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都写三国,我不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作者。。。
第一章 颍川才子
时值东汉末年,天下动荡,群雄并起。
颍川郡阳翟城内,一座古朴的宅院中,年方二十的晏宗晏文衍正在书房中翻阅古籍。
他身着青色长衫,眉目清秀,举止从容,颇有世家公子的风范。
“公子,荀文若先生来访。”仆从在门外恭敬禀报。
晏文衍放下书卷,整了整衣冠,快步迎出。
只见院中站着一位年约三十的文士,面容温润,目光睿智,正是当地名士荀彧。
“文若先生大驾光临,文衍有失远迎。”晏文衍躬身施礼。
荀彧含笑还礼:“文衍不必多礼。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商。”
二人步入书房,分宾主落座。仆从奉上清茶后悄然退下。
荀彧轻抿一口茶,缓缓道:“如今天下大乱,董卓虽死,但诸侯割据,民不聊生。我观曹孟德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欲往投之。文衍才学出众,不知可愿同行?”
晏文衍沉吟片刻:“曹公确是当世英雄。不过文衍才疏学浅,恐难当大任。”
荀彧笑道:“文衍过谦了。你年少时便以‘王佐之才’闻名颍川,又熟读兵书,精通谋略。若得你相助,曹公必能成就大业。”
晏文衍目光微动:“既然文若先生相邀,文衍愿随之前往。”
三日后,晏文衍与荀彧启程前往兖州。随行的还有荀彧的侄子荀攸,以及当地几位才俊。
一行人轻装简从,日夜兼程,不日便抵达曹操驻地。
此时曹操刚接任兖州牧,正招贤纳士。听闻荀彧到来,亲自出迎。
“文若远来,操之幸也!”曹操大步上前,握住荀彧的手。
荀彧躬身道:“彧携颍川才俊晏文衍、荀公达等特来相投,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目光扫过众人,在晏文衍身上停留片刻:“这位便是人称‘王佐之才’的晏宗晏文衍?”
晏文衍上前一步,从容施礼:“晏文衍见过曹公。虚名不足挂齿,愿以所学助公平定天下。”
曹操大喜,当即设宴款待。
席间,晏文衍对天下局势分析透彻,令曹操频频点头。
宴后,曹操单独召见晏文衍。
“文衍以为,如今当务之急为何?”曹操问道。
晏文衍不假思索:“稳固兖州,发展农耕,积蓄粮草。同时招揽人才,训练精兵。待时机成熟,先取徐州,再图豫州。”
曹操抚掌笑道:“正合我意!就请文衍暂任军师祭酒,助我谋划。”
自此,晏文衍正式成为曹操谋士。他每日处理军务,举荐贤才,很快便展现出过人才能。
数月后,曹操召集群臣议事。
“吕布占据濮阳,为祸地方。我欲亲征,诸位以为如何?”曹操问道。
大将夏侯渊率先发言:“吕布勇而无谋,末将愿为先锋,必取其人头!”
谋士程昱摇头:“吕布虽无谋,但骁勇善战,不可轻敌。”
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曹操看向一直沉默的晏文衍:“文衍有何高见?”
晏文衍缓缓道:“吕布确实勇武,但其麾下陈宫多谋。若强攻,损失必大。宗有一计,可不战而胜。”
曹操感兴趣地前倾身体:“计将安出?”
晏文衍道:“吕布与袁术素有嫌隙。可遣使往见袁术,许以利益,使其出兵牵制。同时散布谣言,称吕布欲投袁绍。袁绍必生疑心,不会相助。如此,吕布孤立无援,可不战而屈。”
曹操大喜:“此计大妙!”
果然,依计行事不久,吕布便陷入困境,最终败走。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收复濮阳。
此战之后,晏文衍在曹营声望日隆。但他始终谦逊有礼,从不居功自傲。曹操对他越发信任,常与他商议军国大事。
第二章 举荐贤才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晏文衍被任命为尚书郎,参与朝政。
一日,晏文衍与荀彧在府中品茶。
“文若先生,曹公如今势力日盛,但人才仍显不足。宗近日访得几位贤士,欲举荐于曹公。”晏文衍为荀彧斟茶。
荀彧接过茶盏:“哦?不知是何方贤士?”
晏文衍道:“第一位是东郡程昱,字仲德,精通兵法,可任参军。第二位是山阳满宠,字伯宁,明律法,善断案,可任许令。第三位是琅琊徐奕,字季才,清廉刚正,可任御史。”
荀彧点头:“此三人我亦有耳闻,确是人才。明日我与你同见曹公,共荐之。”
次日,曹操在府中接见二人。
“文衍举荐的三位贤士,操已考察过,确如所言。”曹操满意地捋须,“已任命程昱为参军,满宠为许令,徐奕为御史。”
晏文衍躬身:“此乃曹公洪福。”
曹操笑道:“文衍不必过谦。你举荐之人,个个皆能独当一面。今后若遇贤才,尽管举荐。”
正说话间,侍卫来报:“郭嘉郭奉孝求见。”
晏文衍与荀彧对视一眼,皆露喜色。
“奉孝乃颍川奇才,宗早年游学时曾有一面之缘。”晏文衍对曹操道,“此人深通谋略,若得他相助,必如虎添翼。”
曹操立即命请入。只见一位青衣文士翩然而入,年约二十五六,眉目疏朗,气度不凡。
“嘉闻曹公招贤纳士,特来相投。”郭嘉躬身施礼。
曹操见他举止从容,心中先有三分欢喜:“奉孝请坐。操尝闻颍川多才俊,今日得见奉孝,幸甚。”
郭嘉落座后,与曹操谈论天下大势,言辞精辟,见解独到。
曹操越听越喜,当即任命为军师祭酒。
事后,曹操对晏文衍道:“奉孝之才,确如文衍所言。你有识人之明,实乃操之幸也。”
晏文衍谦道:“曹公过奖。宗不过尽本分而已。”
此后数年,晏文衍又陆续举荐了董昭、刘晔、蒋济等人才,皆成为曹操麾下栋梁。
曹营人才济济,实力大增。
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晏文衍与郭嘉随军参谋。
行军途中,郭嘉与晏文衍并辔而行。
“文衍兄举荐之才,皆称其职。嘉深感佩服。”郭嘉道。
晏文衍微笑:“奉孝过誉。宗观奉孝之才,胜我十倍。”
郭嘉摇头:“文衍兄过谦了。嘉虽自负,却知文衍兄谋略深远,嘉所不及。”
正说间,前方探马来报:张绣率军出城迎战。
曹操召集众将议事。
多数将领主张立即进攻,唯有晏文衍与郭嘉沉默不语。
“文衍、奉孝有何看法?”曹操问道。
晏文衍与郭嘉对视一眼,郭嘉示意晏文衍先说。
晏文衍道:“张绣突然出城,必有蹊跷。观其阵型,似有埋伏。不如暂缓进攻,派细作查探。”
郭嘉附和:“嘉亦同感。张绣麾下贾诩多谋,不可不防。”
曹操采纳建议,派人查探,果然发现张绣在两侧山林中设下伏兵。
于是改变战术,分兵迂回,大败张绣。
此战后,曹操对晏文衍和郭嘉更加倚重。军中传言:“晏郭二人,算无遗策。”
第三章 官渡建功
建安五年,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与曹操决战于官渡。
曹操兵力不足三万,形势危急。
曹操召集群臣议事,众人皆面露忧色。
“袁本初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我军恐难抵挡。”谋士刘晔道。
大将夏侯惇激昂道:“兵在精不在多!末将愿率精兵突袭,取袁绍首级!”
曹操沉吟不语,看向晏文衍:“文衍以为如何?”
晏文衍从容道:“袁绍虽强,其麾下谋士各怀异心,将士骄纵。我军虽少,但上下同心。若能以奇制胜,未必不能以少胜多。”
郭嘉附和:“嘉观袁绍外宽内忌,任人唯亲。许攸、沮授等谋士不得重用,张合、高览等将遭猜忌。此其可破之机。”
曹操下定决心:“既如此,当与袁本初一决胜负!”
两军对峙于官渡。
曹操采纳晏文衍建议,深沟高垒,避而不战。
袁绍屡次挑战不得,粮草消耗日巨。
一日,晏文衍与荀攸巡视营寨。
“公达观此局势,还需多久可见分晓?”晏文衍问道。
荀攸思索片刻:“若不出意外,三月之内,袁军必生内变。”
晏文衍点头:“宗亦同感。只是需防袁绍分兵袭许都。”
正说间,侍卫来报:抓获袁军细作一人。
晏文衍命带入审问。
那细作经不住拷问,招供袁绍确已派韩荀率轻骑绕道袭许都。
晏文衍立即禀报曹操。
曹操大惊:“若许都有失,我军心必乱!”
晏文衍道:“曹公勿忧。可派曹仁将军率精骑截击,必破韩荀。”
曹操依计行事,曹仁果然大败韩荀,解了许都之危。
数月后,袁绍谋士许攸因家人被囚来投。
曹操大喜,亲自出迎。
“子远来投,天助我也!”曹操携许攸之手入帐。
许攸道:“袁绍粮草囤于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疏备。若派精兵袭之,焚其粮草,袁军必败。”
众将皆怀疑是计,唯有晏文衍与郭嘉认为可行。
晏文衍道:“许子远与袁本初有隙,其来投诚,当是真心。此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曹操于是命夏侯渊、徐晃率五千精兵夜袭乌巢,果然大获成功。
袁军粮草尽毁,军心大乱。
袁绍派张合、高览攻曹营,又遭埋伏,二将降曹。
袁绍仅率八百骑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北方霸业。
庆功宴上,曹操亲自为晏文衍斟酒。
“此战之功,文衍当居首!”曹操举杯道。
晏文衍避席谢罪:“此皆曹公英明,将士用命,宗何功之有?”
曹操叹道:“文衍总是如此谦逊。”
宴后,郭嘉与晏文衍在营中散步。
“文衍兄为何总是推功?”郭嘉问道。
晏文衍仰望星空:“奉孝可知《周易》有云:‘亢龙有悔’?位高则危,功高则忌。你我为人谋者,当知进退。”
郭嘉若有所思:“文衍兄见识,嘉不及也。”
第四章 北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值寒冬,道路难行,众将皆劝暂缓出兵。
曹操犹豫不决,召晏文衍、郭嘉商议。
“今刘备投刘表,若我北征,其必袭许都。如之奈何?”曹操问道。
郭嘉道:“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及备,必不敢重用。今北征乌桓,虽险而可成。”
晏文衍补充:“确如奉孝所言。且乌桓恃远不备,若出其不意,可一举破之。若待其与袁氏余孽勾结,后患无穷。”
曹操于是决心北征。
大军行至无终,遇大雨,道路泥泞不得进。
当地名士田畴献计走卢龙塞小道。
曹操召众将议事,多数将领认为小道艰险,不宜行军。
晏文衍仔细查看地图后道:“田子泰久居此地,熟悉地形。其计可行。可多派先锋修路,大军随后。”
曹操采纳建议,命张辽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军经白檀,历平冈,直指乌桓老巢柳城。
乌桓单于蹋顿联合袁尚、袁熙,率数万骑迎战。
两军相遇于白狼山。
曹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众将皆有惧色。
张辽请战:“彼众我寡,若不速战,必为所困。辽愿为先锋,挫其锐气!”
晏文衍对曹操道:“文远勇武,可当此任。可命其率精骑直取蹋顿。乌桓失主,必溃。”
曹操亲自督战,命张辽、徐晃率铁骑突击。
张辽一马当先,直取蹋顿,斩于马下。乌桓军大乱,曹军乘胜追击,斩俘无数。
袁尚、袁熙逃往辽东。曹操采纳晏文衍建议,按兵不动。
不久,辽东太守公孙康果然送来二袁首级。
北征大胜,曹操宴请众将。
席间,曹操感叹:“此次北征,险中求胜,全赖诸位尽力。”
晏文衍道:“此次之功,首推奉孝。若非他力主北征,岂有此胜?”
郭嘉连连摆手:“嘉虽主北征,然行军布阵,多赖文衍谋划。且嘉体弱,途中重病,全仗文衍照料。”
原来行军途中,郭嘉染病,晏文衍不顾劳累,亲自煎药照料,令郭嘉深为感动。
曹操笑道:“文衍、奉孝,皆我之良辅也!”
然而北归途中,郭嘉病情加重,终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痛哭失声,晏文衍亦悲痛不已。
郭嘉临终前,对晏文衍道:“嘉早逝,不能再助曹公。文衍兄才胜嘉十倍,望善自保重,助曹公成就大业。”
晏文衍含泪应允。
返许都后,曹操为郭嘉举哀,对群臣道:“诸君年皆孤辈,唯奉孝最少。本想托以后事,奈何天不假年!”言罢泪下。
晏文衍劝慰:“奉孝虽逝,其志犹在。曹公当节哀,以完成天下大业。”
曹操叹道:“知孤者,文衍也。”
第五章 赤壁谏言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子刘琮举州投降。
曹操得水军数十万,志得意满,欲一举平定江东。
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时值隆冬,北兵不习水战,多生疾病。曹操命战船首尾相连,以求平稳。
晏文衍察觉隐患,求见曹操。
“丞相,战船相连,虽可减风浪之颠,然若敌军火攻,必遭大祸。”晏文衍直言进谏。
曹操不以为然:“冬季多北风,敌军在上风,若火攻,岂不自焚?”
晏文衍道:“天有不测风云。且东吴多奇士,不可不防。”
正说间,谋士程昱、贾诩亦至,皆劝曹操谨慎。
曹操笑道:“诸位多虑了。孙权小儿,刘备败将,何足挂齿?孤统兵百万,投鞭断流,江东指日可下。”
晏文衍再谏:“孙权有周瑜、鲁肃为辅,刘备有诸葛亮为谋,皆当世英杰。望丞相三思。”
曹操面露不悦:“文衍何时变得如此怯懦?”
晏文衍跪拜:“宗非怯懦,实为丞相大业计。江东水军精锐,我军北来,水土不服,不如暂缓进攻,训练水军,待来年春暖再战。”
曹操拂袖:“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数日后,曹操在帅舰设宴,大会群臣。
席间,曹操酒酣耳热,豪情勃发。
“诸公,待平定江东,天下归一,当与诸公共享富贵!”曹操举杯。
众皆欢呼,唯晏文衍默然不语。
曹操见状不悦:“文衍为何不乐?莫非仍以为孤不能取胜?”
晏文衍离席跪拜:“丞相明鉴。宗非不乐,实为忧心。东吴使节黄盖前日派使者来请降,恐是诈降。若其到时候来时趁机火攻,我军危矣。”
曹操勃然大怒:“晏文衍!你屡次动摇军心,该当何罪?”
荀彧急忙劝解:“文衍忠心可鉴,望丞相恕罪。”
程昱、贾诩等也纷纷求情。
曹操余怒未消:“今日宴饮,本为助兴。你却在此危言耸听!来人,将晏文衍押下!”
晏文衍坦然道:“宗死不足惜,只望丞相牢记今日之言。若遇火攻,速速退兵,保全实力...”
曹操更怒:“还敢多言!推出去斩了!”
众人大惊,皆跪地求饶。
但曹操醉意已深,不听劝谏。
晏文衍被押至船头,仰天长叹:“宗辅佐丞相十余载,今日之死,无愧于心。只恨不能见天下统一之日!”
刀光闪过,鲜血溅上桅杆。
晏文衍倒地身亡,年仅四十。
荀彧扑到尸身前,痛哭失声:“文衍!痛煞我也!”
程昱、贾诩等皆掩面垂泪。
曹操酒醒后,得知晏文衍已死,深为懊悔,但碍于颜面,未加追封,只命厚葬。
几日后,果然东风大作,黄盖率火船来袭。
曹军战船相连,无处可避,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周瑜趁机猛攻,曹操大败,仅率残部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天下接下来要进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鼎立,曹操终其一生,未能统一天下。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大宴群臣。
酒至半酣,忽忆晏文衍,潸然泪下。
荀彧问道:“丞相何故悲伤?”
曹操叹道:“若文衍在,必不使我有赤壁之败,思之痛心!”
程昱道:“文衍临终之言,犹在耳畔。其忠心耿耿,天地可鉴。”
曹操即命人往晏文衍墓前祭奠,亲书“王佐之才”四字立碑。
夕阳西下,曹操独立台上,远望南方,默然无语。
晏文衍虽死,其举荐之人才多成为曹魏栋梁。其子晏明后官至太守,以清廉着称。
后世史官评曰:晏宗晏文衍明于进退,善于谋国,可谓王佐之才。然刚而犯主,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