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礼数
林向安多看了他两眼,这人一开口就押他辈分。
毕竟同为举人,老举人称呼新举人,一般是新科孝廉或者是贤弟。
这人倒好,开口直接喊他贤侄。
但又提到宋桐,他也不好说什么。
见状,便疏离笑着,拱手回道。
“前辈客气了,晚生不过是侥幸登科。”
举人之间,称呼也颇有讲究。
若是同省的老举人比新举人早一科以上(即相差三年以上),便需尊称「前辈」或「老先生」。
若仅早一科(相差三年以内),则可称「年长先生」或「先达」。
这些细微的礼节,若不注意,稍有不慎便可能失礼。
而宋老爷同为举人,林向安称其为「前辈」正合适。
宋老爷轻笑着摆手,满是赞许地道:“这可不是侥幸,贤侄天资聪颖,学问深厚,此番得中,乃是才学所至,理所应当。”
一番恭维,让林向安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
他与宋桐的爹并无交情。
但从他对待宋桐的态度,已能大致揣测其为人。
此人颇为功利,对子嗣更是看重实用价值,平日里不甚待见宋桐,动不动就训斥。
如今对他这般殷勤客气,话里怕是别有深意。
林向安心下了然,表面却只是含笑不语,想看看对方究竟意欲何为。
果然,宋老爷试探地问道:“说来,林贤侄年纪轻轻,家中可曾议过亲事?”
林向安随即恍然。
昔日杭州城放榜时,他就听闻不少士子被“榜下捉婿”。
本以为自己错过了热闹,没曾想,如今竟有人直接当面来试探?
不动声色,林向安笑着,委婉拒绝:“家母宽厚,未曾催促。但晚生尚要继续求学,无心他事。”
宋举人听闻林向安尚未定亲,眼底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毕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真正的决定权多半掌握在长辈手里。
只要能说动林向安的家里长辈,事情便有转圜的余地。
更何况,这次县里新出的四位举人,除了李修竹外,其他三人皆未婚。
用不了多久,定会上门说亲的人络绎不绝。
宋举人故作感慨地叹道:“林贤侄好志向啊!如今看来,我那小儿倒是有福气,能得贤侄这般好友。桐儿平日里常提起你,说你待他极是照拂。此番得中秀才,他心中自是欢喜得很。”
宋桐考中了,这倒是件好事。
他举杯微微一敬,道:“前辈谬赞了,宋桐兄本就勤奋好学,才华不俗,来日定能再进一步。”
宋举人闻言,更加满意,笑着说道:“那还要日后林贤侄多多照拂一二了。”
二人寒暄片刻,宋举人暗自观察林向安。
越发觉得此子沉稳得体,谈吐有度,且乡试排名第五,日后进京会试,恐怕更是前途无量。
这样的年轻人,若是能结为姻亲,自家必定能借势而起。
林向安不欲与宋举人多作寒暄,便找了个恰当的时机,举杯含笑道:“前辈,席间宾客众多,晚生还需敬诸位恩师,失礼了。”
宋老爷见状,虽有些遗憾,但也不好强留。
林向安微微颔首,顺势告辞。
转身朝周教谕、徐山长的方向走去,主动给两人敬酒。
毕竟,尊师重道乃是本分,此番得中,他自该亲自登门致谢。
周教谕与徐山长皆欣然受敬,席间言谈间更是流露出对他的欣赏与期许。
……
另一边,孙文石、杨辉、林远、王和智四人被刘文昌单独安排了酒宴款待。
这等场合,多是举人之间的寒暄应酬。
他们若贸然入席,身份上略有不符,反倒显得突兀。
刘文昌心知肚明,特意单独招待他们。
饭后,直接让人收拾好客房,邀他们今晚留宿府中。
林远与王和智原本打算等林向安一道回去,怎奈主宴那边迟迟不散,直至亥时方才结束。
二人等到林向安后,林向安婉拒了刘文昌的好意。
还是决定连夜回县里的林宅,毕竟也不远,就在周边附近。
从县衙出来,夜色已深,街巷一片寂静。
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声和更夫的梆子声,敲碎夜的沉寂。
林宅大门紧闭,但透过门缝,仍能看见门内的烛光摇曳不定。
林桥自接到消息后,便一直在家守着。
等了许久,仍不见林向安、林远、王和智三人归来。
直到门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是轻轻的叩门声。
林桥精神一振,忙不迭地跑去开门。
门扉一开,便见林向安站在门前。
夜风微拂,他脸上还带着些酒后的微红,眉宇间却透着一丝清朗。
“阿桥,我们回来了。”
林向安温和地笑着,语气中透着几分倦意。
林桥见状,满脸惊喜,“你们可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们不回来了。”
林远、王和智手中各提着包袱和行李,林桥帮忙接过一些行李。
侧身让开路,几人一边笑谈,一边踏入院中。
院内灯火通明,门前张贴着喜报。
院中挂着大红灯笼,映得整座宅院都透着一股喜气洋洋的氛围。
林向安回到家里,感觉心里舒了一口气。
原本路上就警惕,人就有些累,还参加宴会应酬,此时疲惫不已。
林桥笑着说道:“知道你高中了,家里铺子已经连着好几天打折庆祝了,消息传遍整个县城,天天都有人来家里道贺。”
林向安听罢,心中微暖,看来,这一趟回来,还得忙上一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