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1章 近乡情怯

“老三,什么情况!”几位同村的汉子纷纷站起来,脸上写满了疑惑,你一言我一语地问道。

“哈哈!这是老二的儿子,李海波!”老三一边说着,一边伸手用力拍了拍李海波的肩膀,开心地笑了起来。

“老二的儿子……?”

“他说的是李小刀的儿子呀……”

“去了上海的李小刀吗?”众人交头接耳,恍然大悟。

“就是我那二哥的儿子!”三叔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脸上的褶子里都透着高兴劲儿,“早年我二哥两口子去上海闯荡,那时候日子可难了。

这娃是上海出生的,我还是头一回见。

这一晃,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见了面,我都不敢认呐!”

李海波也跟着笑,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三叔,我是第一次回家,你老不认识是正常的。

我爹他走得早,这些年一直想回来看看,可惜没机会,这次我算是替他完成心愿了。”

众人听闻,纷纷唏嘘感慨。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叔叹了口气,“小刀那孩子,从小就机灵得很,鬼点子多。谁能想到……,唉!

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跑去上海闯荡啥呢?

在家种点地,春种秋收,日子虽说平淡,可胜在安稳,不好吗?”

正说着,岸边马路上,几个挑着箩筐的小伙子有说有笑地走来。

“满生他们回来了!”眼尖的人喊道。

三叔立刻扯着嗓子,朝小伙子们的方向喊:“满生、秋生,快点过来,你们海波堂哥从上海回来了!”

为首的两名小伙子一听,立马跑了过来,放下箩筐一脸兴奋地拉着李海波的手,“你就是海波堂哥呀,你从上海回来了?”

旁边的汉子瞧着他们,忍不住打趣:“还别说,这仨兄弟站一块儿,还真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看就是一家人!”

另一位同村的汉子也跟着附和:“他们七兄弟哪个不像啊?老李家这面相,辨识度可太高了!”

“也不全是,”一个年轻些的声音插进来,“海波这娃的眉眼,和他舅家的人也挺像的!

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极了。”

“还别说,确实和月明家那俩调皮鬼有些像!”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小小的竹筏周围热闹非凡,满是浓浓的乡情。

看着两位热情的堂弟,李海波竟有些腼腆起来。

他心里暗自纳闷,自己不是个内向的人呐,在各种场合都能应对自如,可此刻,面对这热情的乡党,怎么就紧张得不知所措了呢?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乡情怯吧,越是靠近这片承载着无数情感的土地,内心就越是忐忑不安。

李海波这具身体的原主,虽说出生在繁华的上海,成长于车水马龙之间,可父母都是背井离乡来沪打拼的外地人。

家中交谈,皆是带着浓郁家乡味道的方言,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他们始终保留着对家乡的眷恋。

那些弄堂里的吴侬软语,始终没能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对上海,他们一直都缺乏一种归属感,就像飘在水面的浮萍,心从未真正安定。

而李海波的前世,同样来自赣南老区,虽说和现在的家乡并非同一个县,但相隔不远。

熟悉的乡音、相似的气候,还有那如出一辙的自然风貌,让他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久违的家。

竹筏连成一串,缓缓离开了岸边,向着李家坊的方向驶去。泛起层层涟漪,就像李海波此刻的心情,难以平静。

村里的汉子们手持竹篙,稳稳地撑着筏,动作娴熟而有力。他们一边撑筏,一边时不时地加入众人的闲聊,爽朗的笑声在江面上回荡。

李海波坐在竹筏上,目光紧紧锁住两岸的景色,一刻也不愿错过。

连绵起伏的青山,郁郁葱葱。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仿佛是他曾无数次在梦中回到的地方,勾起了他心底最深处的记忆和。

过了初见的尴尬,李海波彻底放松了下来,热情地和两位堂弟唠着嗑。

一听名字就知道,满生和秋生是三叔李三木的儿子。老李家在李海波这一代,那可算得上是人丁兴旺。

大伯李大刀生了两个儿子,富生和贵生,是李海波的堂哥,为人憨厚老实,把家里的田地料理得井井有条。

三叔李三木更厉害,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春生性格沉稳,早早挑起家里的重担,是个泥瓦匠;清生脑子灵活,和村里的木匠学了门好手艺;满生和秋生则活泼好动,是村里的开心果。加上李海波,七个兄弟就像七个葫芦娃,各有各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