘了在他出镇大凌河城之前,发生过什么。”
几人顿时反应过来。祖大寿的报国思想不假,为家为身也不假,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诈降而后逃回锦州。
但是,在祖大寿前来修筑大凌河城之前,他是随同袁崇焕一同在京畿之地作战,而后,因为见到了袁崇焕当廷下狱的事情,他直接和辽东兵马一同逃回了山海关——最终,还是孙承宗迅速安抚下来的。
——这样以来,他对于明思宗还存有多少忠心?他还敢相信明思宗吗?
不说别的,就一件事情,如果明思宗某一日宣布要让他前往京师觐见,他敢去吗?
如果祖大寿与朝廷存在了隔阂,那么他在明朝就不能发挥最大的正面作用。
【祖大寿的诈降,确实让后金此时想要尝试获得锦州的打算落空了。】
【不过,他的诈降,却不能改变大凌河城陷落的事实,大凌河城陷落,明朝想要以此扩大控制区域、加强己方力量的计划失败。同时,祖大寿的子侄如祖可法、祖泽润等人,以及其他明军将领如张存仁等人的归降也成为了既定事实。】
【这些人在归降后,皇太极一律官复原职,予以重用,加以恩养。这一政策起到了对外招牌的作用,让皇太极此前一直声称的“恩养”政策有力地得到了证实,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投奔,且让日后一些人投降时减少了一部分阻碍。】
【同时,这些汉人官员的加入,也为皇太极在后金之中推行的学习汉文化政令,和他对于后金政治制度的改革减轻了一些难度。】
【而大凌河城一直坚持固守不愿归降的表现,也让后金上层进一步认识到了他们此前做法的错误之处;加上此次皇太极围城战术的大获成功,后金在此后逐渐加强了军纪管理、推动汉文化在军中的学习,并且更愿意尝试这种“围城打援”之策。】
【当然,短时间内,后金也难以对明朝再发动一次大规模作战了。】
辽朝,会同年间。
耶律德光点头,借此进一步推行和宣传恩养政策,并且推动学习中原文化、改革朝堂制度,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这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大凌河城一战,明军打得如此惨烈,如何不能让后金的那些贝勒们震动?只要心中有所震动,那就可以趁势推动各方面制度的改变。
而这些被“恩养”的汉人官员将领,也必然会忠心为皇太极做事;再者,推动朝堂改革,对于他们本身的利益也非常大。
至于后金短时间内无力对明朝发动大规模作战……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林丹汗这时候还在西边呢。但是吧,耶律德光有些感慨:“在后金没有对明朝发动大规模作战的这段时间,明朝也没能恢复过来啊。”
这可就属于是浪费了不少时间了。
【明朝这边呢,在大凌河城失败后,朝堂议论纷纷,不少人开始指责孙承宗当初重筑大凌河城的决定,认为这一次丧师辱国,正是孙承宗的决策失误。于是,十一月,孙承宗请辞致仕。】
【而到了十二月,明思宗再次“以大凌筑城招衅”,罢免了孙承宗的官职。】
【随后,明思宗又罢免了丘禾嘉,转而让杨嗣昌管理辽东诸事,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
杨嗣昌此人,关于他的才能不少人对此有所争议;但是,在明思宗为帝生涯中的五十辅臣中,明思宗对他的信任始终如一,堪称独一无二。】
【不过,杨嗣昌一人的备受信任,并不能改变明朝此时整体上的分离不协状态。】
【明末,以枢臣、经略、巡抚三者,分别掌握军事大计。这样的分权虽然确实是分权了,但是到了明朝末期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状态下,也成功让作战指挥与地方军政不能相辅相依,一致为用。】
【况且,此时枢臣、经略、巡抚在不少时间中都早在内斗,互相侵权,始终难以协调一致,更难以“共济国艰”。除却彼此可能存在的党派利益争斗,光是战还是守这件事情,就会出现意见纷歧,进而互为掣肘、不受节制,最终导致分崩离析、上下解体的危险境地。】
【而明思宗本人呢,其实也对边事重臣有所顾忌。】
【这样一来,更加推动了朝廷和边疆之间的隔阂,君臣将佐间诸多派系,几乎变成了“在上者不信任其下,在下者亦缺乏精诚”,这样的相互猜疑的情况。】
【这样的巨大漏洞,又如何不会对明朝本就危险的局势造成雪上加霜之态?又如何不会被后金所乘?】
【此外,明朝内,本来就已经从陕西一带燃起烽烟,且一直没有被朝廷彻底镇压下去。而经过了这一次后金突袭京畿之地,京畿之地也瞬时变得千疮百孔。】
【大部分明朝的军力除却镇压陕西一带的,就是在辽东抵挡后金军队;因此,京畿一带起义军或者盗贼蜂拥而起。】
【而在京师被围之时,延绥、固原、甘肃、临涨、宁夏五镇总兵,都调集兵马勤王支援,这也导致了这几大地方的兵力出现空虚,进而无力管理镇压当地的变故——流寇蔓延,势益猖獗,大有不可抑制之势。】
【同时,不少地方的明朝士卒,因为调动频频,加之明朝给出的粮饷不足,开始掠夺百姓。当被发现后,不少士卒转而溃散,进而也变成了起义军或者盗贼的一员。】
【也由此,“晋之群盗亦从此大起”“四方多事,国内已无宁土”,“天下扰攘,遍地盗贼”。】
【这样的国内情况,对于明朝的影响可想而知。】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叹息,这样的情况,岂止是可想而知!分明就是极大的影响!
“四方多事,国内已无宁土”,“天下扰攘,遍地盗贼”。
每当这样的情形出现在一个朝代中,那么,都不需要出现像是后金这样的一支虎视眈眈的外敌,只需要这些情况,只需要这些“盗贼”中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一个迅速成长的力量,那么,这个朝代也就可以等待宣布自己的终结了。
不需要像是后金这样的外敌,只要这些农民起义规模不断扩大,一个王朝最终就会走向无法挽回的崩坏。
所以,这样的局面,也算是后金皇太极这一次长驱直入京畿之地,给明朝带来的非常重要的影响之一了。
而之前陕西的那些起义军,经过了这几年,明朝朝廷都没能彻底镇压下来……本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而有了这些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或者盗贼的助力,那些陕西未被消灭的人,只会更加难以消灭。
再者,就是明朝此时这样的中央和地方互不信任、明思宗本人还在加重这一问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