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退路,打算要逃走了
谢潇到的时候,御书房里头还站着十数位大臣,众人正襟危坐,显然已经等候多时了。
谢潇还未行礼,却见得谢晋摆手示意免礼,后道:“开始吧。”
现任的户部尚书朱大人将早就准备好的奏事折子递上,恭恭敬敬朝谢晋行了个大礼,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陛下,假币横空出世,有人居心叵测想要将大渊朝的国库洗劫一空!”
朱大人此言一出,立刻在众位官员之中引发一阵哗然。
“去年,有人曾向户部举报过说见过两张一模一样编号的交钞,若当时臣多个心眼,必不会发展到如今市面上假币横行的情况,臣有罪!”
谢潇抚了抚额头,若无其事的饮御前上好的紫笋茶。
从田松发现假钞前往武阳附近做生意,迄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光景,这发现的速度可够慢的。
“原来去年就有这事?”谢晋将手中的折子来回翻看一遍,问道:“可为何这件事却被瞒了下来,直到发展到不可收拾,才后知后觉?”
朱大人猛地跪下,哭诉:“是臣掉以轻心,以为提举司在发行的时候弄错了个别编号也是有的,于是做主回收了其中一张交钞了事。
奈何大渊朝商市繁华,每日流传的纸钞不计其数,老百姓手中的交钞都是只看真假不记编码的,若不是户部一个月内收到三起举报,臣斗胆做主收录登记编号,否则根本就无法发现!”
“编码重复的有多少?”
朱大人擦了把汗,颤颤巍巍道:“就目前来看,有……有一半……”
“啪!”
谢晋眉宇间的颜色由薄怒转为盛怒,伴随着殿内一声暴喝,众位大臣也跟着跪地:“一半?你竟告诉朕,现在市面上的钱,可能有一半都是假的?”
朱大人急于给自己开脱:“陛下恕罪,实在是民间老百姓没有记编码的习惯,且……”
他看了一眼谢晋,试图将这个责任甩给帝王:“且陛下您鼓励商市,交钞在坊市中一日最多能经过几十人手,发现重复的几率太小,怪只怪,那假钞做的太逼真,非但来源无处查找,就连防伪标志都与朝廷的一模一样!臣实在是难以察觉。”
“那你是说,假钞横行,此法是怪朕了?”谢晋冷笑一声,喝道:“朱大人,能将假钞做得这么真,且在市面上流行了一年多才被发现,朕严重怀疑,是不是你做的!”
“臣冤枉!”朱大人伏地痛辩。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撇开帝王是否有这个动机不谈,当年凭这个发家致富的,可不就是帝王自己吗?
帝王发了好一通火,座下的诸位大人目光直盯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大气都不敢出。
谢晋立刻命都察院彻查此事,但谢潇知道,如今的都察院早已名存实亡,这件事经过她多次暗中遮掩,根本找不到假钞的来源。
最后议到了如何解决一事上,不用谢潇开口,就有大臣建议:
“按照前年先帝在时的处置,为防民乱,只能由朝廷出面回收,再将那炮制假钞一案的幕后主使抓回来,没收其违法所得以填补国库的空虚。”
茶水有些烫口,谢潇吹着杯盏边沿,心中想着,就算他们能抓得住谢珏,那国库的开支,谢珏也是不会补的。
“此案与先帝一案不同。”直至今日,谢晋方才尝到了被假币坑害的滋味,心中苦涩无比。
“先帝一案有昏钞和无防伪标志的假钞,量小,很好辨别,亦很好回收。可这批假钞除了编号一样,竟然看不出丝毫错漏,朕能回收全京城的,还能回收全天下的吗?且两人同持一张交钞过来,谁知道哪张是真,哪张是假?”
谢晋这个问题,给现场带来一片沉寂。
如同帝王无法堵住全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今日假钞横行的大渊朝,朝廷若想及时止损全部回收,对大渊朝来说无异于剥皮拆骨,掉十层皮。
可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去,对于刚刚经受过天灾的老百姓,无疑又是一记重创。
谢潇心思早就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武阳城,虽然她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武阳苦撑了两年多都没有失守,现在的武阳定然是官民一心,一片生机盎然。
“祁王身在京兆府,最是体察民情,不知此事,可有什么好的主意?”
谢潇拇指下意识抖了一下,只得将思绪从遥远的北方拉了回来。
“如若朝廷无法回收,不如就考虑……新发行一版交钞吧。”
谢潇早在前年春发现有相同编码的交钞出现时,就已经想好了今日的对策。
“新钞兑换旧钞三倍,这样无论老百姓手中有多少钱都会被朝廷所聚敛,既不会引起百姓恐慌,又能解决物价上涨,一定程度也能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谢晋喜爱豪奢,在衣食住行方面无不耗费巨资,国库的钱挪来挪去,竟有些捉襟见肘。
随着时间推移,帝王对金钱的需求与日俱增,且除了宁王封地一块,全国各地需要源源不断的军费开支,谢潇隐晦的提到加大纸钞的发行力度,其实就是在为谢晋递台阶。
懂经济的官员都会知道,对于日渐腐败的王朝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隐蔽的剥削。
如若大渊朝持续向好,那加大发行纸钞的效果自然不必多说。可如若将来有一天官府无力支撑庞大开支,失去信誉无法兑换,这些纸张早晚都会变成一张废纸。
而老百姓手中的废纸,和全国各地日渐增加的流民,将会变成新皇的一道索命符,随时随地将他推入坟墓。
可谢晋手握天下看尽人间繁华,膝下又有两儿两女,夏氏贵妃又即将临盆,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自然认为自己有雄才大略,更不愿意将事情往最坏处想。
“这个主意自然甚好,只是,此事由谁主办比较好?”
有官员提出,祁王当年曾全程参加钞法改革与假钞一案,也算是大渊朝这方面的专家了,由祁王主办比较好。
此话一出,众位官员附和。
谢潇起身,抚了抚袖口的褶皱,拱手道:“禀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谢晋以为她是来讲条件的,有些鄙夷,却还装着大度:“讲。”
“太皇太后身体恐怕已时日无多,臣想将她接出宫中回祁王府居住一阵,圆她老人家生于市井,归于繁华的愿望。”
老年人念旧,三年前祁王开府时,太皇太后曾出宫回民间小住,当时先帝并未说什么,这件事谢晋也是知道的。
且谢晋不愿将手掌重权和立大功的机会给谢潇,又加上谢潇这些年规行矩步,从未越过雷池一步,于是就渐渐放心答应了下来。
还不忘装着一副仁孝的样子:
“皇祖母多年不曾出宫,她若想住也可多住几天,朕不会不准。祁王这些时日若忙,发行交钞一事便交由朱大人去做。”
谢潇心中暗喜,神色却淡淡:“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