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彻底击溃明军援军,并且俘获了大量明军将领,对于皇太极的计划也是最有力的推动。】
【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向祖大寿传递招降之意,他写了三封信,分别送给祖大寿、何可纲、张存仁三人。
同时,为了加强说服成功的概率,以及昭示一下后金的强大和他本人的容人之量,他还让二十三名投降的明朝官员各以己意写下招降书,然后和自己的信一同由降将姜桂亲自到大凌河城送达。】
【祖大寿并没有允许姜桂进入大凌河城,于是姜桂便跪在城外,讲述了明军援军被歼灭的事情,以及自己送招降书的目的。】
【祖大寿听罢,依旧没有打算投降,赐给了他饭食,并让他返回后金营中,让他以后不要再来了,自己绝对不会投降,即使是饿死在大凌河城中。】
【皇太极重新思考过后,认为祖大寿在这样极端不利——已经没有援军、城内无粮又兵力虚弱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投降,多半有一个重要原因:后金过往杀降屠城的例子。】
【于是,十月初九,他再次致信于祖大寿等人:“我用兵向来讲究一点,那就是需要杀掉的人杀掉,可以招纳的人一律招纳……至于说辽东先前杀掉汉人,这确实发生过,我不否认,但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后悔这一举措……而现如今,我对汉人一律加以恩养,你难道没有听闻吗?更不用说那些投降的汉官了,他们一个个都受到了任用……不说别的,就是我这一次使用的火器和那些士卒,就是汉官们努力出来的成果……因此,我的信誉你们是可以相信的,我绝不会杀掉大凌河城的归降之人。”】
【同时,他又解释了一番此前永平城的事情:“永平城的事情是个意外,我也没有想要杀掉当地的官民。这全都是因为当时处理此事的二贝勒阿敏,他一向不愿意听从我的指令,始终想着自立为王,更不愿意遵守军纪。况且,他的罪行岂止是杀人,他还导致了我攻下的几座城池又被明朝夺走……因此,我出发了阿敏,想来你们也有所耳闻……】
【“今大凌河孤城被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我之所以一直在写信劝说你们,完全是因为我爱惜像你们这样的人才,大凌河城中有多少人才啊!若是能够得到你们的效力,我的大业如何不能更进一步?再者,若是杀了你们,于我又有多少好处?反正,大凌河城已经是孤城一座了,不若归降于我,大家一起共建大业。】
【最终,他又以“共建大业”来劝说祖大寿等人。】
【而除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皇太极还从行动上力图推动大凌河城的归降——他在十月初九当天,就派出军队,带着火炮前去进攻此时大凌河城周围存在的最大的台堡,子章台,由守将王景镇守。】
【十月初十,大凌河城中有一名叫做王世龙的人出城投奔后金,他还带来了大凌河城内的最新情况:粮食已经消耗殆尽了,那些平民百姓也大多都已经饿死了。剩余的这些人,也都不怎么吃马肉了,因为大家都已经开始吃人了。非要说的话,还剩下三十匹马能够骑行。】
【而到了十月十二日,被后金军队进攻的子章台的守将王景也选择了投降。】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点点头,就是从这一次与大凌河城相关的几场战役中,他、以及其他贝勒们将领们充分认识到了火炮的重要性,看到了这些火炮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大凌河城的包围不算,但是击溃歼灭第四次来援的明军,红衣大炮以及其他火炮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而子章台,能够在当初十月初九进攻、十二日就归降,也离不开火炮的作用。
子章台到底是大凌河城附近最为坚固和庞大的台堡,修筑的颇为坚实,如果当时没有让前去进攻的士卒带上足够数量的火炮,那么恐怕这子章台还能撑上数日——那么,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即使还会投降,大约也会拖延上更长时间;同时,大清当初的粮草也需要重新调配运输。
——是的,粮草问题。
大凌河城内弹尽粮绝,人相食,确实惨烈;但是大清的数万人马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粮草供给的,虽然大清能够自由行动,但是粮草的调配始终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子章台的归降,也动摇了其他剩余台堡的信心,离得近的也都纷纷归降,远的则是离开台堡遁走。大清的军队,从这些台堡中获得了足以供全部人马一月之用的粮草。
也因此,自大凌河城的战事过后,每每出战,大清都没有忘记带上火炮;更没有停下研究火炮的脚步。
他心中感叹,这一战,不仅是火炮的作用得到了证明,还让他们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明人的一些特质……
那么,等到大清成功入关据有天下的时候,该怎么推行他们大清的一些根本政策,并且保证局面的稳定呢?
毕竟,有些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局面选择性地推行,但是根本政策,再怎么也是不能绕过的。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做出了论断:“祖大寿大约要投降了……就是不知道这时候,大凌河城内还剩下多少人。”现如今,就已经“夫役商贾悉饥死”“马匹仆毙殆尽,只余三十”,如果还不投降,那么就真的是要死守到最后一刻——但是,前面有这么多投降的例子,又有子章台的归降……
刘启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对明朝的后续展开推测:“不管他最终投不投降,大凌河城都可以算作是明朝失败了。那么,孙承宗估计又会被罢免……然后辽东的政策和主事人……”他陷入了沉默。
总之,大凌河城的失败,必然会再度引发一次明朝朝堂中的震荡。而以明朝朝堂的现状,以及明思宗的理政风格,这一次震荡造成的结果多半也不会太好。
【十月十四日,皇太极再次确认了大凌河城内的情况:任何粮食都已经消耗一空,士卒的生存都难以保证,而为了保持士卒的生存,大凌河城内的食物来源就变成了那些被调集来修筑大凌河城的夫役,和城中的平民百姓,“析骸而炊”,随后,因为商贾平民夫役人数不够,又“执军士羸弱者,杀而食之”——“旦夕不能支”。】
【而皇太极确信,己方修筑的堑壕护墙坚固无比,明军完全没有任何逃出来的可能,而大凌河城外的所有可能支援城内守军的力量也已经被尽数击溃。所以,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出路了,除了投降。】
【于是,皇太极再次派出明军降将,姜新前往大凌河城,向祖大寿招降。】
【祖大寿这一次没有严词拒绝,他虽然同样没有选择归降,但是却派出了一名叫做韩栋的游击跟随姜新前往了后金军营,顺带观察一路上的后金军中情况。】
【当晚,韩栋回到大凌河城,告诉了祖大寿一个并不好的消息,也是一个他应当已经有所猜测的消息:后金的包围非常严密,大凌河城内的守军基本上不可能突围而出。】
【也算是从这时候开始,祖大寿开始有了归降的打算,但他并没有下定决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凌河城的归降,十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再次派人将一封信射入城中,指责明军将领为了保全名节而拒绝归降,致使部下遭受如此困苦,但是你们都是普通人,并非高官显贵,投降了又有何妨?更何况,留在城中,也不过是白白枉死而已;
并提到城内杀人相食的现象,“与鬼魅何异”,再者,今天你们杀了其他人吃了,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难道日后你就不会同样变成了食物被杀?
然后鼓励大凌河城内的人前来归降,保证投降的官员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世袭罔替;普通百姓的话,若是能够杀掉城中的官员,那么就可以给他官位;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也可以保证恩养。】
【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选择了讨论归降。他让义子祖泽润从城上通过射箭来送信,邀请曾为同僚的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
【二十六日,皇太极就派石廷柱,以及巴克什达海、宁完我、姜桂等人前往大凌河城城下,祖大寿派韩栋邀请石廷柱过壕相谈,但石廷柱等人均以没有得到皇太极的允许而拒绝。】
【随后,祖大寿便让韩栋送出养子祖可法到后金营中为质,石廷柱这才过壕与祖大寿见面,剩下的人则依旧在堑壕的另一边。】
【祖大寿就对石廷柱说出了他归降的条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死的。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我既然在这时候决定归降后金,那么就对不住明朝、对不住朝廷,算是是了一者;我选择归降,算是为了自己,保住了性命;那么,就还剩下家这一者,我不能再对不住我的妻子了。因此,我想要见到我的妻子。
因此,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进攻锦州,我的妻子就在那里。如果能够攻破锦州的话,我就可以阖家团圆,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考虑这件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后金能够打下锦州,保证祖大寿他能够与妻儿子女团聚。】
【而同时,在后金营中的祖可法也被贝勒们询问,“汝等死守空城何意?”】
【祖可法只是道:因为你们屠城,因此所有人听闻之后,都会害怕你们。】
【诸贝勒就再次声明,之前辽东杀戮虽然有时局原因,但我们都非常后悔;至于永平的事情,那都是二贝勒阿敏的过错,我们都已经将他幽禁处理了,所以这不能直接怪罪到如今的后金头上……】
【而祖大寿的想法传达到皇太极耳中后,皇太极却也不能就锦州一事给他保证——毕竟,后金虽然这一次出战多是在围城,但是士卒也已经开始疲惫,绝无可能立刻接着直接前去攻打锦州的。】
【于是,他向祖大寿等人传话道:“只要你们投降,想怎么处理锦州的事情都可以,全看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但是如果你们依旧不投降,那么就只能困守在大凌河城中了,什么都得不到。”】
唐朝,贞观年间。
虽然想过祖大寿等人是否会坚守到最后,但是如今大凌河城开始考虑归降一事,也并不出乎众人意料。
毕竟,大凌河城内如今确实是已经了无希望,外无援兵,朝廷放弃;内无粮草而人相食,“析骸而炊”……即使要坚持下去,很多时候,人也都需要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但是,大凌河城内的这些人,坚持下去的理由好像没有那么充足;而皇太极,也确实是一个揣摩人心、攻破军心的好手。在他数次招降书、以及对城内普通军民的劝说的信件下,原本或许就不那么坚定的信念,只会越发动摇。
——更何况,杀人吃肉啊,这样的事情,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毫无负担地接受的。
——以及,皇太极有句话又确实是直指核心,“尔既杀人以食,他人独不食尔肉乎”。
李世民作为一个招降过许多人的皇帝,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经验,他看着祖大寿亲自出城与后金将领商讨归降条件,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由道:“虽然祖大寿这个理由非常合情合理,但是朕怎么总觉得好像有些不对……?”
为国为家为身,没能忠于国,而选择了身,那么就要对得起家,因此祖大寿要求后金攻下锦州,让他能够与家人团聚……这个逻辑非常通顺,没有问题;而从情理上讲,也没有任何问题,他在意自己的家人,这有什么问题?
但是,李世民就是觉得仿佛有什么地方有那么一点不太对劲。
他觉得,不能说祖大寿的投降不够诚心诚意,但是仿佛也确实有那么点不够诚心诚意。
房玄龄等人按照李世民的怀疑开始思考,发现好像确实有那么点——最起码,祖大寿这样的要求提出来,他总应该清楚皇太极不太可能直接攻取锦州。
但是他还是提出来了这个要求……加上皇太极的回应,“尔等降后,锦州或以力攻,或以计取,任尔等为之”——他不会想着自己带兵逃向锦州,然后以此来作为攻下锦州的计策吧?
但是这个计策,一旦祖大寿真的存了其他想法,那么就完全变成了逃回明朝的方法。
【第二天,十月二十七日,祖大寿再次来信,信中先是再次表明了一番投降的决意,“只要我投降,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当盟誓天地”;
接着,祖大寿就提出了他心中的攻取锦州的计划,可以由他派一人潜入锦州,与弟弟锦州守将祖大乐联系,但潜入之人有被抓获受审的风险;或者,由祖大寿本人亲自率军诈作逃走的样子,进入锦州并伺机夺取。】
【至于采用哪个方法,就交由皇太极决定。】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带着城中诸人正式投降。其中,副将何可纲依旧不愿意投降,最终由祖大寿杀死。接着,众人与皇太极、诸贝勒对天盟誓,进入后金军营,然后便是商议攻取锦州的计策。】
【至此,大凌河城之战算是到达了结局。】
【而经过一番商议,十月二十九日,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岳讬几人带着四千士卒,均着汉人装束,与祖大寿以及他麾下的三百五十人准备前往锦州,但是当天夜间,大凌河城内枪炮声不绝,但因为大雾,未能抓获相关人员。】
【而锦州城的明军则因为这枪炮声,以为是祖大寿等人突围成功。】
【十一月初一,皇太极召集诸贝勒议事,他虽然也担心祖大寿可能复叛,但还是决定派祖大寿前往锦州。毕竟,此事一本万利,冒些风险也无妨。
如果祖大寿信守诺言,令锦州归降,那么,明朝就再也不能以锦州或宁远威胁后金;而若是祖大寿没有信守诺言,那么后金也已经有了祖大寿的子侄,这些人可都是有所能为的人,完全可以厚加恩养,日后再发挥其他作用。】
【于是,当天,祖大寿带着二十六名部将奔往锦州。】
————
————
不管祖大寿这件事情究竟如何,但是大凌河城这一战,大凌河城城内非常非常惨烈是真的。
何可纲(何可刚)不愿投降,最终被带到城门外被杀,这是常态;而何可纲本人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也足够英勇;但是——但是,他死后,“城内饥人争取其肉”。
而这时祖大寿与皇太极宣誓的当天,在何可纲死后双方就正式交接。
已经足以看出来当时大凌河城内是个什么情况了。
至于皇太极,确实是个搞政治搞人心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