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9章 劝说

襄阳城内,夜色如墨,万籁俱寂。

刘备的书房内,烛火明明暗暗,散发着柔和而摇曳的光芒。

刘备身着一袭玄色长袍,眉头紧锁,背着手在书房内缓缓踱步,脸上写满了凝重与深思。

诸葛亮则手持羽扇,静静地坐在一旁,目光紧紧地跟随着刘备的身影,心中暗自揣测着主公的心思。

终于,刘备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看向诸葛亮,沉声道:

“孔明,如今这天下局势愈发复杂,曹操占据关中,实力大增;

孙权雄踞江东,根基深厚。而我虽坐拥荆州,却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尤其是那刘封,在荆南经营多年,势力渐大,已然对我构成了威胁。”

诸葛亮微微颔首,轻摇羽扇,神色凝重地说道:

“主公所言极是。刘封在荆南,广施仁德,招揽贤才,麾下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他与周不疑、徐庶等谋士往来密切,又有打造优质的兵刃甲胄;

更兼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让荆南粮食富足,实力不容小觑。”

刘备走到诸葛亮身前,微微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狠厉:

“我本视刘封为子,对他寄予厚望,可他如今却隐隐有了不臣之心。

荆南与我荆州,虽名义上同属一体,实则貌合神离。

此番让他入蜀,一来可借川蜀之地的复杂局势,削弱他的实力;

二来若他真能成功占据川蜀,我便可借口他师出无名,以平乱的名义挥师入川,将川蜀纳入囊中,扩充我军势力。”

诸葛亮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主公,刘封毕竟是您的养子,且多年来为您效力,屡立战功。

若如此算计于他,恐会寒了他及荆南将士们的心,也会让天下人诟病,于主公的名声不利。

再者,川蜀地势险要,刘璋虽暗弱,但也有一定的实力。

刘封入川,胜负难料,万一他在川蜀站稳脚跟,不听从主公的号令,那该如何是好?”

刘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他微微眯起眼睛,语气强硬地说道:

“孔明,如今这乱世,唯有实力方能立足。

若不趁早削弱刘封的势力,他日必成大患。

至于名声,在这乱世之中,又有何用?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我意已决,刘封入蜀之事,就这么定了。

你只需为我谋划好后续的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诸葛亮见刘备态度坚决,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他微微叹息一声,拱手道:

“是,主公。亮遵令。只是还望主公三思而后行,切莫让亲者痛,仇者快。”

刘备微微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起来,他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说道:

“孔明,我知道你一心为我着想,但有些事,不得不为之。

你我君臣多年,应相互理解。

如今我要成就大业,就不能被这些所谓的情义所束缚。你且放心,我自有分寸。”

诸葛亮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索着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荆州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如如何为刘封入川制造借口,如何在刘封入川后密切关注他的动向,以及如何筹备后续的军事行动等。

直到夜深,诸葛亮才告辞离去。

刘备站在书房门口,望着诸葛亮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可能会带来一些后果,但他也坚信,这是他实现大业的必要手段。

他微微握紧拳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喃喃自语道:

“刘封,莫怪我心狠,这天下,终究是要属于我的。”

夜色如墨,月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庞统的居所前,映出一片细碎的光影。

诸葛亮身着一袭青衫,手持羽扇,步伐沉稳地走向庞统的住处。

他的神情凝重,心中思索着该如何劝说庞统,以避免荆州局势走向更加动荡的深渊。

屋内,庞统正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烛光,研读着川蜀的地图。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微微一怔,旋即恢复了平静,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孔明,深夜来访,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诸葛亮走进屋内,缓缓坐下,目光直视庞统,神色严肃地说道:

“凤雏,我今日来,是想劝你放弃助刘封入蜀的打算。

如今荆州局势微妙,荆南与襄阳本为一体,若因你从中推动,导致两方生隙。

最终兵戎相见,只会让曹操、孙权等外敌有机可乘,于我等兴复汉室的大业极为不利。”

庞统轻轻放下手中的地图,靠在椅背上,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冷笑道:

“孔明,你说得好听。但你我都清楚,荆南与襄阳之间的矛盾,并非我一人挑起。

刘备对刘封在荆南日益壮大的势力心存忌惮,早有算计之心。

即便没有我,他们之间的冲突也迟早会爆发。”

诸葛亮微微皱眉,轻摇羽扇,耐心地说道:

“凤雏,主公此举确有不妥之处,但事已至此,我们应想办法弥合双方的裂痕,而非加剧矛盾。

刘封虽在荆南势力渐大,但他毕竟是主公的养子,若能妥善处理,仍可成为兴复汉室的助力。

你若执意助他入蜀,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到时候,无论是荆南还是襄阳,都将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

庞统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语气坚定地说道:

“孔明,我意已决。刘备初见我时,满脸不屑,对我的才能视而不见。

而刘封却对我礼遇有加,尊重我的意见,视我为心腹。

士为知己者死,我既已决定助他,就不会轻易改变。

况且,如今川蜀之地局势混乱,正是刘封成就大业的良机。

我相信,他有能力在川蜀站稳脚跟,开创一番新局面。”

诸葛亮也站起身来,走到庞统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

“凤雏,我理解你对刘封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兴复汉室,需要的是各方势力的团结协作,而非内部的争斗。

你若坚持助刘封入蜀,一旦引发荆南与襄阳的冲突,不仅会让无数百姓生灵涂炭,也会让我们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还望你三思而后行。”

庞统转过头,看着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对昔日情谊的怀念,也有对自己选择的坚持。

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孔明,你我曾在鹿门山一同求学,探讨天下大势,情谊深厚。

但如今,你我各为其主,立场不同。我不能因为旧日情谊,而放弃自己的选择。

我相信,刘封入蜀,是他的机遇,也是我的机遇。

至于荆州的局势,我也并非不顾及。

但荆南与襄阳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一场彻底的变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诸葛亮见无法劝动庞统,心中感到一阵无奈和惋惜。

他微微叹息一声,拱手道:

“凤雏,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再强求。

但无论如何,我希望你能记住,我们的目标都是兴复汉室。

若有一日,你遇到困难,或是改变了主意,襄阳永远欢迎你。”

庞统微微点头,拱手回礼:

“孔明,多谢你的好意。你我虽立场不同,但昔日情谊我不会忘记。

若有机会,我也希望我们能再次携手,共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