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356章 幸好还有辽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到半个时辰,法容就捧着一摞折子回来了, 张蔷在御案上摊开一张舆图,对法容道:“你念,本宫来标注。”

法容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奏折,念道:“保定巡抚孙传庭奏:保定六府五十九县,去年的冬旱,连着今年春旱,部分州县的春播无法下种,就算播下种子,因为缺水,也不能发芽,只有靠近河流的土地,能提水浇灌……

到发文之日(四月初三)止,西边山区的部分村子,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孙巡抚请求减免保定六府五十九县的夏税……”

张蔷拿起红笔,将保定巡抚管辖的区域,标注成红色。

法空又拿起下一份奏折:“山东巡抚朱大典奏报:山东春旱严重,开春以来滴水未下,请求减免今年夏税……”

张蔷又将山东区域,标注成红色。

“登莱巡抚孙元化奏报:……今年春旱严重,请求减免夏税……请求放受灾百姓下海捕鱼……”

张蔷标注。

“宣大总督张宗衡奏报:……”

“大同巡抚胡沾恩奏报:……”

“山西巡抚戴君恩奏报:……”

“陕西布政使陈奇瑜奏报:……”

法容不停地念,张蔷不停地标,不一会儿,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半壁江山一片红,张蔷不淡定了,她敲敲桌子,问:“看看有没有南方地区的折子?”

要是南方受灾的地方少,粮食产量还是有保障的。

法容将剩下的几份折子翻过来:“有啊,通政司给放下面了,这些都是南方的。”

张蔷叹口气,认命地说:“念吧……”

法容拿起最上面一份,念道:“松江知府方岳贡奏:去年,松江沿海各县遭海水倒灌,今年春旱,请求筹款,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筑海堤,以保护沿海良田……”

“总算有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官员。”张蔷当场批示道,“准!回复方岳贡,允许他向士绅富户筹款,也可以从央行贷款,可以分期还款。”

“继续……”

法容拿起一份奏折:“四川巡抚刘汉儒奏报:蜀地冬春连旱……”

张蔷咬着牙,听法容念完奏报,再看看桌子上的那幅地图,已经是全国山河一遍红……

看来,就算推广了新作物,最多只是少饿死一点人,实际情况是,还是要饿死人!

她将笔在地图上游动,慢慢地划到了辽东,嘀咕道:“幸好还有辽东……”

…………………………………………

张蔷思考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召开了顾问小组会议,并在会议上确定了抗旱救灾的基本原则:稳秩序,保民生。

除了往年的常规措施之外,今年最大的亮点,有两点:一、朝廷决定将三年、五年后才能兑现的辽东土地债券,改为今年就可以用辽东的土地抵偿,前提是今年就要组织人手到辽东开垦土地,种植粮食。

二、朝廷将新建一支远洋捕捞船队,由登莱水师护航,到鲸海海域捕捞鲱鱼,并允许民间的海捕船,跟随朝廷的船队,到鲸海海域捕鱼,民间船队同样受水师保护。

两项新措施在《明报》上一公布,立即在南北两京掀起无数的话题和风暴。

南京龙江造船厂的订单,一下子排到明年初,全是远洋航行的一号海船,还有人暗戳戳地打听,能不能造郑公公当年下西洋的大海船……

其他民间造船厂的订单量,也大涨,有造船经验的技工,成了各家船厂争夺的香饽饽,最后连木工,也成了抢手人才。

工部也不再藏私,将历年积累下来的造船资料,按型号整理成书,印刷了一本《鲁班经之船经》,让各家船厂生产的船只,同一型号大小一致,船只配件还可以互补,一下子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造船业的兴起,带动上游的木材、麻、桐油、钢铁等原材料市场生意兴隆,许多受灾地区的青壮,找到工作,一人挣钱,足够养活一个八口之家。

下游的,船上的水手、杂役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招水手的牙行,将广告都贴到了荆湖水乡的乡镇,还与当地牙行合作,下到各乡村去招人,许多百姓,眼看着今年地里没收成,都将家里青壮,送出去挣钱。

第一波水手招走后,第二波招人去辽东垦荒的告示,又贴到了各县衙、乡镇的告示栏里。

涿州张家村,因为出了个秉国太后,张家村成了涿州远近闻名的大村,村里虽然还有其他姓氏的百姓,但里长、村长、都姓张,张氏族长张友和,更是历任知州的座上宾。

每一任知州上任,第一时间就要来张家村拜访张族长,有的来请他向太后申请,减免涿州的田赋,有的来托他,为亲朋故旧找份差使,还有的,希望他有机会,在太后在前为自己说句好话……在涿州,张族长说话,比知州还好使。

这几年,因为售卖新作物种子,张家村早就脱贫奔小康了,村里办起了村塾,不光男孩子们要入学读书,就是女孩子,也有专门的教室读书认字。

族长张友和,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乡绅,逢年过节的经常往京城跑,与太后的老爹张十五吃吃饭,聊聊天,打听打听太后和小皇帝的消息,好回去在其他乡绅面前吹牛。

今年涿州也遭了灾,张家村因为在亮马河畔,前两年修建了一个水库蓄水,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水渠,将原来的旱地,全都变成了水浇地,受灾害影响比校小。

此时节,村子里的妇人们,正在为冬小麦浇水。

张友和与里正张邦林、村长张友昌一起,背着手在田埂上巡视。村里的青壮男子,都出去做工了,村里种地的,全是妇人和半大小子,有的妇人经管庄稼不仔细,所以每逢农忙时节,三人都要到地里巡视,发现谁家的庄稼不管理好,就立即纠正。

里正张邦林眼力好,他看到河岸边的官道上,远远地走来一群人,隐隐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他指着远处对张友和道:“族长,那些人往咱们村子理来了,估计又是来找你的。”

“又是谁?”张友和不满地说,“春耕大忙的,谁有功夫陪他们喝茶?”

语气里却充满了骄傲。

三人站定,等那群人走近,一位差役跑上来,张友和认识这人,是府衙的差役,陪着前两位知州,来过多次。

见到三人,那差役连忙跑上前,双手递上一张名贴,恭敬地道:“张老爷,涿州新任知州,黄锟黄大人特来拜访!”

张邦林机灵地上前接过名帖,顺手往他袖口里,塞进去一块银子。张友和淡淡地问:“哦,换新知州了?你家大人所来何事?”

一个老农民,成了太后的娘家人后,连说话也变得文绉绉的了。

“朝廷抗旱救灾的方案发下来了,我家大人特来和张族长计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