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训获得巴斯勋章的事情还是传到了国内。
这则报道先是在英美联报上刊登,并在津市和沪省的英美租界发行。
后来被一些在租界生活工作的华人发现了报纸上的华人面孔,这个消息才逐渐从津市和沪省往外扩散。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基本大半个华国都知道了。
一时间华国上下对此议论纷纷,一些诸如《益世报》《申报》《庸报》这样的报刊纷纷转载了这则新闻,并对上面那个东方人的信息进行猜测。
毕竟谁都想不明白这个叫做xun.Zhang的人是如何获得英国国王的授勋的,以现在华人的处境而言这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毕竟华人在自己的国家都属于二等公民,这个xun.Zhang是怎么在英国人的地盘拿到这样的荣誉的。
最关键的是这样一个人在国内竟然处于一种籍籍无名的状态。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的。
首先是张训的父亲张墩灵,虽然每月都能收到自己儿子寄来的钱,但他并没有辞掉那份编辑的工作。也正是因为他在《庸报》当编辑,一眼就认出了那个东方面孔是谁,加上那熟悉的名字,肯定是他儿子没跑了。
但张墩灵并没有声张,因为在自己儿子寄回来的那些信中,并没有说他在英国做了什么大事,只是写了一些认识的朋友和学习成绩,其他的都被他略过了。
因此张墩灵担心要是自己随意说出去会给儿子带来大麻烦,只能高兴又心酸的将那张报纸塞进怀里,打算回家跟自己妻子和女儿好好说道说道,顺便再写一封信去英国问问自己儿子的意思。
除了张训的父亲张墩灵,那些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们也有几个认出了他。
当然,认出他的都是当时的学生代表,毕竟只有这些人跟张训认识的时间较长,对他也比较熟悉。
但由于这些人因为一些原因都处于隐秘状态,因此即使知道也不能跟别人说,只能跟自己认识的又同在法兰西留过学的志同道合之人在闲暇之时说上两句,并感慨对方如今的成就。
但其他人例如比张训提前一年或者两年回国的杜佑安和苏青等人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朋友竟然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这简直就是巨大的惊喜,尤其是杜佑安,一个获得英国国王授勋的朋友比起一个普通的文豪更能给他助力。
即使张训并不在他身边,但只要他透露出这么一两句,这对他以后的升迁也会有不小的帮助。
毕竟现在的华国说是独立统一了,但实际上还是要靠这些欧洲强国进行调停,并抑制住日本的狼子野心。
而一些张训熟识的人比如回国当了大律师的郑秀郑教授,在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同样认出了里面的人是谁。
但她也没有宣扬的意思,只是跟自己的两个助理,当初在法兰西就跟着她的刘文秀和蒋玉竹感慨道:“不过是一两年没见,他现在竟然有这样的成绩了,也不知道他在英国到底遇到了什么,这个勋章怕是不好得。”
刘文秀和蒋玉竹也十分惊讶,记忆中那个穷困到要在郑教授这里蹭吃蹭喝的青年现在竟然成了英国王室的座上宾了,这是她们如何都想不到的。
刘文秀道:“得了这样的成就,他怕是不会回国了,这样的人才也要留在国外了。”
蒋玉竹也是叹道:“要是这样的人能回到国内,华国也能多一份助力了。”
郑秀仔细的看着上面的报道,她看的是英文版本的,她本人也是精通英文的。
因此在发现这篇报道在称呼张训的时候并没有在前面加上“Sir”这个单词时,忍不住露出一个微笑。
她一脸兴味的看向自己的助理刘文秀,笑着说道:“我倒是不这么觉得,我认为张训是一定会回国的,他不是那样的人。”
刘文秀则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摇头道:“郑教授。”
即使她们现在在为郑秀工作,她们依然没有改掉称呼她教授的习惯,好在郑秀也不在意这些,也就没让她们去改。
“任何一个人在英国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都会舍不得的,我不相信这个张训也是例外。”
“若是我能被授勋,怕是也会忍不住留在那里,即使回了国,怕是也待不长。”
看着刘文秀倔强的表情,郑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你啊,还是没看懂这篇报道,这里面已经说明张训的态度了。”
郑秀将报纸放到了刘文秀的手上,意味深长的说道:“再仔细看看这篇报道,你们两个不论是谁,只要找出来了,我这可是有奖励的。”
说完这些之后郑秀便起身上了楼,留下蒋玉竹和刘文秀两人对着手上的报纸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