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状元郎的商户妻 > 第165章 普照寺之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时落点头,不想吃排队干嘛。

“你跟我来。”叶景琛开口,示意宋时落跟上。

宋时落满腹疑惑,难不成叶景琛寺庙有人,可以给她开小灶?

秉持着反正没事,同宋母说了一声便跟着叶景琛往寺庙后院走去,叶景琛仿佛对寺庙极其熟悉,轻车熟路的将她带至寺庙的厨屋。

为什么知道是厨屋?

味道,还未靠近便闻到了独属于腊八粥的香味从屋内飘了出来,走近一看,果真如此。

宋时落站在门口向里看,恰好里面的小沙弥听到动静抬头向外张望,四目相对。

宋时落:......

瞬间有种做贼被捉的感觉,若不是身后正好站着叶景琛,她定会转身就跑,然而下一秒......

“叶公子,阿弥陀佛。”小沙弥行礼。

“阿弥陀佛。”叶景琛双手合掌回礼。

宋时落:......

熟人?心瞬间放回肚子里。

“明净主持正在经堂颂经,交待了叶公子若来可以先在厢房等候片刻。”小师傅和缓说道。

“好。”叶景琛点头,便转身往厢房走去。

宋时落:......

说好的腊八粥呢?

难不成自己理解错了,只让人一饱眼福,而非一饱口福,果然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宋时落愤愤的想着。

或许感受到了对方那怨怪的目光,叶景琛没忍住笑了一声,自己就这么不可信?一碗腊八粥而已。

正在宋时落怨怪时,厨屋的小师傅敲门进屋,手上正端着两大碗腊八粥并一些素菜走了进来。

本想离开的宋时落瞬间坐稳了,没想到还能峰回路转,这下不仅腊八粥管饱还额外多了斋饭。

讨好的看了眼叶景琛,你说说怎么不早说,让人误解了不是。

叶景琛仿佛心情很好似的,脸上笑意就没断过,看着宋时落情绪多变。

小师傅刚走,宋时落便没有客气,同叶景琛一道吃了起来,别说寺庙的腊八粥味道还真是一绝,不怪如此受欢迎,寒冷的天气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瞬间将幸福感拉满。

没想到叶景琛还有这个面子,宋时落抽空看了对方一眼,学神就是学神,学业、人际关系一项不落,全面发展啊。

“想什么呢?”叶景琛看着对方眼睛咕噜咕噜转个不停,不由的问道。

“你和主持认识?”宋时落好奇道。

“幼年时结下的善缘,明净师傅见多识广对我颇有启发,便经常来此相谈。”叶景琛点头解释道。

“原来如此。”她就说吧叶景琛应该不会像他们一般来拜神祈福、讨腊八粥的,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家中女眷来做,像宋家,宋大勇便不会操心这一块。

“叶公子什么时候起身?”

现在已至腊月,距离春闱也就大概三个来月的时间,以现在的气候,从扬州道上京至少也要一个来月,加上安顿也要时间,算下来没剩多少时间了。

“年后便启程,扬州距离上京路途遥远,需要多预留些时间出来。”

看了宋时落一眼,叶景琛有一瞬的停顿,“今年冬季气候异常,按这趋势明年生计恐会艰难,先将生计顾好,买卖之事留待年景好些自然会好起来的。”

宋时落听到这句话,便知道他定是听说了最近宋家的种种事迹,皆是不利的消息;确实,宋家最近在江都可谓是出了名的,想不知道都难。

“嗯,若是出现灾荒,朝廷会如何救助?”她和叶景琛不谋而合,在温饱都要收到威胁的时候,谁还管买卖的事,真到了灾荒的时候,又再多的银两都没用,那玩意又不管饱。

“朝廷在各地都设有义仓,专门为灾年应急所用,扬州又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义仓粮食定然足够应付灾年,你不必过于忧心。”叶景琛解释并安慰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朝廷自然知道温饱对百姓的重要性,要想天下安稳、江山永固,粮食储备至关重要。

只是他没有说的是除了像扬州这般富庶的地方,其他偏远地区,平常百姓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义仓很多都是形同虚设,平时倒还好,遇上荒年就未必了。

“唉~”宋时落不是无知小儿,知道不会像叶景琛所说的这么简单,想到未来即将要面临的境况便有些担忧。

“温饱都成了问题,大家为何不多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就算没有精米细面好吃,至少不会饿死啊。”

“并非百姓不种其他作物,一是赋税多以粮食为主,家中的田地全部用来种粮都远远不足,很多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大部分上交朝廷后,剩下的连维持一家嚼用都不够,只能靠些粗粮果腹。二是粗粮的产量相对粮食更加低,且大庆还有很多并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地区存在。”叶景琛想到这里也是微微蹙眉,这好像就是一个难解的难题。

大庆良田有限,粮食产出本就不足,加之今年随着国家安稳人口逐年增长,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艰难起来。

“说到底还是作物产量太低了啊,唉......”

人口增长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如此只有提升粮食产量和增加作物的多样性了。

“其实地蛋和红薯的产量不低,且一年至少可以种两季,开年若是继续干旱,在扬州及附近气候类似的府城多开荒种植些,或许能解些许燃眉之急。”宋时落说出自己的想法。

“地蛋、红薯产量几何?”叶景琛问。

在他的认知里,地蛋、红薯的亩产也只有三五百斤,而这相对于粮食产量实在不算多。

“亩产至少一千斤以上。”宋时落保守道。

在松树村荒山脚下种植的地蛋亩产达到一千斤以上,红薯更是达到一千五百斤左右,所以宋时落对此很有信心。

“确定?”叶景琛重复问道。

宋时落点头,“今年秋季在村里山脚下的荒地上种植了一片地蛋和红薯,产量便是如此。”

叶景琛心中有些触动,这对于朝廷对于天下可是大事,大司农官员们整日在官田之中研究,都没有传出亩产达到千斤以上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