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知鸢揉着额头:“卷宗在那边柜子上。”
涉及当年之事,太子命人将与之相关的卷宗全都调了出来,除户部,吏部兵部外,还有当地州府县衙的。大大小小的卷宗堆了十数箱,昨个儿夜里刚整理出来。
她记得陆昀说的那个事情,就在柜子上靠右摆放的那个卷宗里,她用红绳做了记号。
这份卷宗是从天河县县衙调出来的,与其一同送来的还有关于吊颈台和吊颈将军的传说。传说是现任的天河县令整理的。他是个有趣的人,酷爱看话本子,余生最大的理想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把天河县内大大小小的传说全都编成话本。
关于吊颈台,吊颈将军,以及当年的那件事他记录的很详细。
吊颈将军是前朝的镇远将军余孝明。
余孝明是苦孩子出身,爹娘早逝,吃百家饭长大。八岁时,余家村惨遭屠戮,他因为帮村里人放羊逃过一劫。事发后,他卖掉小羊,徒手刨坑,埋了村里所有的人。
从八岁到十五岁,他辗转多地,找寻灭他余家村的仇人。
得知仇人是群山匪,他落草为寇,与他们混迹在一起。半年,他摸清了所有人的习性,与官府联络,里应外合,剿灭了整个山寨。
十六岁,他带着剿灭山寨的功参军入伍,很快就得到赏识。
二十六岁,他孤身入敌营,取了敌军元帅的首级,受封镇远将军。
三十六岁,他再次孤身入敌营,却因被自家人透露消息,深陷敌营,全军覆灭。他虽死里逃生,却对朝廷,对朝局,对军中的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失望至极。最终,留下一首断头诗,于枯树上自缢而死。
据闻他死后,那棵枯树突然死而复生,于第二年春天开出如血一般鲜艳的花。
但凡经过那棵树下的人,都能听到将军吟诵那首断头诗。
关于将军之死,还有两个不同的传言。
一是将军并非自缢,而是自刎。
二是将军既非自缢,也非自刎,而是自缢被人所救,然救他之人贪图他身上的财物,又把他给杀死了。将军原是因为对这个世道失望才自缢的,经此一事,失望变成了怨愤。
民间传说,怀怨而死的人会变成厉鬼。
将军死于雨天,故而雷雨时节常有人在吊颈台横死。为镇压将军,附近村民合力修建了那座将军庙。据说将军庙刚建成的时候将军是有脑袋的,然只过了一夜,将军的头颅不翼而飞,只在断颈处留下一抹似血一样的东西。
陆昀皱眉:“这吊颈台横死过几个人?”
陆知鸢将手里的卷宗递给他:“军粮被窃案发生前,无一人横死。””
陆昀笑了:“鬼神之说果是无稽之谈。”
陆知鸢稍稍沉吟:“倒也不是无稽之谈,毕竟人死了不一定变成鬼,人活着倒有可能变成鬼。”
在军粮被窃案发生之前,吊颈台病死过一个乞丐,饿死过一位老人,吊死过一位妇人。
乞丐是路过吊颈台时倒在那里的,但凡有人施以援手,他都不至于病死,因为他是乞丐,因为不愿招惹麻烦,凡是路过那个地方的人对他皆是敬而远之。
乞丐是死于疾病,却又不是死于疾病。
亏得发病时昏迷了,若是瞧见那些冷漠的眼神,死后也会如将军一般化为怨鬼。
老人是被儿子送到树下的。
家境贫寒,粮食不够吃,暮年老人和刚出生的孩子只能留下一个。老人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孙儿。他让儿子把自己背到树下,静静地等待着死亡。不怕死,不等于不害怕死。想死,不等于想被饿死。饿得难受时,老人紧抓着树干去啃树皮。
验尸报告上说,老人的一口牙全都没了,树皮卡在喉咙里。
陆昀捶了下凳子:“这儿子还是人吗?没有粮食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野菜呢,野果呢?总能找到些果腹的东西吧?让生养自己的人活生生饿死,他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祈天三年,兖州,甘州一带大旱,饿殍满地,易子而食。莫说野菜野果,就连野草都没有。”韩廷提醒他:“拿着卷宗都不知道看看那上面的时间。”
陆昀一看,那上面记载的事果是祈天三年。
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兖州、甘州一带的百姓几乎饿死完。北凉的立国之君就是在那个时候起兵。北凉立国后,从其它地方迁来百姓,故现在的兖州和甘州多是外来者,往上数三代都是外人。
上吊的妇人是被婆家逼的。
无子,重病,娘家回不去,婆家留不得,求生无门,只得赴死。
卷宗上写道,她因腿脚不便,爬行数千米来到吊颈台。够不着树枝,就将绳子绑在树干上,用绳子勒住脖子。
她死得极为痛苦,脸上净是狰狞之色。若为厉鬼,她怕是要比那位将军还凶。
第一批军粮是从京城出发的,负责运送的是顾安顾将军。说起这位顾将军,他与谢家还有些渊源。他的夫人是谢老将军夫人娘家那边的侄女,他跟谢老将军讨论过兵法兵书,谢老将军对他的评价是:一般。
“一般?”陆昀挠头:“一般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意思吧?”
“我倒是听母亲提及过他。”陆知鸢道:“据说他长得十分好看,有文人之相,却无文人之骨。有武人之姿,却无武人之能。擅兵法,却不善实战。知自身长短,从不强出头,故只能做个后勤,就是征兵,运送粮草,负责伤病安置那些。他做的很好,甚至极为出色,一路高升,成为将军。”
陆昀问:“这顾安也失踪了?”
陆知鸢道:“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只留一副铠甲在将军庙中。”
她听到的与卷宗上写的差不多。
负责运送粮草的队伍经过吊颈台,见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就把它作为临时休息之所。前半夜,月朗星稀,他们燃了篝火,烤肉喝酒。后半夜风雨大作,吹坏了不少帐篷。匆忙中,将粮食用雨布遮上,纷纷跑去庙中避雨。
传说有误,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跑去了庙里,而是每辆粮车都有一个看守者。那些看守着躲在雨布下,与粮车一起。
奇怪的是,那么多的士兵,事发时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且现场没有留下打斗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