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法国计划对阿登和洛林发起进攻。”
“这不正是我们预料中的吗。”
柏林,德国军队总参谋部。
施里芬一边处理着不断传来的报告,一边抽着烟。法国军队果然如他们所料,忠实执行着第15号计划,决定向洛林和阿登发起进攻。
施里芬低头看着地图。
目光落在左翼的第6军和第7军上。
“德国军队的第6军是巴伐利亚军,对吧。”
“是的。”
“嗯。向洛林进军的法国军队应该是第1军和第2军。左翼得好好扮演诱饵的角色。”
施里芬计划虽然看似仓促制定,但基本框架是承袭自老毛奇的构想,其中包含了普法战争前后对法国的考量。
施里芬计划还预测到法国军队会向洛林方向发起进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第6军巴伐利亚军让人有些担心啊。”
巴伐利亚军虽然从根本上隶属于德国的王国军队,但他们可能存在较强的反抗情绪,与其他德国军队部队之间也可能引发矛盾。
毕竟存在差别对待,甚至还得担心他们的反抗情绪,施里芬对此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巴伐利亚人本质上也是德国人,他们深知德国数千年来的苦难。
“给第6军传达命令。他们的作战目标是‘诱敌’。严令他们绝不能发起超出此范围的进攻。”
施里芬心里清楚。
法国军队绝不是傻子。
法国军队总动员后,已将相当可观的兵力投入到边境。
实际上双方兵力看似相近,所以地形和其他因素显然会产生巨大影响。
即便如此,德国军队仍占据优势。
德国军队拥有比法国军队更出色的重炮,而且军事训练方面也与法国军队拉开了差距。
既然转变为诱敌作战,在地形上也能占据一定优势。
“但还是很担心啊。”
施里芬忧心忡忡。
“要是把冲锋而来的法国军队打得太惨,我们军队可能会滋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要让各军指挥官把‘诱敌’这个作战目标反复强调到耳朵起茧。”
他担心法国军队太弱了。
德国军队要是把法国军队打得太狠,可能导致法国军队丧失斗志,不再被诱敌,或者德国军队士气过于高涨,吵着要转为进攻。
施里芬很担忧。
“是,我们也很担心。”
总参谋部的所有人都对德国军队的绝对优势有所顾虑。
但有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
毕竟法国第7军团在米卢斯已经吃了败仗,开始撤退。
不过幸运的是,法国军队反而被激起了斗志,愈发陷入德国的诱敌之计。
“诱敌。只是诱敌。左翼是诱饵!绝不再允许有其他行动!”
左翼不会发起进攻。
只能这样。
洛林地区对于法国军队和德国军队来说,都是布满要塞的“死亡地带”。
一旦进入对方区域,险恶的地形和陷阱便会扑面而来。
洛林不仅是战略要地,还是“国境线”。
双方都在拼命争夺,此时进攻反而可能陷入不利。
因为双方都在朝着对方的陷阱冲去。
几天后,一份电报送到了德国军队总参谋部。
但第6、7军军部发来的电报,只是让施里芬的担忧愈发加深。
这是一份捷报。
然而却是一场具有相对压倒性优势的捷报。
“……呵。”
这份电报相当震撼。
进攻的法国军队在短时间内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法国第13步兵师在多农山,
法国第13军团和第8军团在巴伐利亚第1军团所在的萨尔布吕肯,
法国第26步兵师在塞雷。
法国军队就这样发起了进攻。
但紧接着,在暴雨中,法国军队不得不直面德国军队。
而德国军队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要是我们军队一开始不是为了诱敌而后退,法国军队根本不会发动进攻。”
“这话没错。”
施里芬也认同。
第6军巴伐利亚军看似被法国军队击退,实则是有意诱敌的结果。
德国军队将法国军队逐渐引诱到内部,先占据了对己方有利的地形。
在重炮的长射程和预先准备好的掩体后展开作战。
法国第1军和第2军分散开来,通过电话商讨作战并发起进攻,而德国军队的第6军和第7军则暂时合并,由单一的参谋部指挥作战。
也就是说,德国军队的沟通更为迅速,冲突也更少。
所有因素都对德国军队有利。
“然而,真不敢相信啊。”
施里芬皱起了眉头。
在这场战斗中,施里芬感受到的并非胜利的喜悦,也不是对未来的不安,而是别的东西。
施里芬意识到了一件事。
战争的时代已经改变,战场已不再是传统的线式作战模式。
一个全新的时代似乎正逐渐来临。
“重炮和机关枪的威力竟然如此强大。”
法国军队被击溃的原因。
固然有提前抢占的有利地形和掩体,但更可怕的另有其物。
那是在远处就能将士兵炸得粉碎的重炮,以及能在相对近距离将冲锋的士兵扫射殆尽的机关枪。
法国第26步兵师进攻的塞雷方向,伤亡尤为惨重。
他们举着军旗,军乐队演奏着,战列步兵端着刺刀发起冲锋。
而且还是在“平地”上。
线式作战时代的“英勇冲锋”仍在延续,却一头冲向了德国军队的机关枪和重炮。
“全被打散了。”
结局不言而喻。
脑海中浮现出法国军队在重炮轰炸和机关枪扫射下的惨状。
毫不夸张地说,战场上瞬间就有上千人消失不见。
总参谋部的参谋们欢呼雀跃,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但唯独肩负指挥重任的施里芬无法开心起来。
因为施里芬的一个信念破灭了。
喀嚓。
施里芬像往常一样,表情凝重地紧紧握住拳头。
“终究都是人啊。”
当初用机关枪屠杀殖民地人民的时候,列强们都这么想。
他们觉得自己的机关枪无比优越,在殖民地只要用机关枪扫射,人们就会成片倒下。
那是屠杀,是单方面的暴力。
但没人能预料到。
当列强之间彼此用机关枪对峙时,会引发怎样的惨剧。
然而施里芬却亲身感受到了。
如同噩梦般的碎片深深刺入施里芬的脑海。
要是德国军队在同样的条件下在平地上发起冲锋,会怎样呢?
想都不用想。
只会被法国军队的机关枪打得粉碎。
施里芬紧握着的拳头开始渗出血来。
他不想知道这种残酷的真相。
他真想砸烂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脑袋。
他想忘掉这一切。
但动摇也仅此而已。
施里芬强压下情绪,再次拿起指挥棒。
要在这相对狭窄的西线战场避免大屠杀,他只有一个目标。
反而施里芬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占领巴黎。”
更加忠实地执行施里芬计划,尽早将巴黎纳入德国军队的掌控。
在这场注定会成为大屠杀的战场上,这是施里芬唯一能做的选择。
“……越早越好。”
只有这样,德国军队才能多一人存活。
东线战场或许还能好点。
施里芬缓缓坐在椅子上,看着欢呼的参谋部上校们。
“……”
趁现在还能享受胜利,就尽情享受吧。
说不定下一次就没机会了。
果然,施里芬的预料成真了。
不过是以一种糟糕的方式。
几天后,第二次米卢斯战役的战报传来。
柏林总参谋部陷入了沉默。
传来的是进攻米卢斯的德国步兵,在法国第7军团的“机关枪”绞肉机下,如肉块般被碾碎的战败消息。
施里芬的表情凝固了。
“……啧。”
他由此确定了一件事。
他们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战争的模式已经改变,而且是朝着最糟糕的方向。
>>>
“阿登的进攻也被击退了吗。”
美国,华盛顿特区。
财政部大楼情报部会议室。
说实话,财政部情报部的工作完成得太出色了。
从委内瑞拉事件到俄罗斯危机,一路走来,财政部情报部逐渐成长为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
实际上,大部分成员都是退役军人和前平克顿侦探,像这样作为专业情报机构,正式投入到国家间情报战,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是头一遭。
目前还没听说英国军情六处(SIS)成立的消息。毕竟英国还没参战,这也正常。
“情报部的特工们安全吗?”
“目前都安全。”
嗯,派往法国和德国的情报部特工们每小时都会向美国发送电报。
实际上,这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国家视角下的情报收集行动。
并非为了彻底搞垮对方而进行那种玩命的危险情报工作。
虽然也会涉及一些,但何必呢?
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大致掌握前线的情况。
“活动经费花了不少,工作还这么危险,真不容易。其实只要收买几个政客,获取的情报质量就会大不一样。”
当然,这里说的收买不是明目张胆地去贿赂。
虽然也有可能,但通常是通过交际费用来间接渗透,慢慢拉近关系。
毕竟对情报人员来说,金钱就是最强大的武器。
你要问法国和德国都做不到的事,美国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钱。
美国不仅提供最新技术,还投入大量活动经费用于获取情报,因此能收到相当高级别的情报。
实际上,情报战中情报人员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其次就是金钱。
说到底还是钱的作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美国这个财力雄厚的后盾支持情报部,资金从来不是问题。
要是因为杜鲁门资金短缺而削减财政部情报部的预算,那美国也就离破产不远了。
实际上,因为杜鲁门知晓原历史,收集整合信息后,整理起来也相对容易。
“据说阿登的进攻运气不太好。”
“确实如此。”
当然,运气不好的是法国。
法国第3军和第4军向阿登发起进攻,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德国军队的中路异常强大,他们竟遭遇了多达10个军团。
法国第3军瞬间被打得头破血流,几乎被打散。
法国军队只好放弃阿登进攻,直接撤退。
“边境战斗法国完败。”
洛林的进攻早就被遏制住了。
不,应该说正一步步落入德国的诱敌陷阱,完全被德国牵着走。
“……毕竟是施里芬指挥,确实不一样。”
要是小毛奇指挥,左翼早就转为进攻,采用左右两翼机动战术了。
说不定在洛林进攻时就会贸然发起冲锋,然后被打得很惨。
但施里芬始终坚持诱敌、诱敌、再诱敌,德国军队以相对较小的损失达成了战略目标。
施里芬计划正一步步迈向尾声,包围圈正朝着巴黎逐渐收紧。
嘎吱——
情报部会议室里,负责英国方面的情报部长站了起来。
“英国远征军正在组建。”
尽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疯狂的游说,但英国议会最终还是决定参战。
实际上,英国也别无选择。
英国必须参加这场战争,解救法国。
当然,这并非因为对法国有什么好感,那份好感早就被丢到九霄云外了。
“确实如此。不然就会被孤立。”
《伦敦不可侵犯条约》。
英国与德国为争夺欧洲第一的宝座针锋相对,又对俄罗斯发动了难以挽回的金融攻击。
德国和俄罗斯出局后,英国的选择并不多。
三国同盟就不用考虑了。
剩下法国和奥斯曼帝国。
尤其是失去法国,欧洲大陆上就再没有强国愿意与英国交好。
英国将彻底陷入孤立。
这是厌恶的代价,从英国的立场出发,必须拯救法国。
无论如何都要救。
“但已经晚了。”
英国远征军还能像原历史那样抵达亚眠吗?在杜鲁门看来,马恩河战役很可能会先爆发。
马恩河就在巴黎附近。
一旦在马恩河战役中战败,毫不夸张地说,巴黎沦陷就近在眼前了。
“目前洛林军应该已经前往亚眠……啧。”
法国的情况太糟糕了。
照这样下去,法国很可能会因巨大的差距失去巴黎,甚至被一路逼退到波尔多,全军覆没也不是没可能。
这样下去,就无法彻底消耗法国军队。
“德国军队的优势只能维持到占领巴黎。”
砰!
杜鲁门猛拍桌子。
看来法国军队失去巴黎后的局势,他得好好介入一下了。
当然不是亲自去。
“得花点钱了。”
得给法国提供继续作战的物资。
现在就得提前把法国周边地区变成战场。
以要求法国进行持久战为条件。
虽然他们可能不愿意,但既然要做,一开始就占据有利地位不是更好吗。
不愿意就拉倒。
他们绝对不敢说不愿意。
就算军队抗议,政府也会镇压。
他们根本没那个条件。
“立刻提高纽约兵器局的工厂开工率,把仓库里囤积的物资都拿出来。得给法国提供物资,顺便借点钱。还有……”
德国军队一旦占领巴黎,很可能就会放松警惕。
与俄罗斯的战争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俄罗斯恢复元气、整顿财政期间,得把德国军队牵制在法国。
也就是说,要让法国尽可能长时间地被利用,直到它变成破布碎片。
要进一步扩大损失规模,让战争升级。
杜鲁门想要的是一场全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没必要去刻意干涉。
目前还没有无限制潜艇战。
说不定英国还能通过登陆作战实现逆转。
‘嗯,具体细节军方会处理好的。’
其实处理不好也没关系。
就算他们瞎折腾也无所谓。
消耗战越多,对他越有利。
法国南部坚持得越久,战斗越激烈、消耗越大,对他越好。
毕竟这最终都会转化为美国的利益,记录在账本上。
只要战争不早早结束,他就满意了。
嘎吱——
杜鲁门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马上帮我接通法国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