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怒,要追责肃州指挥使路德强,路德强谢罪自刎,但陛下不解气,要屠陆家满门,男子砍头女子充妓。”王正业道:“但听说当时并未找到路金鑫,有人说是死在了战乱中,也有人说是畏罪潜逃,众说纷纭,到底如何倒是没人知晓。”
“那之后孙冷雪便来到了京城投奔老夫人。”
“孙家在肃州难道没有什么亲人了么?”李和风问。
“那孙县令本就是寒门出身,家中关系简单,剩下一点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穷亲戚,当时老忠勇伯和忠勇伯夫人已死,忠勇伯世子继位多年,在继位后便断了与孙家的往来,小忠勇伯世子才5岁,而侯爷与她年龄相仿,应是冲着这层关系才来投奔。”
李和风摩挲着虎口的茧:“那路金鑫有什么明显特征么?”
“路家人几乎死绝了,过了这么多年要找,有点难。”王正业道。
“当时既搜捕过这路金鑫,想来应该有画像之类的,只是斩了陆家满门男丁,那女子应该还有活着的吧,还有路夫人的娘家,都查查。”李和风吩咐道。
“是。”
宫中建兴帝看着那前十名的名单和家庭背景,沉眸思索,指着那一摞试卷:“富平,你来瞧瞧,你觉得明日朕钦点谁为状元好呢?”
富平轻摇着扇子:“奴才没读过什么书,哪看得懂这等文章,不过奴才知道,心想着陛下的才是好状元。”
前十名中,一大半都来自世家权贵,建兴帝把目光看向前三名中那唯一一个寒门学子,还是个孤儿。
那监察院里目前除了苏槐沐和金甲卫,还有临时拨过去的几个小吏,没有什么可用的人,金甲卫有了监察的权利,可以明目张胆地搜集情报,但最后的汇总却无人可做,一群武夫只能初步整理递上来,看的他每日头都要疼死了。
苏槐沐接过这摊子后就去了山庄里休养,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柜,苏槐沐就是有心想帮他,但他那身体也负荷不了这些,而且他并不是完全放心苏槐沐,所以他需要一些没有根基,只属于他的新人。
“富平,你见过这几人么?”建兴帝用手在名单上指了指。
富平看了一眼:“见过的。”
“你觉得他们中有合适的么?”
富平笑着道:“这位宁公子祖上曾出过礼部尚书,如今家中有一位叔叔在国子监当博士,书香门第,家境殷实,文采斐然,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奴才瞧着不比顾大人差,如今还未定亲,想来京中贵女们怕是又要有新的梦中情郎了。”
建兴帝点了点头:“确实不错。”
第二日殿试,不仅那些学子紧张,苏槐潇和苏槐潜也十分紧张,大家都知道建兴帝有意从这一批学子中选人进入监察院,监察院如今手握大权,但还只是一个空壳子,他们无法拉拢苏槐沐和金甲卫首领,但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人安插进去。
如今谁能把手伸到这监察院里面,谁就能在接下里的斗争中占据不少的上风。
他们不知道建兴帝最后会点谁做庄园,也不知道会把谁调去,所以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互相争取那些没有势力但有实力的学子。
如今能争取的都争取的差不多了,还有几个倔骨头,但那样的也不会让他们有机会得到建兴帝的青睐,到底谁能棋高一手,就看今日了。
经由会试产生的300名贡生可以参加殿试。
建兴帝当场出题,学子们提笔作答。
乔思源提笔后刚写下一笔就发现这笔和墨都不太对。
这时他隐隐听到后面有学子道:“我这笔墨被动了手脚!”
但刚出声就被人压了下去:“金銮殿下,天子面前岂是你可大声喧哗的,拉下去!”
那士子还想申辩,但已经被人捂住了嘴拖走。
他们距离建兴帝还有一段距离,这声音他听着都不真切,就更别提殿内的人了。
乔思源看了眼周围的人,似乎都没有影响。
“不要东张西望!”他不过扫了一眼就被监考的太监警告。
乔思源重新磨了墨,直到墨色够深后又细细在砚台上捋好毛笔,才继续作答。
他已经猜到了为何他的笔墨会变成这样,无非就是他拒绝了招揽,所以被穿了小鞋。
整理好这些,时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
最后一笔落下,距离结束还有半柱香时间。
乔思源细细吹干墨迹。
身边的太监见乔思源卷面工整,表情不太好。
正想着把手里的墨水怎么滴到乔思源试卷上的时候,一个大太监走了过来不动痕迹地握住了那小太监的手。
那小太监看到那大太监后,立马吓的身子都开始发抖,随后那小太监就不敢有任何动作地站在一边。
那大太监也很快走开,好像只是一走一过,这一切只有离的最近的乔思源看到。
时间到,卷子被收走。
之后会有皇帝钦定的读卷官通过研读后选取十篇佳作,然后跪在御前朗读,由皇帝批定最后的名次。
建兴帝听完十篇后,没有听到他想要的:“再读两篇。”
在读到十二篇的时候,建兴帝终于听到了想要的。
“这篇不错,为何才在12?”建兴帝开口问。
有几位读卷官有些紧张。
“这位贡生题答的不错,但卷面有所欠缺,辞藻稍显平淡,故排在第十二。”
建兴帝厉声:“策论是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辞藻华丽能有何用?”
所有读卷官纷纷跪下告罪。
建兴帝抬了抬手:“算了,这也不是你们的错,再读两篇吧。”
最终建兴帝选出了第一甲的三篇文章。
其中只有一篇是读卷官选出的前三卷。
划定了状元文篇后,建兴帝装作在两篇中犹豫:“自古探花郎都讲究一个俊美,这两位贡生,诸位看谁更合适些?”
众人对视了一眼,最终礼部尚书开口:“这二位论样貌,还是这扬州府的宁贡生稍显俊美些。”
“既如此,那就赐这位宁氏为今科探花郎,剩下的这位就为榜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