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1毒力是病原菌特有的一种生物学性状。

2自然下,不仅不同菌株毒力有所不同,同一菌株不同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毒力。

3在某种传染病的发病初期,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菌株毒力较强。

4流行末期分离到的细菌毒力大为减弱。

5毒力强的菌株在体外连续传代改变培养条件后,毒力往 往变弱,而通过易感动物又能使毒力变弱的菌株恢复毒力。

制备弱毒苗过程复杂:需验证“是否稳定遗传+是否有限传代”

1.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4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目前想敲哪个基因都行

2.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1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最佳方法

易感动物既可是本动物,也可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动物实验,已 广泛用于增强细菌毒力,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丝菌等。

2基因工程方法

第六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的来源

1.1 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1.2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

隐伏状态存于体内的致病菌

病原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数量侵入的部位及机体免疫力,环境因素有关。

2.传播方式与途径

1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

2消化道感染:菌痢;伤寒;霍乱;食物中毒。

3 创伤感染 :破伤风;气性坏疽;化脓性感染。

4 接触感染 :淋病;梅毒;钩体病

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鼠疫;恙虫病

6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

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3.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

3.1 隐性感染: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3.2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 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的类型:1毒血症

2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

4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4.带菌状态

1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

2带菌者经常会间歇排出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第七节 细菌的耐药性→实验课讲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遗传:子代与亲代性状的相似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性状的差异性

表型变异:基因结构未改变→不可遗传

基因型变异:基因结构的改变→可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细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形状发生改变。

1.形态结构的变异

包括

1细菌外形的改变

2细菌的细胞壁,荚膜,鞭毛,芽孢等形成能力的改变。

2.菌落形态改变

S 型?R 型

3.毒力变异

1细菌的毒力变异包括(1)毒力增强 (2)毒力减弱。

2calmette 和 cuerin 把有毒力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 13 年传 230 代,得到毒力减弱而抗原性稳定的菌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4.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产生该药物的耐药性→R 质粒

5.抗原性变异:1细菌抗原成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暂时失去添加某种抗原

2某种条件致使抗原结构发生突变,引起抗原改变,致使抗原性发生变异

→改变抗原一两个氨基酸,如亲水变疏水,即可改变抗原

6.营养型变异(代谢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