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仲春半夜,天文焕烂,张、翼二宿,昭然在上。
隐者适符其姓,张宿悦而降焉。
是夕,张母梦吞珠粒而有娠,期年,诞一子,紫面露睛,隆准方额。
童时惟寻衣履,自习礼文。迨长,名善勋。
吴距周京甚远,文物无称,偶有耆旧谒隐者,口诵《唐虞大训》。
善勋就习之,随口记授无遗。
自此,乡人愿学者,皆以为师。
善勋居事畎浍,忽于鉏下得一金像,重钧余。
询之故老,或曰:“元始天尊也。昔禹治水,冶金为神物,用镇方岳。”
善勋家虽迫于衣食,不敢起鉟熔之心。
一日海风翻波,远近奔骇,非人力可支。
善勋舍金像,乘高投狂澜中。
俄而风止潮回,邑人以为德,皆以糗粮布帛见谢。
拒之不能,家道得温温然。
踪迹投像,仍在沙碛中,归筑宫室安奉。
母氏六旬,少积勤苦,衰暮成疽,发于背,医、觋皆不效。
善勋计穷,乃为吮疽,大出脓血如绵纩米粒。
疽虽渐安,复成羸瘵。
医曰:“此痼疾,以人补人,真补其真,庶可平复。”
善勋夜中自剔股肉烹供之。
忽空中语曰:“上帝以汝纯孝,尔母延寿二纪。”翌日勿药健强。
每以未见孙息为恨。
善勋逾冠未受室,亦有不孝之忧。
一夕,梦至林麓,巍堂中坐一靓妆女子。
顾而语曰:“君非张善勋乎?”
讶问其由,女曰:“妾乃邻家仲氏女,昔者叔父议以妾归君。吾父以君貌异,寝而难之。妾心慕君得疾,死已三年。君曷为我图之?”
善勋悸而寤,月余再梦如初。
因与友人仪坚成纵步寻幽,至一所,宛梦中境也。
忽冢中一人呼郎而出,盖梦见者也。
坚成觑是甥女,惊告其父母。遂迎归,结为婚姻。
乡中旧俗,女嫁而未孕者,相与临神潭,摸得石者宜男,得瓦宜女。
姑命仲氏游而求之,仲得石如鸡卵者六。
出如龟状,青而白纹,隐隐有“渊”字。归而有妊。
既生子,名曰渊石。
方龆龄,仲忽谓夫曰:“此儿真似君,善视之。妾与君世缘尽矣!”语毕而亡,善勋不复再娶。
年三十六,岁在作噩,疫毒流行。
父年八十五,母年七十三,盛暑中得疾,同日而逝。
善勋自持畚锸营葬,于墓旁倚庐枕块。
常有二白雉栖于树,每祭则飞鸣而下,终制,不见。
葬五年,墓西洪水暴发,欲改卜及,乃斋戒守坟,日夜诵《大洞经》,并虔事金像。
墓前溪谷变成坚埇。
善勋每恨瘟?之酷,力不能报,诵经敬像益勤,冀获阴佑,以治瘟鬼。
又三年,梦金像语曰:“《大洞仙经》尔熟记矣,《大洞法箓》尔未见也,合当授汝,可佐天行治也。”神出二书授之。
既觉,书在枕前。
因开箓读至“天驺甲卒一万人度之”之句,忽风雷昼暝,金甲朱绶者无数,列前请命。
善勋令治疫鬼,一持红旌者领百余人去。
顷执五鬼使至,有蒙虎皮者、冠雄鸡者、貌若犬者、若乌鸦者,若驴马者,所执水火羽翣斧凿之具。
善勋怒叱之,将灭其形。
五使有辞曰:“弟子等岁运所生,岁气所成。所游有方,所病有人。阴谴至者受其灾,天命绝者至于死,非弟子等敢私。若真官赐以宽贷,此后愿听约束。见真官符箓所在,即不敢行灾矣!”
善勋因授以教敕而去。
闾里有痰疾者,与之符法,远近得以全活者极多。
然有内因外因之感,此非法箓所能及者。
于是讲究脉理,玩味药性,讨论五行之胜,复习熟五针之迎随。
勤苦六年,始造其妙。凡命未绝者,无横夭矣!
或闻于国君,方以针剂为事,未几又为京周所知,驿召至都。
历试之,以为医师,掌万民之疾苦,隶于天官。遂教戒徒属,使勤其业。
有疡医公孙智叔,赋性慈慧,而记问详博。
武王须有疽生,一夕溃决,厥势危殆。智叔以药敷之,应手而瘥。
善勋因举以兼己职,王以为所荐得人,宜膺上赏,迁为司谏,善勋三辞而后受之。
当成王幼冲,听政于周公。
善勋恐左右间言,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征为戒。
而谏章屡焚,人无见知。
故周公东征,虽有四国流言,召公不悦之隙,而终能保全。
善勋已在周十年,倦翼思还。
乞骸之请数上,始从其欲。
善勋有数族贫窭,归而兴起义庄,命渊石理之,为之教养婚嫁、医药周给,他族闻风相效。
善勋道逢一人,且行且歌。
其意以方便为门,寂成为乐。善勋即于通衢百拜,力恳其格言。
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以心印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古皇先生归寂法也。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死而不忘,证无量寿矣!”
善勋既受教,百虑顿灰。
是秋会集亲友,留颂而逝。颂曰:秋风瑟瑟,秋月白白。得吾之真,知身是客。
既迁化,将往西乾。
适至洞庭君山,爱其境胜,少留憩焉。有二青童自天而下,敬宣帝旨,命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善勋忻乐何极,仙游胜侣,朝夕往还,不闻尘境之劳云。
虞夏商之世,金币有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至是太公乃立九府园法:钱园而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市于布,束于帛也。
太公年已一百有四岁,明年乙巳,告辞归国,潜往别老子。
至齐,闻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
太公召之,三年不至,命诛之。
周公闻而问曰:“此齐之贤士,奈何诛之?”
太公曰:“是弃民也,是逆命也,旌之为教,一国效之,谁与为治乎!”由是齐无惰民,终为强国。
太公深居内宫,不食火物,惟服泽芝地衣石髓,自伴桂父闲谈。
丁未秋,桂父闻象林多桂,欲往一游。
太公曰:“子不可先我而往。我将归山复命也。”
九月,太公无疾坐逝,年百七岁。
殓尸入棺,盖甫合,举之轻若无物。
齐侯惊惧,启视之,已无尸矣!惟平日所注《五钤》六篇在焉。
寻桂父问之,亦不知何往。
遣人入周告王,王命毕公代吊,祭以太牢。
令葬空棺于牧野,以志军功。又以衣冠葬于毕,以亲文武。
齐侯更筑一墓于营丘祭祀。
桂父离齐,望西南行。路遇清雅好洁之家,即去借宿。
渡长江,至一山,日已沉西。溪边见一茅舍,掩扉寂静,地无片叶。
轻敲其扉,早有应声,曰:“真人来矣!”启而出,其人道服芒鞋,揖入草堂逊坐。室中惟置一榻,简书数篇。
问桂父:“何来?”
答:“从西都由营丘至南,将到象林一游,何事而认予为真人?”
道者曰:“家世荆南,本夏禹之裔,匡姓。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爱此山灵胜,家兄匡俗,字子希,与弟五人结庐山之东南。
予,匡续,字君平,儿时便有物外之志。
周武王屡加征聘,我终不出,结茅于山之南障虎溪之上。
一日,有少年过我,讲论内丹外丹、黄芽紫车。数来相访,言论奇伟。
心异之,请问乡邦姓字,因曰:‘姓刘名越,家在前山之左,敢邀一顾。如至山下,有石高二丈许,叩之即应。’
如约至山,四无人家,果有大石峙立。试叩之,石忽自开如双扉,一小鬟出迎。
行数十步,石户洞开,复有二青衣执旌节前导入内。
见台榭参差,金碧交映,禽兽珍奇,草木殊异。
琼宫玉宇中,有二真人冠玉冠,组朱绶,佩剑来迎,即前少年也。
接见甚欢,饮我以玉酒三爵,肴馔极其精洁,使令皆童年男女。
知非凡境,意欲留居,真人曰:‘子之阴功易满,后会可期。他日相从,不晚也。’
便令青衣进延龄保健汤,饮毕而出。
返顾所扣之石,闭合如初。明日复往扣之,无所应矣!
后觉精神倍胜。终日候其再至,故闻叩门而误认也。”
桂父曰:“坐而待至,终无可见之期。原谓子阴功易满,盖云游访道、利人济物为入道之阶,却在屋里痴待。”
匡生曰:“天下茫茫,不知谁为有道。先生历世既久,乞为指教!”
桂父曰:“真灵虽多,常有当面错过者。传闻镐京李伯阳道学渊深,人莫能测。文王时为守藏史,武王时为柱下史,今仍居此职。子如往求,必有所得!”
匡生大喜,具酒蔬留宿于堂。
明日,桂父别去。至桂林,见玉笋竹森列天际。
桂父居其中,常食桂叶。时黑而时白,时黄而时赤,或老或少,或壮或羸,无有常颜。
坐大象至市,以桂及葵和以龟脑,每千九用桂十斤。遇沉疴恶症,施药食之立起。自亦日为服饵。
南海人知其神,皆尊之事。一日与乡曲作别,翩然入云。
匡续自闻桂父之言,即行至西都。
时伯阳见凤鸟来集,四海升平,云游方外矣!史馆有邓种代职。
续访不值,意欲四方寻问。恐萍踪无定,爰留西都伺侯。
己酉冬夜,有二凤凰翔集内庭。
王以为瑞,招周、召共观,王援琴而歌曰:凤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通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
明旦双凤去,召公以盛满为戒。周公治洛七年,有疾,温车载至丰,拜别太庙。王至卧榻,亲为扪摩肩背。公握手语以国务。
王设牲醴告庙,为公祈寿。越数日,公曰:“闻君孝友,克施有政,愿终勉之。”
周公薨。王为服齐衰,命葬于毕,赐鲁以禘祭。留其次子仲桓袭为公。以少子季薰食邑于蔡,世为卿士。
戊午,王命君陈分正成周。
癸酉,王不怿,宣诸侯受顾命,辅相元子钊。
王崩。太保奭命周公仲桓、南宫毛及齐侯汲迎卫太子钊,引入寝旁翼室,为居忧王。
葬王于毕,奉太子朝庙,上承介圭。
以甲戌为元年,作诰以申文武之德,诸侯率服。
二年,王以齐侯勤职,留其少子容为虎贲氏,食采于甫田。
齐有刘涓子者,御龙氏之后。知足不言求,偕浮来翁养鸡山中。涓子取莒草为绳,供为床座。
翁教以道术,复驱鸡南去。涓子静自修持,饵术服气。
齐侯知其贤,招之不至,亲诣山登请。
涓谢曰:“吾闻守三一为地真,守洞房为真人,守玄丹宫太微,不愿向人间求禄也。”齐侯三叹而退。
癸未十年,成周君陈卒。民怀其德,王命毕公保厘东郊,能继前政休烈。
己丑,召公有疾,燕伯懿至半途,公已薨。
王命丧礼如周公,葬于毕。以次子德世袭卿士。
南国思召公之德,作《甘棠》之诗。
东娄子国常受海夷侵掠,召公助之,筑金山城以镇海。其怀远济弱如此。
康王一遵洪业,海内晏然。民知礼义,刑措不用,有唐虞之风焉。
柱下史李老子,自成王时辞职西游。路经雪山积石,步上西羌,见一人独自采樵。
峰崖巉峭难登,老子佯作蹒跚不能上。樵者恻然动念,谓曰:“怜汝衰老,愿负过危险。”
遂背负老子至中岭。体重难任,其人强负力行,略不惮劳。
老子心感之,过岭坐石上,问其名氏,答曰:“世本羌人,姓葛名由。居前山深坳中,樵以为食。”
老子曰:“蜀中绥山有桃,四时皆实,至彼可不谋而食。但绥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借樵斧斫松枝,斫成一木羊。
教葛由吸气使行之法,能乘人陟险,不少蹉跌。
由大喜拜谢。老子别之西行,步履如飞。过崎岖若平地,绝无向时之状。由知为真人,恨失问姓名。
归家谢别邻里,刻木羊数头。至市贾之,皆以无用而不顾。
由探知绥山在峨眉西南,一日忽骑木羊入城,前驱数木羊。
蜀中富豪贵士见之大惊,或有随至山下者。见由上岭巅摘桃而啖之,随之者仰望不能上,号呼接引。
由掷桃数十枚,争拾食之,味极甘美。
有不复还家者,遂结庐于山下,立葛由祠以祀之。
常有桃掷下,食皆身轻,亦能上山会晤。
有谚云:食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寿。
老子西渡流沙,历羌番诸川、大哈密、大秦、伊吾庐地、竺乾、于阗、葱岭、须刺阿罗、单顿逊、扶南、土鲁等国。老子号古先生,教化诸国仁义道德,众号曰“善皇”。
竺乾,即名天竺,地方三万里。其国曰迦罗越,舍卫王居之。城郭宫室,皆雕文刻镂。
在大贝氏国东南,摩诃赖国西北。?宾在其西,一名身毒国。
其王姓刹利,名曰白净梵王,与后摩耶氏净沙夫人敬天好善,不喜争杀。
老子居十三年,察其君民好善,若得坚固,将欲大法说化之。
国王年三十五,无子。哀求不得,善心少退。
古先生恐失真道,乃遍体放霞光百丈,眩动国中,使其觉悟,遂复归东土。其时康王已十八年,入西都史馆。
正是:有道则现,无道则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