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侵袭性酶 分解成分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 Ecm 中的胶原蛋白
神经氨酸酶 肠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
磷脂酶(a毒素) 细胞膜的磷脂
卵磷脂酶 细胞膜的卵磷脂
激酶 血纤维蛋白
凝固酶等 为细菌提供抗原伪装
考过侵袭力五大因素大题
1.2 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
分为(1)外毒素
(2)内毒素
1.2.1 外毒素: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
来源:多数细菌能产生外毒素
G+菌主要由要有 G-菌主要有
破伤风杆菌 大肠杆菌
炭疽杆菌 霍乱弧菌
肉毒梭菌 铜绿假单胞菌
产气荚膜梭菌 气单胞菌
溶血性链球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特殊:1通常具有菌种特异性
2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1mg 纯化毒素能杀死 2000 万只小鼠
3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特异性
4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5多数外毒素不耐热,一般在 60~80c经 10~80min 可失去毒性
6与酶都是蛋白质,许多性质相似
两个概念:类毒素与抗毒素
类毒素:外毒素在 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
可脱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
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1动物免疫基本功能、特点
2为什么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不能照搬
3小型养殖场母猪流产,列举两种可能传染病
成:1A 单位:活性亚单位,毒素的活性中心,决定毒素毒性效应
2b 单位:结合单位,可单独与细菌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断完
整毒素的结合。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阻
断完整毒素与细胞结合,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
A,b 单位单独无毒性
1.2.2 内毒素
来源:1特指 G-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
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
2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亦含有 1%
3G+菌细胞壁中的脂磷酸壁(LtA)具有
LpS 的绝大多数活性,但无至热功能
加热 100c经 1h 仍不被破坏,加热至 160c经 2~4h 失活
内毒素耐热
用强酸或强氧化剂煮沸 30min 才失活
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内毒素的抗原性较弱,将内毒素注入机体可产生针对其中
多糖的相应抗体,但此抗体并无中和内毒素毒性的作用
组成:LpS 由 o 特异多糖侧链、非特异核心多糖和类脂 A 三部分组成
检测:目前通常用鲎检验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基本特性比较
特性 外毒素 内毒素
化学性质 蛋白质 脂多糖
产生的细菌 由某些 G+或 G-分泌 由 G-菌体裂解产生
耐热性 通常不耐热 极为耐热
毒性作用 特异性,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作用 全身性,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 对宿主不致热 致热性,常致宿主发热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抗毒素)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能否产生类毒素 能,用甲醛处理 不能
3 3型分泌系统
1革兰阴性菌有 5 种类型蛋白分泌系统,即1-5型
其中,3型分泌系统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
2动物致病菌常利用3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
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而存在于空泡中的细菌也利
用此系统穿越空泡膜注入蛋白质,从而来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
3以确定,具有3型分泌系统的细菌有:
沙门氏菌,耶尔森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43型分泌系统通常由 30~40kb 大小的基因编码,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