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宫斗:嫡女重生,一路直升皇太后 > 第393章 新帝新政,善学堂将发扬光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3章 新帝新政,善学堂将发扬光大

载平元年十一月。

皇帝东方瑾琮在前朝提起善学堂一事。

他说,昔日先帝南巡对两个女商人一手办起来的善学堂大加支持,他自然也要如此。

因此,他要下旨,要让善学堂遍布嘉佑国各地。

那些大臣一开始不知晓所谓“善学堂”为何物,经过东方瑾琮耐心解释后,倒是都知道了。

对于这一事,倒是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以为,善学堂的规矩太过奇怪,若是真想行善事,就应该谁送过去的都收,而不是一定要有女子送过去。

更何况,国库,又哪里可以拿得出来这么多银钱呢,大家都不用活了吗!

赞同的人以为,能让天下人无论如何都有学堂可上,乃是善事,虽说规矩奇怪,但也不应该反对。

至于银钱一事,慢慢来,总有解决的办法。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谁都不肯退让。

东方瑾琮敲着龙椅上的扶手。

昨夜,他为此事特意找过祝笙。

那时,祝笙是怎样说的呢。

“穷苦人家的世道,与权贵之家的不一样。”

“若善学堂没有这样所谓奇怪的规定,那善学堂中,或许二十人中只得一个女子。”

“嘉佑国历代以来,男子读书外出,女子管后院之事,已是根深蒂固的约定俗成。”

“或许,权贵之家,后院有仆人丫鬟奴婢,其中的女子,也可以去学堂,如皇宫中的公主。”

“可穷苦人家,春耕秋收,夏耘冬藏,靠的都是家里所有人的一双双手,在这样的世道之下,有的人,就必须被放弃。”

“再加上嘉佑国历代以来的所谓的规矩,被放弃的,要留在家中的,就会是女子。”

“皇上,这不能说谁对谁错,而是世道如此。”

“穷苦人家们的世道,让他们有心无力,如若可以,谁都想将家中儿女都送去读书,如若可以,谁都想让家中儿女都有一个好成就。”

“可偏偏世道如此,让他们只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

“而善学堂这样的规矩,看似不近人情,不过是想要打破这样的世道。”

“皇上,奴婢从前曾和你说过,国之力量,在于百姓。”

“如今的嘉佑国,为官者其父,亦为官,为官者其母之父,亦为官,此为官员世家。”

“而穷苦百姓,终日面朝黄土,仰仗为官者之善良。”

“谁都没有错,不过千百年来世道如此,若让所有人都有为官的机会,想必嘉佑国将欣欣向荣,繁华不止。”

“可世道,不是可以轻易被打破的。”

“皇上,你是这天下之君,百姓仰赖之人,这世道,能不能被打破,看的是你。”

听完祝笙的话,那会的东方瑾琮是激动的。

他一早就看得明白,就连权贵之家对儿子女儿也会有所偏颇,更不用说穷苦人家。

而这世道,这世道!

“那我要怎样打破?”他问得急切。

祝笙微笑,她说,“不如皇上颁发圣旨,让全国百姓,六岁到十六岁,必须入学堂上学,其费用,从国库出。”

“至于春耕秋收之时,可放两月长假,让其回家帮忙。”

“可一旦这样做,无论农事还是赋税,来日要解决的问题定然只多不少,也定然会劳心劳力。皇上,你要想清楚了。”

“可……”东方瑾琮有些犹豫。

他犹豫的倒不是什么劳心劳力,而是建这么多学堂要花一大笔银钱,如今的嘉佑国刚打过仗,再拿出这样大一笔银钱,只怕国库空虚。

而增加赋税,一向是东方瑾琮不愿意的。

祝笙看出东方瑾琮心中所想,又给他献了一个妙计。

她从满歌那知道,昔日先帝曾亲自给善学堂捐银钱。

如今,东方瑾琮不妨效仿先帝,不过,不是暗中捐,而是大张旗鼓地捐。

再写圣旨,若有人捐的银钱可以建起一个善学堂,那善学堂将以他的名字命名,东方瑾琮再亲写牌匾“有功之人”给他。

此计一出,东方瑾琮直呼“甚妙”。

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自然很多人愿意去做。

且嘉佑国这样大,官员这样多,虽说从前先帝曾经处理过一批人,可想必其中贪官污吏还是有的。

此计,说不准还能抓出一些贪官污吏,以充实国库。

何况,嘉佑国夜市繁华至此,商人渐渐发家致富,也致力于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定然也会踊跃参与其中。

当夜,他回启元殿后,就立马招了安王裕王,和殿阁大学士进宫。

因而,此时,东方瑾琮看着底下吵得不可开交的大臣,沉稳开口,“好了。”

大臣们一时安静下来。

东方瑾琮站起来,“李允,为朕拟旨。”

东方瑾琮的大太监李允立马跪在一旁的矮桌上,准备好东西,执起笔。

东方瑾琮背着手,将祝笙的计谋整理后说出。

第一道圣旨是善学堂之事,向嘉佑国全国提议捐赠之事,无论谁,无论银钱多少,只要捐赠就刻碑留名,流传百世。

若有人捐赠的银钱足以建起一座善学堂,那那座善学堂,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且给他亲赐牌匾“有功之人”。

第二道圣旨是嘉佑国孩子学习之事。善学堂建成之日,嘉佑国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百姓,无论男女,必须入离家最近的学堂学习,春耕秋收各休息两月,笔墨纸砚及书本由朝廷提供,若有违者,其家人五代以内不得科考。

第三道圣旨,是命六部与各地之间合作,记好捐钱之人的名字,将善学堂在一年之内建起来。

第四道圣旨,务农者赋税再减一成。

第五道圣旨,修缮官道,加大各地贸易往来。

圣旨一出,底下大臣面面相觑。

殿阁大学士几乎是老泪纵横。

他五体投地地跪下,高呼,“皇上圣明!”

“有此圣旨,嘉佑国复还鼎盛之时,指日可待!”

安王和裕王也紧随其后跪下,“皇上圣明!”

有他们打头,其余摇摆不定地人也跟着跪下,高呼圣明。

如此一来,剩余的不认同的人也只能忿忿跪下。

他们不认同的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不过是对不能牢牢抓在手中的人和事情感到害怕罢了。

……

次日,圣旨传遍京城。

又过半月,圣旨传遍嘉佑国。

一时之间,百姓们人人奔走相告,各地庙宇香火不断。

母亲们开始雀跃地缝制着新衣裳新鞋子,做着新书袋。还要做更多的针线活,去换更多的银钱。「1」

父亲们扛起锄头,到地里努力地锄地,盼望着更好的收成。「1」

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往山上去,捡菌子挖野草,将所获的每一枚铜板都认真存下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