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情况让当地的公安人员感到十分头疼,因为要从如此众多的足迹中准确分辨出犯罪分子留下的那一组,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马玉林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冷静地审视着地面上的各种足迹,最终,公安人员向他指出了其中四种比较可疑的足迹:一种是解放胶鞋的足迹,一种是球鞋的足迹,一种是棉鞋的足迹,还有一种是布鞋的足迹。
马玉林看着这些足迹,微微皱起了眉头,心中暗自思索着: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属于犯罪分子的呢?
马玉林在屋内仔细观察了一阵后,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便打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朝着屋外走去。苗春青、供销社主任和几位公安人员见状,也不敢怠慢,紧紧地跟在他身后。
马玉林手持手电筒,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他先是在房前的门窗和地面上仔细照了一番,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仿佛这些地方隐藏着什么重要的线索。
接着,他顺着土墙,慢慢地向房后绕去。房后的这片区域相对较为偏僻,平时很少有人会来,这里是供销社堆放盐包和收购的骨头等杂物的地方。
苗春青心里明白,老师这是在进行“圈踪”,这是一种常见的勘查方法,通过由中心现场逐步向外围勘查,以便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可疑痕迹。
突然,马玉林像是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他猛地停下脚步,大声召唤道:“快看,这地上是什么东西?”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兴奋和期待。
众人听到马玉林的呼喊,纷纷快步围拢过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马玉林手中手电筒射出的光柱所照之处,只见地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两个模糊的印痕。那印痕若不仔细观察,几乎难以辨认,就像是被人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
“这究竟是个什么印呢?”众人面面相觑,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满脸都是疑惑。这个奇怪的印痕让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与案件有关的线索,还是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巧合?
马玉林的眉头紧紧地皱起,他的心中暗自思忖着这两个圆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夜色如浓稠的墨汁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供销社的房后,四周一片死寂,没有丝毫的声响,唯有那手电筒昏黄的光斑,在地面上摇曳不定,宛如风中残烛。
“大家都凑近点儿,仔细瞧瞧。”马玉林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从黑暗深处传来的一道命令,瞬间打破了这片令人窒息的寂静。
他缓缓蹲下身子,粗糙的手指轻轻地触碰着地面,仿佛在触摸一个未知的世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似乎在引导众人一同去探寻这片土地所隐藏的秘密。
众人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纷纷俯下身,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在这微弱的光线下,努力地辨认着地面上的圆印。
手电筒昏黄的光线,宛如一层薄纱,轻柔地洒在地面的圆形印痕上,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圆印变得稍稍清晰了一些。
果然,在那看似普通的圆印里面,隐匿着两个极小的圆点,如同夜空中闪烁的微弱星辰,若隐若现。这两个小圆点虽然微小,但却在这黑暗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是这片土地的秘密所在,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马玉林环顾四周,发现现场鸦雀无声,没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他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缓缓转过身,将目光投向了供销社主任。
此时的供销社主任显得格外紧张,他双手不停地搓动着,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马玉林凝视着他,开口问道:“你们被盗的那支猎枪,枪身带枪把吗?”
供销社主任似乎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但他还是迅速回过神来,连忙回答道:“带枪把。”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略微有些颤抖。
马玉林听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自信的笑容。他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语气坚定地说道:“那就没错了。”
接着,他用手指着墙上那个大圆印,继续解释道:“这个大圆印,毫无疑问就是猎枪把留下的痕迹。而里面的那两个小圆点,正是枪把上的两颗螺丝。很明显,这个家伙偷了东西之后,曾经在这里拄着猎枪歇息过。”
说完,马玉林将手电筒的光柱照向了墙上的一处,众人的目光也随之看去。果然,在土墙上,一道浅浅的划痕赫然出现在眼前,而划痕处的泥土颜色明显比周围要新一些。
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那道痕迹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被刻意留下的一般,显然时间并不久。马玉林凝视着这道痕迹,眉头微皱,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这个是棉鞋留下的痕迹。”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就像法官在法庭上宣判一样,让人无法质疑。
众人闻言,皆露出惊讶之色,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察着那道痕迹。果然,经过马玉林的提醒,他们发现这道痕迹确实与棉鞋鞋底的纹路相吻合。
马玉林继续说道:“犯下这起案子的,不是四个人、三个人或者两个人,而是只有一个人,就是这个穿着棉鞋的家伙!”他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众人对马玉林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细微的痕迹,即便是在阳光明媚的大白天,如果不仔细留意,也极难被发现。
然而,马玉林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到半个小时,就成功地找到了关键线索,这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快走,咱们现在就去追他。”马玉林说着,转身准备朝前院走去,他的脚步显得有些急切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