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应该还没有察觉到智宵想要将之消灭,他们只是预判到接下来会与晋国发生交锋。
毕竟,有好些小国的国祚仍旧在被延续。这些小国属于国小民寡,全国动员不知道有没有能力拉出三千的部队,他国想要将之灭亡,真的不用付出多少损失。
连小国的国祚都能得到延续,说明礼制起码还在被执行,必然会对世人起到麻痹作用。
当然了,并非没有诸侯国灭亡,应该说被灭掉的诸侯国还不少,只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春秋早期。
历史进入春秋中期之后,诸夏体系的兼并开始减少,近期楚国灭掉陈国起到的影响很大,只是要说让列国升起多少警惕心则是未必。
当前阶段的秦国虽然实力不强,可是并非什么小国。
从势力范围来说,秦国东西横跨将近九百公里,南北跨度约是四百公里,总疆域范围应该有个三十二万平方公里?
尽管秦国的势力范围是那样,但从事实上就是比好多现存的诸侯国要广袤,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和吴国。
并不是说势力范围越大,国家的实力就一定越强,只是疆域范围够大为前提,实力真的不会弱到哪去。
“秦国口众不低于一百八十万,难在游牧之人占了四成之上。”
“宗子,秦人便是逐草牧马为生,秦人农耕应是自周平王始。”
“可有秦国动员消息?”
“回宗子,暂无此类信息传回。”
周平王于前770年到720年在位。
也就是说,秦国开始注重农耕到智宵生活的年代,到至今为止也就两百年左右。
智宵很怀疑程朔说的到底靠不靠谱,只是没有相关的证据用来佐证。
不过,秦国现如今还是半游牧半农耕状态,只能说还处在转型阶段。
至于晋国?晋国大肆放牧的只有赵氏,再加上其他家族的放牧人口,合起来占的人口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四。等于说,晋国虽然也有将近二十万人依靠放牧为生,真的不算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度。
其他诸侯其实也是相似的状况,一定有放牧为生的人,看得是占到的比例有多少,一般不会像秦国那样占太大的比例。
智宵大致上能够猜测秦国为什么邀请会面,一定是以试探居多。
那么,智宵这边反而要搞清楚秦国当前的状况,类如秦国与戎狄的战争进展,义渠袭扰秦国北部有多么严重。
有一点智宵还需要考虑进去,楚国重新进行扩张,秦国会不会又联合楚国搞点针对晋国的事情。
“晋国需提防楚国对蛮氏用兵。”智宵怎么会忘了这件事情呢?
楚国灭掉了陈国尽得其地与人口,又吃掉了蔡国的土地和部分人口,不能说获得了巨力,起码得到了一些恢复。
在吴国没有再次入侵楚国的前提下,楚国一边因为蔡国的事情跟吴国小规模交战,楚国察觉到吴国没有再对自己大肆用兵的意图,一定会让楚国君臣谋求新的吞并对象。
楚国的邻居不少,最为容易击败的便是南边的百越势力,只是根据他们一再向南扩张的经验,攻打百越能够获取的利益其实并不多。
对于楚国来讲,向南扩张的获利不多,哪怕向南扩张起来非常容易,诱惑力必然会下降。
这样一来的话,楚国暂时不想与晋国发生大规模交战,肯定不会去动宋国或郑国,剩下能够开刀得到对象就只有蛮氏、陆浑戎、伊洛戎了。
这“三戎”之中,陆浑戎和伊洛戎历经一连串打击,主要是反复被晋国摩擦,人口以及牧畜等相关资源一再减少,不足以让楚国在攻灭之后获得大利,楚国动手一定是选择吃掉可以获得更多人口和资源的蛮氏。
程朔一开始没有跟得上智宵的脑回路,琢磨明白了才说道:“宗子欲攻秦国,再与楚军交锋,是否……”
智宵露出了诧异的表情,说道:“楚国若是出兵蛮氏,怎么仅我家出兵与之抗衡?”
老范家在晋国除名之后,靠近“三戎”的封地被老智家拿到手,那边并没有其余卿位家族的封地。
程朔会那么想,主要是已经知道智宵的一系列战略谋划,打从心里认为老智家已经自成一国,思维变成自己去扛下一切。
在那种思维之下,程朔很清楚跟“三戎”当邻居的是老智家与周王室,认定周王室没有能力出兵,主观上忘记老智家还是晋国的一份子这回事了。
“赵鞅方是元戎。使之知晓楚国必将出兵讨伐蛮氏,楚国得蛮氏之地予国家有害即可。”智宵说道。
程朔却说道:“赵鞅虽是元戎,如今赵氏势微,岂会提议出兵。”
智宵知道很难跟程朔解释得清楚,却是又不能不解释清楚。
没错,赵氏当前极度虚弱。
如果是保守或软弱一些的人来当赵氏之主,可能会选择一系列的蛰伏,想依靠慢慢发育的方式重新强大起来。
赵鞅不一样,以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类似赵鞅这种人会更喜欢冒险,必然因为赵氏处在虚弱状态,才会更想频繁发动国战,再凭借占据元戎之位的权柄进行获利。
另外一条,晋国会对齐国一再执行绥靖政策,独独不会对楚国有任何的放松警惕。
怎么说呢?晋国对楚国的态度,等于老美对毛子的态度,不管看上去再怎么虚弱,总之就是视为一生之敌,没事都要搞事,何况有一方真的在搞事。
之前楚国吞并陈国和占领蔡国的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晋国内部属于一团糟,导致智跞想干涉已经是为时已晚。
目下,智宵要将楚国即将出兵蛮氏的消息爆出来,楚国还没有真正对蛮氏展开行动,晋国内部暗地里虽然矛盾多多,但是表面上看去晋国显得风平浪静。
一旦晋国在传楚国要对蛮氏动手的消息,担任元戎的赵鞅视若无睹,最后楚国真的出兵攻打蛮氏,结果晋国没有丝毫作为,不提赵鞅的职位会不会被撸掉,一系列潜藏的矛盾必将爆发出来,并且不会再有谁站到赵氏这一边。
“用楚国对蛮氏用兵的事件来逼赵鞅,不管动或不动,反正对我皆是得利。”智宵这句话只会在心里想想,说出来会显得老奸巨猾,有损个人的形象。
在夏季上旬到来之前,秦国再次派人来到“梁”城。
之前是智宵不在,双方只约定了见面的地点,无法将会面时间确认下来。
作为使者过来的人叫秦卫,听其进行自我介绍,祖上还是晋国的贵族,无奈之下西迁到秦国发展。
智宵听后,假装好奇地问道:“祖上何人啊?”
秦卫答道:“董武。”
一个名字而已,还不是什么太出名的人物,智宵能知道是谁就有鬼了。
只不过,秦卫说了“董”这个前缀。
有前缀就好追溯,不就是董氏嘛。
智宵在脑海里搜罗了一系列晋国的历史,找到了董氏在晋国除名的片段。
晋国有过好多个董氏,一开始是耿国的贵族,后来就是晋国的贵族,最后一家则是属于晋国公族。这一个以董为氏的晋国公族在晋厉公时期,他们因为其余家族围攻郤氏,很不幸地受了鱼池之殃,最终在晋国除名。
“如此说来,你家往秦国已有一百一十余年。”智宵随口搭了一句话。
至于祖上是董氏,目下变成秦氏,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在之前,智果还是智氏,现在变成了辅氏,证明“氏”换来换去挺正常。
不正常的地方在于秦卫以“秦”为氏,只说明秦卫的家族没有正经得到封地,称呼“秦卫”的意思是:一个来自秦国的人,他的名叫卫。
秦卫着实没有想到只是普通的介绍来历,能够与智宵扯那么多不相关的事情,可以让晋国卿大夫知晓自己的来历,内心里多少是觉得荣幸的。
“说罢。”智宵神情转为严肃,问道:“秦国何人与我会面?”
秦卫收敛起笑意,行礼说道:“乃是公子昂。”
谁?
智宵不知道公子昂是谁,只知道一定是秦国的公族。
有公子这个前缀,说白了就一定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后裔,不过并非一定是当代国君的子嗣,也就是公子的公子的公子……一直套娃下去,国君的孙子则一定以“公孙”为前缀。
秦卫懂得察言观色,看到智宵愣住,解释道:“乃是寡君第七子。”
啊呀!
那公子昂就是一个不尴不尬的身份,证明自身的能力不俗,才能够获得负责与智宵见面会谈的任务。
会面的地点由秦国定。
什么时候见面变成智宵来定。
智宵没有立刻定下双方会见的时间,又开始与秦卫闲扯起来。
由于之前智宵提到了秦氏的先祖过往,继续闲扯倒是不显得突兀,也逼得秦卫不能完全不回答一些提问。
保密意识什么时代都有……,错了,或许要排除掉两宋?国家大事都能让士大夫在公共场合以吹牛逼的方式高谈阔论,国家机密技术可以写书印刷进行贩售。
总的来说,有点脑子的人,他们肯定不会随意透露出一些秘密,尤其是对竞争对手。
秦卫与智宵在身份上存在绝对的不平等,得到智宵的以礼相待,多少是有些会找不着北,还真的让智宵问出了一些想要知道的答案。
例如,义渠一直在袭扰秦国的北疆,去年秦国的损失极为惨重;秦国希望借由章嬴会成为智宵媵之一的关系,好好地跟智氏当邻居,不希望爆发任何的冲突;楚国有使节到秦国都城“雍”出使,有没有达成什么合作则是属于未知。
“那便十五日后会面。”智宵在刺探出想要的情报之后,不想再过多闲扯。
秦卫当然只能答应下来,只是有些话题必须问清楚,便说道:“不知晋卿届时会带几人前往?”
这个还真的必须说清楚,免得到时候因为双方带或多或少的人产生不该有的误会。
智宵想了想,说道:“五千之数。”
可以拒绝的话,秦卫自然不想会面双方要带五千人的数量。
要知道秦国近期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最为紧迫的便是集结兵力北上驱赶在己方势力范围内游动的义渠人,需要用到的兵力不能低于三万。
秦国能够在短时间进行集结的兵力有多少?三个月之内可以集结完毕的极限兵力不会超过四万,能够花更多时间来集结的兵力,不太好说到底有多少,或许是六万,可能达到八万?反正举国可动员的参战之兵,数量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有限的兵力之下,仅是一次会面而已,要动用五千的士兵,对于秦国来说显得太浪费了。
秦卫无法也不敢拒绝。
无法拒绝是不想示弱,一旦让晋国看到秦国的虚弱,不用多久晋军就会西向,展开对秦国的入侵。
不敢则是身份差距的因素,大人物决定了一件事情,历来没有小人物拒绝的份。
十五天之后。
智宵站在战车之上,目光扫视集结起来的五千兵马。
这五千将士中,有一千五百来自辅氏,也就是辅果封地征召来的“士”、“徒”和“羡”。
智宵能够从辅氏进行动员,并非因为智宵是宗子的身份。
以既定规则哪怕是家主也无法直接征召,需要将命令下达给辅果,再由辅果这位辅氏之主去下达动员令。
而智宵可以在辅氏动员,说白了的先决条件是辅氏事先得到辅果的命令,一旦智宵有任何命令,辅氏众人必须无条件执行。
集结起来的部队,能够看出装备上的差距。
比如说,智宵名下封地集结的将士,他们的装备比辅氏的将士更好;以前属于魏氏或范氏的人,他们的装备又比辅氏来的人差。
“出发!”
从“梁”地到泾水需要走上三天多的路程。
在这期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等待智宵接近泾水之边,相距十里得到了秦人队伍的迎接。
秦人队伍为首者依旧是秦卫,前来负责迎接,也是一种领路的行为。
在晋人与秦人的大部分进入到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时候,晋人这边立马骄傲起来。
不是别的。
晋人这边起码在制服上做到了统一颜色,也就是上红下黑的款式。
秦人那一边,看上去战袍的颜色很杂很乱,又以灰白色居多。
为什么是灰白色占了多数?因为不用染色。
后世有心理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穿相同的制服能够增加向心力和归属感。
晋人骄傲的原因却是,他们看得出秦人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