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贞观十七年暮春,暖阳倾洒,长安城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绮丽画卷,处处焕发着盎然生机。

朱雀大街上,柳丝在微风中轻柔舞动,恰似绿衣仙子舒展的裙袂;

街边的桃花灼灼盛放,如天边绚丽的云霞,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梦似幻。

鸟儿在枝头欢快啼鸣,清脆婉转的歌声与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相互交织,构成一曲生活的交响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大唐盛世的雄浑气象与蓬勃活力。

然而,太极宫却如同被阴霾笼罩,与宫外的热闹形成鲜明反差。

此时,魏征病入膏肓的消息,像一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众人的心头。

甘露殿内,雕梁画栋间,鎏金烛台上的烛光摇曳,映照着唐太宗李世民如困兽般来回踱步的身影。

龙袍在急促的步伐中肆意飘动,发出簌簌声响,他的眼神焦灼,面庞因忧虑与疲惫而显得愈发憔悴,双眉拧成一个 “川” 字,仿佛承载着整个大唐的忧虑。

李世民每迈出一步,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内回荡,思绪也随之飘远。

他想起武德末年,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大唐江山摇摇欲坠。

玄武门之变后,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正是魏征,这位来自太子李建成阵营的臣子,不仅毫无惧色,反而直言:

“太子若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出的胆识与忠诚,让李世民当场决定重用他。

从那以后,朝堂上总能看到魏征挺直的脊背,听到他洪亮且犀利的谏言。

有一次,李世民因西域番邦来朝,准备大摆筵席彰显国威,魏征却当众指出:

“如今百姓初定,民生未稳,若大兴奢靡,恐伤民力,失了民心。”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李世民也顿觉颜面尽失。可冷静下来后,他明白魏征所言句句在理,及时打消了念头。

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魏征总是在关键时刻,不惧龙颜,直言进谏,纠正了诸多可能让国家陷入危机的决策,为大唐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如今,看着魏征送来的最后一道谏疏,墨迹尚新,字里行间依旧是对大唐江山的忧虑和对百姓民生的关切。李世民轻轻抚摸着谏疏,喃喃自语:

“魏卿啊魏卿,你一生为大唐殚精竭虑,如今病倒,叫朕如何是好?”

太医们一次次摇头叹息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珍贵的药材如流水般送进魏府,却丝毫未能扭转魏征日益恶化的病情。

李世民感到深深的无力,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却找不到一丝光明。

“冲喜” 的念头最初在他脑海中闪现时,他也犹豫过。衡山公主是他最疼爱的女儿,自幼聪慧可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她的一颦一笑,都能驱散李世民心中的阴霾。

将她许配给臣子之子冲喜,不知公主是否愿意。

可一想到魏征为大唐奉献的一切,想到魏征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咬咬牙,决定冒这个险。

魏叔玉品行端正,才华出众,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想必能给公主幸福。

但李世民心中仍有顾虑,冲喜之事虽有先例,可将备受宠爱的公主下嫁臣子冲喜,一旦失败,不仅无法挽救魏征的生命,还可能让女儿陷入不幸。

他在殿内停下脚步,望着案几上的玉玺,心中五味杂陈。玉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可此刻,他却觉得自己如此无力,连挽救忠臣生命、护女儿周全都难以做到。? 他又缓缓踱步起来,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若是此次冲喜仍无法挽救魏征的性命,该如何是好?失去魏征,朝堂上再难有如此直言不讳之人,谁还能像他一样,毫无保留地指出自己的过错?

在甘露殿空旷的穹顶之下,李世民负手伫立,目光透过雕花窗棂,望向太极宫那重重宫阙。

此刻,他的内心被无尽的忧虑所填满,大唐的千秋伟业在他心中反复掂量,未来的走向宛如一团迷雾,令他深感迷茫。

没有了魏征在身旁直言进谏,往后朝堂之上,谁能在关键时刻,毫无保留地指出决策的偏差?谁又能为大唐的长治久安,提供高瞻远瞩的谋略?

想到这里,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如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让这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帝王,也不禁感到彷徨。

可李世民心中清楚,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绝不能放弃。魏征为大唐奉献了一生,这份功绩与忠诚,值得他倾尽所能去回报。

更何况,挽救魏征,也是在守护大唐来之不易的繁荣。

经过一番痛苦的深思熟虑,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将自己最为疼爱的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之子魏叔玉,期望借这场婚事冲喜,为魏征带来生机。

主意既定,李世民快步走到殿门口。

春日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却未能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他对着等候在外的太监,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传礼部尚书苏世长进宫议事。”

太监恭敬地行了一礼,转身匆匆离去。

李世民望着太监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指婚冲喜,能成为挽救魏征生命的最后希望,守护住大唐的未来。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未因李世民的祈愿而改变。

在婚礼即将举行的前夕,魏征的病情突然恶化。

太医院的太医们倾尽全力,却依然无法阻挡死神的脚步。

魏征最终还是带着对大唐的牵挂,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噩耗传来,长安城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

太极宫内,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李世民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独自回到甘露殿,坐在龙椅上,久久不语。

殿内的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无比孤寂。

李世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他想起初次与魏征相见时,魏征那直言不讳的性格,虽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却也对其胆识和忠诚深感敬佩。

此后的日子里,魏征呈上的一封封谏疏,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大唐的前行指引方向。

那些谏疏中,有的言辞恳切,有的措辞激烈,无一不饱含着魏征对大唐的一片赤诚之心。? 他还想起朝堂上,与魏征的一次次激烈争吵。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对西域用兵,魏征却坚决反对,认为此时大唐民生初定,不宜大动干戈。

两人在朝堂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最终,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避免了一场可能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战争。

如今,这些曾经的争吵,都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