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乡试(二)
号舍狭小,两块木板合并后虽可充作床铺,但空间有限,人只能蜷缩着勉强入睡。
夜色沉沉,空气闷热,翻来覆去间,这一夜总算熬了过去。
五更天,天还没亮,外面传来三声沉闷的鼓响,宣告乡试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
紧接着,号军沿着号巷逐一派发试题,将手抄题纸从号舍栅门缝隙递入。
考生们知道题目后,正式开始答题。
此刻,能否鲤鱼跃龙门,全凭这一试。
第一场考试内容:三篇四书题,四篇经义题。
一共需写七篇八股文。
八股文的写作结构严谨,依次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层层递进,要求对仗工整。
考生须以圣人之言立论,模仿孔子、孟子的语气,严禁抒发个人见解。
每篇字数需控制在500至700字之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评分。
七篇八股文总计约3500至4900字。
满打满算十八个时辰。
从初九日黎明发题,到初十傍晚交卷。
若想留出时间休息、进食、如厕,平均每篇最多可用两个时辰,否则难以完成。
拿到题目后,林向安先通览一遍,迅速规划答题时间。
不敢有丝毫耽误,立刻投入构思。
第一道四书题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是选自《论语·颜渊》。
此题考察的是孔子关于“仁”的核心思想。
克己,即克制自身私欲;复礼,即恢复礼制。
孔子认为,通过克己复礼,个人可修身,社会可归于仁道,进而达到理想的政治秩序。
林向安盯着题目,嘴角微微抽搐,心里忍不住吐槽:
克己复礼为仁?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要是人人都能克己复礼,世上哪还会有贪官污吏?
圣贤之言,放在书里供后人膜拜倒还罢了,真要拿来治理天下,怕是连孔子自己都做不到。
但很快,他收敛心神。
毕竟这可是乡试考场,想要功名,就得按规则行事。
心里纵有千般不以为然,笔下却得写得虔诚至极,甚至比真正的儒生还要儒生。
毕竟,这考的是八股文,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他深吸一口气,笔锋微顿,在草稿纸上稳稳写下破题:
克己复礼为仁者,圣人训诲,君子当循。
一开头便恭恭敬敬地引述圣人之言,措辞端正,气势恢弘,标准的科举范式。
可心里却忍不住自嘲:
好一个“君子当循”,君子当然可以循,可问题是世上哪来那么多君子?
这个念头刚浮上心头,他差点笑出声,忙轻咳一声,强迫自己收敛心神,继续往下写。
文章层层推进,他一边书写,一边暗自计算时间。
按目前的进度,一篇文章能在一个半时辰内完成,那还能留些余裕检查修改。
倘若拖过两个时辰,后面的题目就危险了。
笔走龙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一气呵成。
写到“天下归仁”时,他的笔尖微顿,心里忍不住冷笑了一下:
天下归仁?真要是能做到,考场上也就不必有这般严苛的搜检,世道也不会如此艰难。
可心里想归想,手上却是不敢怠慢,仍旧一本正经地写下:
“圣人之言,推己及人,仁之所至,天下归顺……”
字迹工整,措辞典雅,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忠实信奉孔孟之道的学子。
写完最后一笔,他满意地点点头,心里却暗暗叹息:
唉,这八股文写得太好了,好到连我自己都快信了。
想到这儿,他自己都乐了,嘴角不由自主地翘起。
不管怎么说,环境艰难,还是得自娱自乐,放松心情。
甩了甩发酸的手腕,他抬头望了眼天色,竟然快到中午了。
时间已然过去两个时辰。
他低头检查文章,又做了些微调,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放下笔,轻轻舒了口气。
但这才完成一篇,接下来还有六篇要写,他不敢耽搁,随即翻看第二道题目。
原本他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并未细想,如今仔细一读,整个人瞬间僵住。
题目: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什么玩意儿?
林向安差点怀疑自己看错了,忍不住又确认了一遍,随即在心里哀嚎:
到底哪个考官出的题?
这不是纯纯的有病吗?
竟然要考生论证“国王带头搞对象有利于社会稳定”?
这话原本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劝齐宣王:您好色没关系,只要让百姓也能娶媳妇就行。
放在原文背景下,或许还能勉强算个道理。
但这年头,凡是进了考题,统统得和“治国”挂钩。
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竟然要把“好色”解释得正义凛然,还得从“王道”角度进行升华。
这得多无耻啊!
林向安无语凝噎,深感科举考生的不易。
这不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但无奈,考场如战场,讲究的是“知行合一”。
不管心里再怎么抓狂,手上的笔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行吧,那就来吧。
既然已经坐上了这艘破船,那就索性划得漂漂亮亮。
且看如何把这篇文章写得冠冕堂皇,让考官看了不仅点头称是,甚至还能心领神会,暗自称妙。
林向安叹了口气,提笔蘸墨,强迫自己收起满腹吐槽,沉下心来开始构思。
要论证“国王爱美女有助于治国”,关键就在于如何把“王如好色”与“与百姓同之”合理地联系起来,让这个论点显得既高尚又充满政治智慧。
承题部分要紧扣破题,进一步阐释为什么君王的“好色”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于国家稳定。
可以适当引用孟子的其他论点,比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此加强逻辑说服力。
毕竟,凡事讲个“与民同乐”,那就显得不是“纵欲”,而是“体恤民情”了。
思路理清后,林向安提笔,在考纸上稳稳写下:
“王者之好,非独宫闱之私乐,实乃风化之源。好色而能同民,犹春雨润物,不择高下而均沾也。”
翻译成人话就是:
君王喜欢美色不只是个人享受,而是一种引导风气的方式。
若能让天下男子都能娶妻成家,那就是天降甘霖,润泽万民。
写到这里,林向安忍不住在心里感慨:
这八股文不仅要对仗工整、理据充足,还得一本正经地编排逻辑,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欲望粉饰成仁政,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真是再一次被刷新认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