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是因为智宵一大清早派人去商议签订盟约日期延后,才特地紧急赶到庄园进行拜访。
宋国之前挂靠的范氏因为在内战中失败,等于说没有了在晋国的靠山,失去了外部可靠的助力。
现在,哪怕没有昨天晚上的事情,宋国仍旧面临着楚国和吴国比较强的威胁,再有昨晚的事情增加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宋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坚实的靠山。
晋国的卿位家族都有对外进行邦交的资格,很早之前每一个卿位家族都至少有一个或多个邦交国。
列国挂靠在晋国某个卿位家族,为的是这个卿位家族来当自己的靠山,出现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进行援助,作为代价则是每年给这个卿位家族上贡。
所以,整个春秋时代的争霸,争夺的就是列国该给谁的上贡,不是单纯为了一个好听的霸主称号。
“正卿。”
“世孙。”
智宵与子罕见面的地点是在门口。
由智宵将子罕迎进庄园,再来到一个大厅里面分别落座。
“感谢世孙体谅,只是寡君认为盟约早期签订为妥。”子罕说道。
“不急,待贵国处理昨夜之事,再行签订盟约。”智宵回应。
智宵当然知道宋国这么着急是为了什么,不过自己也有自己的考虑。
当前的宋国有可能遭到楚国和吴国的讨伐,签订新的盟约之后,等于智氏会有义务帮助宋国抵御外敌,变成是宋国求着智氏分担压力,那么之前拟定的盟约肯定就不合适了。
智宵决定推延签订盟约的时间,为的就是让宋国君臣明白事态已经出现新的变化,但凡宋国君臣心里有数的话,聪明一点就应该在赔偿或上贡额度方面进行更合理的调节。
情况是宋国极可能马上就要迎来战争,一旦战争爆发前将盟约签订,智氏就必须履行保护宋国的责任。
那种情况之下,智氏从宋国这边获得的不多,却是要付出极多,等于就是一次亏本的买卖。
买卖?讲起来没错,因为性质上的问题,签订盟约的本身就变成一种买卖。
既然是一种买卖,必定存在赚了或亏本的风险,双方都会想成为赚了那一方,不是吗?
这一点智宵清楚,子罕没有可能不明白。
而现在宋国是有求的那一方,子罕也就从长袖里面掏出一块绢布,递出去的同时,说道:“此乃罕拟定之盟约,请晋使过目。”
称呼上进行了更换?那就是开始谈正事,不再是进行闲聊。
智宵接过来,铺开了仔细观看。
新的盟约中,战败赔偿的数额不变,宋国商议在上贡的前两年,数额为每年五千铜锭以及十二万石粮食,第三年开始变成一千五百铜锭和八万石粮食。
履行盟约的时候,粮食的重量不变,只不过粮食的种类会由宋国自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宋国为了进行节省,上贡粮食一定会选择最便宜的豆类,再安排少量的各种小米或是稻米,反正只要达到盟约里面约定的上贡粮食总重量就行了。
智宵看完之后没有说同意或不同意,问子罕道:“如此说来,贵国以为明年便会爆发战事?”
特地在上贡的前两年增加数额,其实就是宋国给智氏的一种“雇佣”费用了。
当前一块铜锭的重量约是现代的五斤左右,约能打造出四把戈,打造剑则是三柄。
春秋时代的每石重量约是现代的59.2斤。
智宵先前给拟定的盟约,减少了宋国需要上贡的铜锭数量,抵消在粮食的重量上,相信卫国和宋国都能明白怎么回事,要不然需要上贡的铜锭不会只是那么点。
其实,正常的盟约还会要求礼器,也就是用于祭祀的东西,以及贵族平时生活用的器具,一些华贵的皮毛或是一些美人之类。
智宵没有要求上述那些礼器、皮毛和美女,宋国就在猜测晋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极度需要用于战争的物资,免去了那些奢侈品。
此时,子罕看到智宵面露迟疑,哪能不知道怎么回事,无非就是有点趁火打劫的意图在内。
“晋使,此盟约已是寡君诚意。”子罕说道。
智宵听到笑了笑,露出可信可不信的表情。
要不是刚刚站错队,再来也是宋国的确需要一个靠山,宋国怎么可能答应之前每年在粮食上的八万石的数额。
卫国那边的情况也是宋国的这种考虑,输了就是要识相的服输,哪怕付出的代价有点大,省得再次遭到殴打。
这种情况不是永久,过上几年就会要求重新拟定盟约,或是视晋国的现状决定还要不要继续履行盟约。但凡晋国的状况不好,列国的上贡肯定是要停了。
智宵想了想,说道:“若是宋国面临入侵,我军前来驰援需贵国提供粮秣供应,上贡数额则如新拟盟约这般。不知贵国意下如何?”
子罕一下子沉默了。
不管怎么变,宋国每年都要付出几百万斤的粮食,哪怕是以豆类为主,压力方面真的是相当大。
怎么说呢?比如一支万人的部队,每天消耗的粮食应该在四万斤粮食左右,一个月消耗的粮食就是一百二十万斤。
一人一顿吃两斤,这么夸张的吗?问题是现在的人很少能吃到油水,再来是几乎没有菜色配饭,一顿吃两斤已经是非常克制,一旦是放开了吃,吃上三五斤都能吃得下。
士兵服役的时间一般在三个月以上,每年不会超过七个月,以五个月的服役期限来算,一支万人部队就要消耗六百万斤的粮食,超过十万石的数量!
宋国爆发战争,晋国那边派遣军队前来支援,不可能只派出一万人规模的部队,怎么都需要三万以上。
这么看,宋国每年上贡十二万石够什么?相反晋国要亏进去二十多万石的粮秣,并且还没有计较交战之后产生的伤亡,其它物资上的耗费。
霸主国可能收上几年的上贡,随后在一次支援附属国的过程中全投入进去,乃至于亏损更多。
所以了,霸主国收取附庸国的上贡,期盼的是不要发生战争。
宋国明知道极可能会爆发战争,给予的上贡额度却是那种数量,总的来说就是诚意不够啊!
子罕沉默了很久,重新开口时,问道:“不知伯国出兵,兵力可来多寡?”
智宵反问道:“贵国以为楚国或吴国进犯,兵力将有多寡?”
一个问题,直接把子罕干得继续沉默了。
那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有很多往常的例子能够以史为鉴。
楚国进犯宋国,历来没有少过五万的兵力,楚国强盛时期甚至时常派出十余万大军攻打宋国,考虑到楚国近来很是衰弱,明年进犯宋国应该不会兵力太多,可是也不会少于五万。
吴国正在迅速崛起,哪怕仅是为了表现给天下诸侯看,一旦决定出兵的话,吴国怎么也要拉出更可能多的部队用来展现实力吧?
只是,吴国的体量就摆在那里,他们跟楚国打生死存亡之战,最多也就动用七八万的兵力,进犯宋国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以楚国出兵五万,吴国出兵七八万,合起来就是十二三万。
宋国进行防御作战,自己能够征召出六七万军队,向晋国求援当然希望晋军来得越多越好,不对吗?
智宵的那个问题很实在,宋国希望晋国出兵越多越好,晋国倒是能拉出十五万大军支援宋国,可是总不能让晋人流血、流汗又把老本亏进去吧。
这里有一个问题,士兵服役……也就纳赋是在抵消正常交税,西方俗称交血税,压根不用晋国或各个发出征召令的家族提供武器装备以及担负后勤供应,哪怕亏损也是进行纳赋的人自行负担,是不是?
为什么智宵还一再计较额度方面的问题?
因为士兵纳赋,本身就是免除了应该交纳的税,等于说国家和各家族发出征召就要损失了一笔。
再来,一旦士兵服役的时间超过三个月,往后就需要国家或各家族来承担士兵的后勤,征召的士兵数量越多,国家或各家族的付出就越多。
天晓得南下支援宋国需要打多久,智宵怎么可能不去计较其中的付出。
这种事情不斤斤计较,还要在哪些方面去计较?不计较会被宋国当成凯子,国中从纳赋人员到各个家族,他们一定要把负责签订盟约的智宵恨死了。
知道为什么孔夫子总是强调春秋无义战了吧?因为无论签订什么盟约,里面一定会有关于付出的条文,任何一个国家出兵干什么,其中都不会关乎正义,事关赚了或是亏损,一定有着太多的斤斤计较。
为了正义?
武器装备打造不要耗费资源,以及进行战争期间的粮秣损耗,战死或残废了人,这些到底算谁的?
再强大的国家,一再无偿付出,有再厚的家底都不够。
为了正义而一再付出,没有一丝一毫的收获,强者就要越打越弱,直至衰败到灭亡,也就是强者活该有这样的下场咯?
别说,等待儒家得势之后,还真的是让国家变成他们想要的模样,至于结果到底是好是坏,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了。
在儒家得势并掌握朝堂之前,诸夏文明对外战争有赚有亏,更多的是赚,起码将土地给占领了下来,为子孙扩展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等待儒家让国家变成他们的玩具,每一场战争无论输赢,反正都让国家亏本了。
子罕经过良久的沉默,艰难地开口说道:“不若这般,寡君求援如晋使所言,但无求援……,贡献之粮秣有所缩减?”
讨价还价挺正常,无条件接受索取才是脑子有病。
因为春秋时代的国家强弱事关每一名贵族的生死存亡和生活质量,国家形式不好每一个有封地的贵族交税必定会增多,他们肯定要用心在为国家办事,很难不去斤斤计较。
等待进入王朝时代变成在为君主打工,无论形势怎么变,打工者只是临时掌握君主赋予的权力,赚了和亏了跟他们关系不大,屡屡出现慷他人之慨的现象,可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智宵只是笑吟吟地盯着子罕看,反正就是开口说话。
这是正儿八经在谈买卖,谁都想成为赚到的那一方,博弈过程中不止是一次的输赢,事关往后岁月的付出,谁会轻易妥协呢?
子罕明白现在是宋国需要晋国,见智宵不说话首先就自己心虚到不行。
宋国要考虑没有晋国派兵支援,他们到底会被打得多惨。
亡国什么的?宋国的体量不是太大,可是也不会沦落到一场战役失败就国祚被灭。
楚国和吴国跟中原列国不一样,中原列国进行交战一般不是奔着灭国的目标而去,为的是收取更多的战败赔偿以及往后的保护费。楚国和吴国则是动辄灭人国祚,无法一次灭掉也将大批占领城邑并长久控制。
子罕很清楚宋国无法扛住楚国和吴国,相比承担晋国出兵的费用,肯定要比被楚国或吴国攻占去一些城邑更划算。
问题是,宋国君臣暂时不确定楚国或吴国到底会不会出兵进犯,才有了给晋国在宋国发生被侵犯时增加的上贡额度。
很显然智宵也需要为晋国打算,认为宋国的诚意着实不够,想为晋国争取更多的好处。
宋国跟卫国不同,卫国衰败到需要任由晋国敲诈,宋国则是有拒绝被敲诈的实力。
一旦宋国认为晋国保护自己的意愿不强,怎么可能每年付出八万石粮秣呢?
智宵见子罕非常犹豫,说道:“宵身负出使重任,还需前往‘曲阜’,着实难以在‘商丘’逗留日久。”
亲,赶紧拿定注意,不签订盟约也无所谓,俺可以先去鲁国,明年带兵来凑宋国的热闹,只不过并不是支援宋国哦!
子罕很艰难地说道:“此事甚大,需与寡君商议,请晋使宽限几日。”
智宵无所谓地笑了笑,站起来示意要送客。
这就是劝子罕别再废话,赶紧回去商议,留给宋国的时间不多了。
子罕跟着站起来,欲言又止了一下下,最终还是没有开口说什么,低叹一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