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铁道部门工作人员送走的时候,楚云天不经意间瞥了一眼头顶上的一盏灯。
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念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般突兀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这个念头来势汹汹,瞬间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片刻之后,他突然叫住了即将进入电梯的铁道部门工作人员。
“刘处长,请留步,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当问不当问?”楚云天面带微笑,语气谦逊而礼貌地问道。
一只脚迈进电梯的刘云处长听到楚云天的呼喊,顿时停了下来,并且迅速转过身子。
一脸疑惑地望着楚云天,问道:“楚董,关于这控制系统,您还有其他要求吗?”
在他的认知里,此次前来主要是商讨铁路智能管理系统的合作事宜,所以下意识地认为楚云天的问题可能与控制系统相关。
“不不不,不是控制系统的事,而是有关于电力方面的问题!”楚云天微微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道。
“您说,我洗耳恭听!”刘云处长顿时来了兴趣,他敏锐地察觉到楚云天可能会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或想法,于是便笑着说道,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铁道部门对无线输电技术有过涉猎吗?”楚云天随即抛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无线充电技术?”刘云处长微微一愣,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随后反问道。
“您的意思是无需进行受电弓与电缆线接触,便可进行隔空输电的技术?”
他的瞳孔猛地放大,显然是被楚云天提出的这个概念所触动,心中涌起了一阵波澜。
其他的几名工作人员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楚云天,脸上带着一丝惊讶的神情。
他们似乎没有预料到楚云天会突然提及这样一个相对前沿且具有挑战性的技术话题。
“是的,我想国家方面对此应该有研究吧?不知道刘处长是否知道其研发进度?”
楚云天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刘云处长,随后问出了这个关键的问题。
这个想法其实并非是他刚刚才萌生的,而是早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种下了种子。
自从来到魔都市上学以来,每年寒暑假回家,他乘坐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动车或者高铁。
在漫长的旅途中,对于动车高铁上面独特的通电方式,他曾经充满了好奇。
这种好奇就像一颗种子,在他求知欲旺盛的心中生根发芽。
他一直在思考那受电弓和电缆之间仅仅只有一条线连接,却为什么能够形成稳定的电流。
当时,由于乘坐动车或者高铁的过程中能够观察的时间和条件都非常有限。
再加上他当时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铁路或电力方面并无直接关联,所以无论他怎么绞尽脑汁,都始终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他不仅考虑过单根线的通电问题,也深入研究过受电弓与电线之间的摩擦问题。
甚至还曾经一度上网去查询相关的技术资料,但最终都未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够研发出高效可靠的无线输电技术,并直接应用到动车或者高铁上。
不需要再利用受电弓接触线缆这种传统的方式,那么整个输电的过程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便捷且安全呢?
只不过他当年所学的专业限制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所以这个想法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好奇和初步思考的层面。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搁置一旁,不了了之。
而这一次,这个念头再度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也算是恰逢其会了。
如果不是铁道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寻求合作,触发了他对铁路技术创新的深入思考。
楚云天在短时间内估计也不会重新拾起这个曾经的想法。
不过,就在与刘云处长交流的过程中,楚云天又有了新的灵感闪现。
他的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驰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方向。
刘云处长一脸怪异地望着楚云天,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楚董,据我所知贵集团并没有与之相关的技术,或者产品。为何突然之间对于这无线输电技术感兴趣呢?”
刘云处长并没有直接回答楚云天的问题,反而反问道。
他试图从楚云天的回答中探寻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思考逻辑,其他工作人员也同样疑惑地盯着楚云天,似乎都想要从他的表情和言语中找到他们渴望知晓的答案。
“刘处长,无线输电技术先不谈。您觉得,高铁或者动车有没有安装固态电池的可行性?”
楚云天也同样没有回答刘云的问题,而是直接将话题巧妙地进行了转移。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一种全新的高铁动力模式在眼前徐徐展开。
“固态电池?”刘云处长微微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毫不客气地直接否决了楚云天的这个想法。
“恕我直言,高铁或者动车耗电量非常之高。时速 350 公里每小时的高铁,每公里耗电就高达 28 度!每小时耗电量高达近万度电。”
“哪怕是时速 200 公里的动车,每公里也需要耗费大概 16 度的电。”
“以当前的电池技术,哪怕直接将一节车厢作为安放电池的场所,恐怕也无法支撑高铁运行全程!而每一列高铁的里程基本上都超过 1000 公里。”
“也就是说全程需要耗费最少
度电,更何况这其中还有停车起步之类的损耗。”
“扣除这些损耗最少需要 3 万度电,哪怕是汉唐集团的固态电池,恐怕也无法支撑高铁的耗电吧!更何况还有一个充电的问题。如此庞大的电量,充电需要耗费多长时间?”
“这将会耽误动车组的下一次任务。所以电池对于当前的高铁或者动车来说,并不太现实!”
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显然是基于对高铁运行数据和现有电池技术的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