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指着屏幕上一个被打叉的方框说:“这是一个我暂时称作紧连控制阀(ccV)的新组件。

假设压气机出口到ccV之间没有气体储存,那么我们可以在压气机出口产生一个纯压力降,以模拟主控策略对发动机整体工作状态的影响。”

意识到自己的绘图技巧可能不是强项后,许宁决定简化图形,采用更直观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

随着他的解释,改良后的mg方程逐步展现出来:

Ψ=(w\/h)\/(4b^2)(Φ\/w-1\/wΦt(Ψ))h\/lc

j=j(1-(Φ\/w-1)^2-j\/4-1\/γ^2·4wΦ\/(3h))p

“当j等于1时,表示的是纯旋转失速的情况,且不会发展成喘振;

而j为0则代表纯喘振,这是我们最需要避免的情形。”许宁详细地解释着。

显然,杨韦完全跟上了许宁的思路,并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点。

虽然飞行器研发和航空发动机研发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但对于像杨韦这样的行业领袖来说,了解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并不困难。

第三代战斗机,特别是某些三代半机型,机动性能有了质的飞跃,推进系统必须应对更大的攻角和侧滑角,进气畸变问题也变得更加棘手。

这对飞机与发动机的研发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飞机研发师必须掌握发动机的知识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杨韦早已为此做好准备。

停笔思考片刻后,杨韦抬起头问道:“既然要考虑旋转失速的问题,那么即使在特定条件下,也不能简单地将压气机转速视为常数;

因此压气机转子中心半径处的切向速度也不是常数。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许宁瞥了一眼同事指出的问题区域,提出了一个新的无量纲参数ξ,这个参数结合了速度、时间和半径,简化了压气机进出口通道的计算。

开始时,大家还能跟上他的思路,但随着讨论深入,大多数人只能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确认气动稳定模型无误后,许宁转向下一个议题:

“通过实验数据来校准发动机模型,使它尽可能贴近实际情况,进而能够准确预测发动机不稳定的情况。”

“明白了。”有人点头表示理解。

“理论基础打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际应用了。”许宁关闭了ppt,开始了总结发言。

由于网络资源有限,他找不到歼10战斗机所用AL31FN发动机的照片,更不用说还在研发中的涡扇10发动机资料了。

因此,他转而谈论如何在进气道内部检测压气机失稳的早期迹象,并提出使用谐波傅里叶系数法和行波能量法进行初步评估。

他还提到主动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性——即修改发动机以加入紧连控制阀;

这将有助于避免严重的失稳现象如喘振,甚至能在超出正许工作范围的情况下保持压缩系统的稳定性一段时间。

杨韦听到了这里,手中的笔几乎脱手。

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系统将显着提升发动机性能,在空战中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也意味着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动。

“这套系统确实引人注目……”

杨韦合上笔记本,语气中带着遗憾:“但考虑到与俄易斯留里卡研发的AL31FN对接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果。”

许宁对此早有准备,他建议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

“我们可以先在俄制发动机上安装一个简化版的控制系统,采用基本的自动节流阀来改善进气条件;

虽然效果不如完整版,但也足以扩大发动机的操作范围,确保飞行安全。”

“等到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成熟并装配到飞机上时,再升级为全功能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杨韦停顿了一下:“你的系统要求飞发匹配非常高,即使涡扇10按时完成,恐怕也需要重新研发进气道……”

许宁的回答直接且大胆:“我们要彻底改!”

他接着解释道:“我们可以借鉴之前八三工程的经验,首先制造两架基于现有研发的原型机,用它们来测试飞机的基本结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控制系统。

等国产发动机准备好了,我们再推出一个改进了进气道的第二版研发。这样,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动力系统和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试验,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原本,许宁差点说出了“枭龙”项目的名字——那个在试飞阶段更换过进气道的经典案例,但他及时调整了措辞,毕竟现在讨论的这个项目还只是个概念。

杨韦对面坐着,一脸震惊。611研究所请许宁来协助十号工程,没想到他会如此投入,甚至提议改变整个项目的进度安排。

作为一个主要负责人,让外人这么深入地参与自己的项目确实不寻常,而提出造两版原型机的想法听起来也相当激进。

然而,许宁的方法有其合理性:第一版研发可以全面验证飞机性能,第二版只需完善细节,并不会带来过多额外成本。

如果最终成品真能实现主动稳定性控制,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杨韦不得不承认,自己被这个想法打动了。

看着他沉思的样子,许宁知道他在犹豫。于是,许宁决定加把劲。

“说到十号工程的第二版研发,年初时我与贵航的团队有过交流。”

这句话引起了杨韦的好奇,他抬头望着许宁,心中满是疑问。

贵航,作为咏都611所和132厂的支持单位,虽然熟悉,但现阶段仅能生产歼教7教练机,远不具备介入十号工程的能力。

“他们打算在歼教7的基础上开发新一代高级教练机,我提供了总体研发方案和仿真技术支持。若一切顺利,计划在这个项目中首次尝试dsi进气道技术。”

随着90年代的到来,航空工业吸取了过去几十年的教训,发展出了一套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验证方法。

除了极少数关键技术需要专门平台验证,多数新技术可以在已有型号升级过程中逐步引入,以分散风险。

由于许宁的努力,八三工程得以顺利定型,更重要的是,航空技术研发流程得到了优化,这一策略得以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