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年月,普通的大棚草莓,大个儿的批发价也就十二三一斤,小的还不到十块。
而绿园,普通果敢卖到二十八一斤,大果三十五。
就这,还是感谢政府的扶持,特意给出了低价。
不然,普通果都三十多一斤,大果居然要四十多!
一个破草莓,一斤三四十,还是批发价!金子做的呀?
为了提前知道一下“金子做的”草莓到底长成啥样,所有有采购意愿的单位不约而同的派人,甚至领导亲自到绿园涨见识。
等到了绿园一看,好家伙……大棚大不大的且不说,只一进门那整面墙显示各种温度、湿度的数显监控面板,还有满是按钮和旋钮的控制台,就让人感觉到了不一样。
再往里面走,眼前的景象完全突破了一帮土老帽,对农业大棚的认知。
草莓居然不是栽地上的,而是种在一排一排整齐排列的架子上。没东拉西扯的胶皮管子,没有支撑棚子的烂木头,也没有乱糟糟的线路,或者吊的东一个西一个的大灯泡子。
全金属骨架支撑着宽敞通透的空间内,浇灌、喷淋、照明……不论是贴着植株的,还是悬在半空的,不论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都横平竖直走线规整。平整的地面上铺着防潮布,别说泥了,连棵草都瞅不见。
一眼看过去,除了绿色,就是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整洁和先进。
没错,就是先进。
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会生出眼前这种看着就高科技的种植方式,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在国内。而是应该出现在欧美日韩那些先进的发达国家才对。
进去走一圈儿,眼睛看着一棵棵植株上泛绿的果子,耳朵听着孔宇的讲解,来的人才逐渐明白什么叫科技化绿色种植。
还有,绿园的草莓为什么会卖的那么贵。
普通草莓,为了均衡质量和产量,每株每茬会留六到八个果。而绿源呢,只留五个果。
这样一来虽然会造成母株营养的浪费,但保证每颗果子都有足够的供应。
最直观的体现,现在果子才刚刚有些从绿色往白色转变,但个头已经和市面上常见的草莓差不多了。
等完全成熟时,最小的果子都有二十七八克,正常都在三十克以上。
也就是说,随便一枚果子,就相当于市面上正常草莓的中、大果。至于这里产的大果,单个都要在四十克左右。
果子大只是一点,孔宇还跟来人讲了普通草莓种植过程中,必然的用药需求。
而绿源的草莓,采用无土化种植,从根子上杜绝了很多病虫害,相对应的用药自然就免去了。
另外,大棚会定期使用短裂解期杀毒除菌剂进行雾化喷淋,进一步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草莓不得病,自然就不需要用药。
所以,绿源的草莓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入口,完全不用担心任何农残和寄生虫问题。
虽然孔宇没明着说,但来的人脑子就没有笨的。听话音儿就明白,普通地培草莓没有这些防治手段,肯定会有农残问题。
再加上农林所的技术员还时不时插一嘴,说些草莓极易患病,还有因表面结构问题,很难清洗干净等特点。
眼下这年月,冬季市面上农副产品和果品还不是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方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普通老百姓脑子里,几乎没有“绿色健康”这个概念。
但受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所谓的“高端人士”,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
通过眼见为实,外加带有引导性的讲解,再加上市面上能看到的普通草莓做对照。两相一结合,绿源草莓的价值瞬间就被凸显出来了。
但凡来的人,五十斤、八十斤,甚至一百斤,就没有走空的。不但以单位的名义订货,还有不少秘书、助理什么的替自己或者别人下了私人单子。
只几天的功夫,预定量就超过了一千三百斤。
然后,银行的人来了,石化厂、电业也派人来了。不少听到消息,跟风的大老板也来了。
不说别人,李长海一个人,张嘴就要预订一百斤。
于是,问题也来了。
绿园赶在年前的头茬果,预计产量大约一千九百斤左右。不够分呀!
从苗子种下后,孔宇就整天担心果子卖不出去。现在他不担心了,改头疼了。
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名头的,没名头的,一窝蜂的冒出来找他订草莓。他现种也来不及呀!
打电话给罗一,罗一让他自己想办法。
孔宇能怎么办?
能往后推的,跟人家商量着等二茬果下来。
有些人能打商量,可有些人呢?
像银行、石化那种未来的大客户,实在不好回绝。什么分局、工商、税务,也不能得罪。
孔宇实在没招了,只能硬着头皮找之前订货的单位,商量着能不能减一点。
可人就是这样,你名声不显的时候,求着人家买都不好使。现在绿源的“绿色”草莓,在安市一定层面已经出名了。太多人等着尝尝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各单位加单子还来不及呢,就没一个肯减的。
这把孔宇急的呀,嘴角都起泡了。满心都在后悔,秋天时胆子为什么不能再大一点,咬咬牙直接起两个大棚多好。
可后悔也来不及呀!
罗一见孔宇实在是为难,就给他出主意,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客户,往农林所那边推。
反正他们的实验棚也有产出,虽然新品种和老品种都有,但在农残管理上,肯定比普通农户要严格的多。
但是有一点,农林所产的就是农林所产的,绝对不能用绿园的包装,也不能顶着绿园的名义。
“品牌价值”这四个字,罗一已经强调过太多次了,其中的厉害孔宇自然明白。
立马按照罗一的交代,把农林所产的草莓推荐给一些个人老板什么的。然后向人家保证,等二茬果、三茬果下来,一定优先供应。
那些个人老板凑热闹,主要就是为了春节送年礼,等二茬果下来年都快过完了。可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情不愿的联系农林所。
农林所的试验田,肯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产出能卖钱赚点外快,自然是好事儿。
原本一帮研究员们,还打算放年假时一人摘两箱带回家。结果求购的接连不断上门,开出的价钱还正经不错……得,大家谁也别带了,都卖钱吧!
也不知从哪透出的消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春节发草莓的事儿,很快就传到了老百姓们的耳朵里。
而人,都是跟风的。
于是,春节伴手礼送草莓,在二十一世纪第一年的这个春节里,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一种流行。
于维盛等一帮草莓种植户们非常意外的发现,他们的草莓卖脱销了,而且供不应求……
随着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还有交通和物流的不断发展,安市人过年送草莓的“习俗”,逐渐开始向外传播。
起初是安市周边的几个城市,继而着向整个辽省,东三省,甚至更远的地方不断扩张……安市草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逐渐成为优质草莓的代名词。
其中绿园的草莓,更是安市草莓中公认的高端和精品。不只是草莓,但凡是绿园产出的水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味的高档货。
因为,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不是不卖,主要是绿园每年的产出,除了外销,都被有需求的单位或者个人定光了。
老百姓之所以会知道,有些是通过传言,听说老干部们和有钱人都在吃,或者某某大企业,逢年过节豪横的发了绿园的礼盒。
还有留学生们带回的消息,说是某个国家的什么地方,在只有富人们才会光顾的精品果蔬店里看到过。
更多人是通过新闻知道的,绿园的果子出口多少个国家啦,慈善晚会上捐了多少钱,跟哪哪合作培育出什么新品种。还有,出什么新技术等等
其中最出名的一条新闻是,绿园产的单枚超过二百克的白色冰激凌草莓,在沙漠里某个土豪国,卖出了与同重量金子相等的价格……
若干年后,每每有人提到安市草莓和绿园公司,当年的陶副市都会是一副有荣与焉的模样。
遇到关系亲近的,还会在私下里说:“安市草莓项目,虽然从九十年代就被定为重点产业。但真正进入大发展期,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年他在会上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