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不傻,并不是没有看出这一次有大臣在宫宴上当众揭发太子有意逼宫造反的事情,背后有其他推手。
一个小官,哪有这样的胆子,主动站出来揭发太子要逼宫造反。
就算是一心为公,看不惯太子的动作,也应该是私底下找他禀告,而不是在宫宴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口。
这样的做法,背后的人是谁,目的是什么其实很明显。
只是原本太子的罪过更大,是私底下筹集军械兵马,意图造反。
有这个事情在前,楚王发现这个事情,故意挑宫宴的时候揭发出来,就没有那么大的罪过了。
终究事情是太子干的,不是楚王在伪造证据,楚王只是把事情揭发出来。
但是现在被太子唐元嘉这样一说,想到楚王唐元景的那些动作,皇帝也不能说太子有防范之心,就有什么错。
如今楚王是想从其他地方打击太子,等到发现不行以后,未必不会直接动用武力。
如果太子没有防范之心的话,还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楚王有这些心思,除了他本来不甘心以外,其实也有他和皇后觉得楚王委屈了,在很多事情上选择放任,养大了楚王的野心。
这一瞬间,皇帝也失去指责太子的底气了。
总之,在发现太子不是真的要逼宫造反以后,皇帝对太子就狠不下心了。
哪怕听出这些话有些以退为进的意思,说是请罪,话里话外却也未必没有抱怨,却依旧转变想法了。
他不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终究是半路才成为皇家的,皇帝对儿子还是做不到只看君臣之义,不看父子感情。
就连改称呼这个事情 ,都是好几年一家人才习惯了,更别说是其他事情了。
许久之后,皇帝睁开眼,声音略显疲惫:“元嘉,废除太子之位的话不可再说 。你没有错,错的是朕,总还是想着像你们小时候一样公平,却忘了,这样的想法,对你这个太子本来就不公平。朕会收回楚王手里面的兵权,把他底下的将领打散派往各地。”
可不是这样!
作为普通父母,可以对两个儿子完全公平,长子有什么,次子也要有什么。
哪怕东西只有一份,给了长子以后,也可以用其他东西补偿次子。
这样的做法,谁都不能说错。
但是在皇家,这样的想法本来就不公平了。
他一直用普通人家的想法,来处理皇家的兄弟感情,确实是错了。
太子是储君,是君,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地位 ,和其他兄弟完全不同。
如果做父母的还想着要在两个儿子之间公平,就只能让长子觉得不安,不安之下做错事情。
也会让次子养大野心,觉得不甘心,在不甘心之下同样做错事情。
既然君臣名分已定,其实严格遵守这一点,对于两个儿子来说才更好。
长子地位稳固,就算不为兄弟之情,是为了名声好听,也不至于和一个完全没有威胁的弟弟计较。
次子没有争夺储位的实力,不管心里面甘不甘心,也不会做出以卵击石的事情来,反而能够保全。
于是皇帝便决定打压次子的实力,实际上真论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一直都是长子占先,毕竟次子多年不在京城,才回京没有多久。
只是因为领兵多年,在军中很有影响力,只要把次子在军中的势力打散,次子也就没有多大威胁了。
听出皇帝话里面的意思,唐元嘉心中一动,知道转机来了。
他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不做太子了,不说其他的,只看废太子的下场,也不可能选择这一条路。
刚才那些话不过是以退为进,再把心里面的委屈说出来。
也知道这些话能让皇帝触动,改变现在让他不利的处境。
太子唐元嘉的想法,其实和楚王唐元景差不多,都是让父母明白想要两个儿子都保全不容易,必须得选一个。
只不过楚王唐元景知道杨皇后更加偏心他,是找的杨皇后,太子唐元嘉显然和皇帝的父子之情更深厚。
不过既然已经把姿态表现出来了,唐元嘉也没有马上就应下皇帝这个话。
而是赶忙说道:“父皇,儿臣没有让你解除二弟兵权的意思,是真的愿意不做太子了,二弟这些年南征北战,众所周知劳苦功高,要是父皇贸然解除二弟的兵权,岂不是影响父皇的名声?儿臣不愿父皇因为儿臣的事情影响名声,这一次的事情本来就是儿臣错了,儿臣被废是罪有应得。”
皇帝既然做出决定了 ,肯定不会轻易改变。
而且太子是意图逼宫造反被废的话,确实称得上罪有应得,如果只是防范兄弟,甚至都算不上谋害兄弟,就要被废的话,就显得太冤枉了。
因此皇帝又开口说道:“元嘉,我知道你的孝心,只是这个事情你就别管了,我会把楚王找来,好好的和他说清楚,让他明白这不是要打压他,是为你们兄弟好。”
然后又看向唐元嘉,“你也先回东宫吧!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我心里面有数,你不用担心。”
唐元嘉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闻言就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谢恩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