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非无对于诡异一族来说,这种状态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对他们的一种进化。
可是对于虚无和未知之地的生灵来说,这就是一种死亡,一种无法面对的死亡。
因为如果真的那样做了的话,有和无之间最后会变成什么也无法可以判定。
所以一切基本上都是未可知的。
正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才叫做未知之地。
因为在这个地方命运、时间、因果等等各个方面的束缚,基本上都是未知的。
因为你所已知的一切都已经在虚无之中,由虚无到达未知也就意味着,拥有新的突破的方向,也拥有了新的修炼方法。
根据修炼的方式不同,每个生灵到达的境界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所有的生灵最后到达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因为到达那个境界之后,所有的一切基本上都会水落石出。
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了未知,一切也都变成了已知。
这就是道境的强大,也就是为什么最后的修炼境界都是道境的原因。
不过很可惜的是太多的生灵无法理解,因为境界不同,所看到的场景也是不同的。
如果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场景,只有让自己不断突破,不断变强,才可以看到。
六道正因为明白这一切,所以他才是想在这个世界凝聚出来真实之身。
因为一旦凝聚出来了真实之身,他的实力就可以瞬间恢复到道境。
一旦恢复到道境就相当于有了说话的资格,也拥有了成为执棋者的资格。
所有的一切也就不会忽视自己自然运转了,而是一切都会因为自己的干扰而变得大不一样。
因为实力足以影响到规则的改变,这也就意味着道境可以为所欲为。
不过到达道境的生灵最大的目标就是继续向前走,然后知道道境之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能成为道境生灵只有天生和后天修炼这两种路可以走,不过天生的会比修炼的强大许多。
但修炼的也会比天生的扎实许多,天生的道境生灵,一开始只需要掌握自己的力量,明白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去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
而修炼的生灵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实力也是一点点提升下来的,所以如果只是普通的战斗的话,天生的可以凭借浑厚的力量去压制修炼。
但如果是生死之战的话,天生的可能无法击杀修炼的。
因为修炼到道境的生灵,心境早已变得无坚不摧,向道之心早已不可磨灭。
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而没有虔诚之心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天生的才比较好奇新生的生灵的一切。
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探索这个世界。而这样的天生道境强者,可以说有非常多,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经验。
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可以清楚的看明白眼前的一切,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所以他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对这个天地进行探索,散发出自己的力量而吹动天地的生长。
正是因为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才在无数的世界之中显现出来自己的身影,留下一个个关于自己的传说。
顺便了解一下各个情况的善与恶和自己对形成观的判断能力。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天生的道境几乎没有成为执棋者的资格。
因为他们的阅历太少,内心中的苦闷越多,所祸害的生灵也就越多。
他们不知道如何排除这些感觉,他们只知道自己好像因为这些感觉而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天生的道境成为执棋者的话,可能会掀桌子。但如果是另一个修炼的道境,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天生的道境,他们如果想要再进一步,就只有与天道融合化为天道的一部分,增强天道的力量才可以。
因为天生的道境,如果没有天道的维护的话。天生的道境可能早就被夺舍了,因为他们的灵魂在没有出生之前实在太过弱小。
只有出生之后,身体灵魂才会同时达到道境的层次。如果没有出生的话,几乎不可能完全达到道境的层次。
而天生的道境与修炼的道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二者的阅历不同。
因此两者判断事情的结果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可能会大不一样,也有可能会纷乱异常。
六道看着自己正在缓慢恢复的实力,心中也不由得有一些感慨,不过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渴望。
时代的变化,新旧的更替。这一切没有让六道感受到了迷茫和无助,而是有一种浓浓的渴望。
因为六道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可以亲眼见证时代更迭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可以看到新与旧之间碰撞的火花,更可以看明白一个世界运转所需要的东西。
而且自己还可以亲身进入其中,而仔仔细细的感悟,从而让自己的实力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
如果说想要创造自己的道,就必须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才可以在之中明白自己的道到底是什么。
不过这些对于现在的六道来说还是太远了,现在的他还没有凝聚出来真实之身。
连做棋子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去拨弄一切,而创造自己的道了。
所以现在六道对自己凝聚真实之身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但是因为现在这种情况无法凝聚真实之身,说一些更加的烦闷。
六道想了想还是对着蛮兔开口道:“我们还是尽快的通过黄金沙漠到达真实世界吧!如果不赶快凝聚出来我的真实之身的话,我感觉会慢你们许多。”
蛮兔:“你急什么?你已经慢我们多少了,心里没点数吗?
我真的不明白当初你为什么要回归虚无,你第一次从虚无中走出来的时候,你就说过不再回去。
可是你却违背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一二再再而三的回归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