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9章 深居简出

第二日,王和信、林远去参加完钟早课,结束后没敢在外逗留,便早早的回到院子来。

一回来院子里,林向安就给两人准备好了书和纸墨,让两人先抄《心经》,一天10遍,连抄10天。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属于大乘佛教般若部的经典文献。

这部经文仅有260字,常用于祈福、静心或日常修行。

虽字数少,但对两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向安曾督促林远写字,他抄写会顺利一下,但王和信就不好说。

不过让林远督促,他再检查,让两人有事做,就不会再乱跑了。

当天夜里,林向安看到两人抄写的心经,头都大了。

王和信勉强抄完,但一大堆错别字,林远稍微好点,但字还是练的少,不够熟练。

林向安看完后,叹了口气,心里感到一阵懊悔。

觉得之前考虑不周,忽视了这两人的教育问题,日后定要督促监督。

一个家族强盛,不是靠一个人读书做官,而是靠良好的家风,让这个家族不断培养出人才。

“嗯,今日就这样,日后你俩抄书,记得把字抄对。”

见林向安检查通过后,两人松了一口气。

这时,林远才突然想起昨天探听到的消息,赶紧开口:

“向安,昨日我与和信跟踪梁二,发现他带了一个人进了庙里。我们跟着他们来到院子门口,后来找到一槐树,爬上去观察,看到那人进了梁家公子的屋里,就再也没出来。”

林远停顿了一下,目光闪烁,似乎有些犹豫,才继续说道,“透过光线看到屋里的剪影,那人,好像是个女的。”

林向安的眉头一挑,愣了一下,随即转头看向他们。

“你们确定?没看错?”

王和信立刻点点头,回想起当时看到的情形,心里有些尴尬,脸色微红,急忙解释:“我们没有从正门看,只是透过窗外看到的剪影。那人进屋后不久,两人就表现得很亲密。”

林远也点了点头,补充道:“对,那人进屋时裹得严严实实,天黑后才进来。我们猜她应该是个女的,至于其他就不太确定了。”

林向安微微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

这女子什么身份不知道,但来寺庙肯定不是来喝茶聊天的。

这事可能私底下贿赂僧人,才带进来的。

一旦被发现,那可是犯了大忌,搞不好这梁公子要被寺庙拉上黑名单呢。

“行,这事我知道了。你俩以后别管这事了,就在院子里安心待着。”

这年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两人齐声答道,“知道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几人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需求,基本不再出院子。

......

几日后,梁荣再次询问起了那院子里,居住人的情况。

梁二听到公子的问话,神色有些紧张,但还是低声回应:“公子,那院子里住着三位读书人,听说是从湖州府过来的,还有两个是打下手的。那几人非常低调,基本上不出门。”

梁荣闻言,微微点头,眼神深沉:“他们可有什么家庭背景?”

梁二思索了一下,答道:“听说都是普通人家,倒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似乎并无显赫的家世。”

梁荣露出一丝冷笑,嘴角微微上扬。

“普通人家?那倒是更好,没什么背景,容易对付。”

顿了顿,梁荣漫不经心地开口。

“你给我好好看着他们,若是他们外出,找人好好教训他们一顿,让他们长长记性。”

“是,公子。”梁二低声应答,心想那读书人活该,谁让他得罪他家公子。

之后,梁二便去贿赂了一个和尚,让他帮忙留意这几个读书人的动静。

......

七月下旬,段昊初、刘文昌来寺庙,邀请林向安、杨辉、孙文石共游西湖,去参加一个书院举办学术辩论。

三人欣然答应,便应邀前往。

林远、王和信没有跟去,留在屋里继续抄书。

辩论是在午后开始,五人上午便共游西湖,一段时间不见,沿途多了不少题壁诗。

诗词最多的,就是岳庙的照壁、碑亭。

岳飞“精忠报国”事迹,与科举士子“致君尧舜”的理想形成共鸣,这里便是题诗热点。

诗词多是写忠义抒怀的“正气壁”。

而苏堤的桥,正对孤山放鹤亭,文人们多在此借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抒怀。

这林逋,曾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着名隐逸诗人,生活在杭州孤山。他的生活态度独特,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与婚姻,而是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林逋对梅花情有独钟,不仅在孤山种植了大量的梅花,而且以梅为伴,视之如妻。

他还养了两只鹤,每当有客人来访,便放鹤传递消息,而鹤归则意味着林逋即将归来,这种人鹤之间的默契,使鹤在他生活中扮演了类似子女的角色。

经典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出自林逋之手。

桥亭柱联、石栏上的题诗,多是与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