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处,已是夜深,舟车劳顿加上连日来的紧绷,以及宴会的应酬,让他身心俱疲。
匆匆洗漱后,倒头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晨雾尚未散尽。
林向安用过早食,换上昨日刘知县赠送的蓝绸儒服,戴上儒巾,整了整衣冠,便独自前往县学。
林远、王和信一路奔波,便让两人在家里休息。
之前赚的赌金,林向安给他按照一百两的本金来算,便各自分了一千两。
不过两人各自只拿一百两,其他给林向安拿着,说是放他手里作本金。
林向安刚走到县学附近,便有不少学子看到他,很快就知道他是新科举人。
便纷纷作揖行礼,态度恭敬。
“林前辈!”
“林前辈安好!”
林向安微微一笑,朝人群点点头,算作回应。
门房见状,连忙迎上来,毕恭毕敬地领着他往里走。
县学的举人本就屈指可数,今年竟一口气出了四人,堪称本县盛事。
这一结果激励了不少学子,也让新科举人身份愈发受人尊崇。
往昔,林向安在县学读书时,见到同窗,有时还要恭敬行礼,客气寒暄。
而今,他只需微微颔首,浅笑示意,便已足够。
县学士子大多比林向安年长,如今见了他,也要毕恭毕敬地称一声前辈。
那些交情较深的同窗好友,即便私下仍可畅谈,但在公开场合,也不敢再随意直呼其名。
若是有人轻慢,便会招致士林非议,影响名声。
毕竟,生员中举后,便不再只是寒窗苦读的士子,而是正式步入仕途的举人,身份上的变化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差距。
进入县学,林向安便门房径直带到周教谕的书房。
段昊初也刚来,已端坐其中,正与周教谕交谈。
见他到来,二人皆微微颔首,略作寒暄后,周教谕起身,领着二人前往大成殿祭祀。
此次祭孔仪式虽与当初中秀才时相似,仍需向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献上芹、枣等素祭。
但礼制较为简化,不似先前那般繁复隆重,反倒显得从容不少。
周教谕和他们二人交谈,笑着邀请道:“你们二人高中乡试,是本县学子的榜样。可否抽空与众生员谈一谈科考心得,必能鼓舞人心。”
林向安与段昊初对视一眼,心下早有准备。
他们本就是从县学走出的,如今一朝得中,自然愿意为后学者提供一些经验。
段昊初微微一笑,爽快道:“先生所言甚是,我们既然受学于此,理当回馈县学。”
林向安亦拱手道:“儒生愿尽绵薄之力,不知先生意欲何时举行?”
周教谕略一思索,道:“且看二位何时方便?我知道你俩刚回来,事情繁多,可缓些时日。”
林向安想着三天的时间,家里的重要的事定能处理好。
便笑着说道,“先生,不妨定在五日后。”
“好,那定下具体时间,晚些时候我让下人给你送去。”
段昊初想着和林向安错开时间,便笑着说,“既然这样,我就定在三日后吧,”
“甚好,此番讲学,倒也无需拘泥格式,可谈谈二位备考之法,或是科场应对之策,定能让学子受益。”
敲定讲演之事后,二人去办理了退学手续。
日后再要求学,基本是要到京师国子监去读书了。
将学舍的物品打包清理好,早先贵重物品已经拿回家,都是一些零碎物品,也不多。
如今剩下学报的问题,还需要和大家商议一番,暂时就不管了。
随后,便准备回双林镇。
......
早在官府的报子传来消息时,镇上的百姓便得知林家出了个举人老爷。
这几日,无论是茶楼酒肆,还是街头巷尾,都是关于林向安的议论。
有人感慨林家祖上积德,有人羡慕林家光耀门楣。
更有人感叹林举人年轻有为,日后前程无量。
林家人知道消息后,他们家的铺子便一直优惠。
镇上的人一直盼着这位林老爷回来。
这不今日正午,迎举人的队伍一路行来。
锣鼓声、喝彩声响彻街巷。
这仪仗队是刘知县准备的,让人送林向安回镇上。
镇上的百姓早已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争相一睹林举人的风采。
孩童们被大人抱起,兴奋地看着这难得的场面,妇人们议论着林家日后的风光,老者捋着胡须,连连点头,称赞林家教子有方。
随着迎接的队伍逐渐接近林家门口,围观的百姓也纷纷跟随,簇拥至宅前。
轿夫稳稳地停下青绸轿,前方差役扬声高喊:
“恭喜贵府林向安老爷高中浙江省乡试第五名举人!”
声音响彻街巷,激起人群中一片热烈的议论与喝彩。
轿帘被缓缓掀开,林向安自轿中走出,步伐稳健,神色沉稳而从容。
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林家大门前,只见林老太、林秋兰、王四顺等人早已等候在门口,神情紧张又满怀期待。
听闻他回来了,一家人便早早守在门前。
此刻,真正见到林向安安然归来,心中的激动再也压抑不住。
还未等林家人开口,人群中已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
“林举人,恭喜啊!”
“林老爷高中,真是咱们镇上的光荣!”
“林家祖坟冒青烟喽!”
乡里乡亲们争相上前拱手道喜,脸上洋溢着笑意,纷纷夸赞林家教子有方,林家门楣生辉。
在众人的道贺声中,林向安迈步走向大门,站定后郑重朝家人作揖,声音坚定而恭敬。
“奶,爹,娘,孩儿幸不辱命,考中举人回来了!”
林老太的眼眶微微泛红,望着站在面前的孙儿,满是欣慰。
她用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林向安的手臂,连声道:“我的乖孙,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林秋兰的眼中也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抬手替林向安理了理衣襟,声音里满是骄傲:“安儿,这一路辛苦了,都瘦了!”
王四顺高兴得合不拢嘴,见状,将早已准备了红封,给到差役们。
林向安问候了家人后,转过身来,面向周围的乡亲们。
此时,围观的乡亲们仍旧围在门前,议论纷纷,喜气洋洋。
“各位乡亲们,在下多谢各位的好意,今日刚回来,还需祭拜先人。等后日家里摆流水宴,招待大家。”
林向安笑着看向周围的乡亲们,感谢道。
毕竟林家在这一带也算有钱人,如今趁着这个机会,宴请大家。
让林家地位得到正式转变。
“林老爷,大善啊!”
“多谢林老爷!”
“林家大善啊,日后咱们有福了!”
“这可是咱们镇上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喜事啊!”
“林家这门庭,从今往后怕是要日日高朋满座喽!”
待安抚好众人后,林向安这才进屋。
门外的乡亲们见家中已然开始忙碌,也纷纷识趣地告辞。
临走前仍不忘再送上几句祝贺:“林举人以后定要光耀门楣啊!”
“等将来高中进士,可别忘了咱们镇上这些老乡!”
......
林家早已备下迎接的红毡,从门口一直铺到院内。
映衬着今日的喜庆氛围。
林老太与林秋兰亲自搀扶着林向安,缓缓踏入门槛。
院中张灯结彩,喜气盈门。
正堂前早已摆好香案,香炉中青烟袅袅,供桌上陈列着丰盛的祭品,寓意着向祖宗告慰这一大喜之事。
林家并无专门的家族祠堂,祭拜祖先多在院中简行。
不过如今不同往日,林家已然今非昔比。
等日后有了余力,自当修缮祖坟,重建宗祠,以光耀门楣。
林向安肃然而立,恭敬地取过香烛,深深一拜,口中低声道:
“祖宗在上,林家后人不负先人庇佑,得中举人,愿祖宗安息。”
同时宣读了祭文,随后将祭文捷报焚化以上达先祖。
随后点燃香火,青烟直上。
林家其余人亦随之躬身行礼,场面庄重而肃穆。
祭拜礼成,院内顿时恢复了热闹,欢声笑语不断。
家中老少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林向安一路上的舟车劳顿,兴奋地询问着他在省城的见闻。
镇上的亲友闻讯而来,纷纷上门道贺,携带着贺礼,满脸喜色。
到了下午,就连一直未曾上门的王老爷子、王老太都来了,老两口带着王家的人,登门来林家道贺。
得知林向安中举的喜讯后,王四顺与林秋兰夫妻二人便提前张罗食材。
相比当年中秀才时的宴席,这次的规模定然更大,来贺之人也会更多,必须早做安排。
幸好家里经营着酒楼,食材方面并不成问题,直接预订即可。
这种时候,商家们哪会涨价?
反倒是纷纷给林家让利,甚至主动相送些上好食材。
毕竟,新科举人老爷家设宴,这可是镇上难得一见的盛事,谁不愿沾点喜气?
林家、王家的亲戚们陆续上门,家里顿时热闹非凡。
王四顺见状,立刻让酒楼派大厨和伙计过来帮忙,确保宴席周全。
林秋兰则热情招呼王家的媳妇们,带着孩子们到前院小坐,喝茶闲聊,品尝点心,让她们自在些。
而在正院,王老太、王老爷子已经落座,由林向安亲自接待,林老太亦陪在一旁,与两位长辈话家常,气氛倒也和乐。
至于家中其他男眷,则由王四顺招呼安排,酒茶不断。
自从林向安中举的消息传回王家坞,族中几族老便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王、林两姓本就是姻亲,比旁人更亲近些。
原本就有往来,如今更该主动投靠。
不管怎样,这一小辈只有林向安最出色。
王家日后,看样子也得多依仗他,才能重新恢复往日荣耀。
“安儿,你这边席面准备怎么办?打算设几日?”
王老爷子被几位族老推举,亲自登门与林家商议。
林向安考虑到时间安排,早上便与段昊初沟通过,决定错开宴席日期。
最终,段昊初定在明日设宴,林向安则安排在后日,之后再摆三日流水宴,让乡亲们都能来喝杯喜酒、沾沾喜气。
“爷,宴席定在后日,随后再摆三天流水宴,乡亲们有空都可以过来吃酒。”
他这一趟乡试之行,净赚近九千两。
再加上当初谢二爷送的一千两,总计已有上万两银票。
扣除王和信、林远的分成,以及送礼、路费等花销,七千五百两银票属于他自己。
估计比家里的存款还要丰厚。
毕竟,家中之前的大笔银子都已投入田地、铺子、宅子等产业之中。
王老爷子点头道:“如此甚好。我和王家几位族老商量过,想着你中了举人,这喜事要办得体面些,便打算宰六头牛、六头羊给你添喜。”
林家本就养着猪、鸡、鸭,家禽不缺。
但中了举人,身份自然不同,整个县城有头有脸的人都会登门道贺,宴席规格自然得有所区分。
乡绅士族的席面,牛羊是必不可少的。
王家族人合计后,决定就添加牛和羊。
牛肉虽比猪肉便宜,但官府对耕牛交易管控甚严。
乡下村子之间消息流通,哪个村子有老牛,或者受伤牛,不适合耕地,会在运到市场买卖之前,可提前定下来。
在林向安回村前,就已经打听好了。
只需去官府报备,胥吏出具证明即可。
六头牛、六头羊,少说也得值两、三百两银子。
其实,这笔银子本可以留给林向安做进京的盘缠,但林家如今比王家富裕,断然不会收银子。
与其如此,不如换成牛羊添喜,更能显得王家有诚意。
林向安闻言,正要推辞。
“爷,好意我心领了,不必....”
王老爷子却摆摆手,语重心长:“安儿,这话可不能这么说。你虽是林家人,但也是我王家族人。王家族人虽已没落,但好歹是本地的大姓宗族,如今你中了举人,族里自然要有所表示。”
见王老爷子都说这样的话了,林向安就不好拒绝了。
林老太也是个明白人,与其等着旁人来投靠林家。
不如顺势接受王家的这番心意,让两姓关系更进一步。
她轻轻拍了拍林向安的手,笑道:“安儿,既然亲家如此说了,你就收下吧。”
长辈开了口,林向安便也不再推脱。
“既如此,那孙儿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王老爷子满意地点头,随即话锋一转,提及更重要的事情,林家的祖坟与宗族祠堂。
“安儿,这事就这么定下了。如今你已是举人,想来林家的祖坟、族田也该安排妥当了。你可有什么打算?”
林家虽在此地扎根多年,但到底是外来人,并无真正属于自己的祖坟地。
现如今林向安高中举人,家族身份已不可同日而语,是时候考虑家族祠堂与祖坟的修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