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鲁斌花了几个小时,终于赶在天黑前回到了家。

这一趟去水潭那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刨掉休息时间,回来只花了3个小时不到。

顺便还采摘了两串葡萄和几片大芦荟,都是装在河湾木筏卸下来的破箱子里搬回来的。

随便吃了些葡萄和面包,鲁斌把白天晒在帐篷外木板上的火药拿进来,发现已经晒的梆硬了。

本来是准备制备的,突然想到要马上天黑要点油灯了,别第一天就把自己给炸了。

还是起身把火药放到山洞里去,准备明天天亮再弄。歇了一会儿,看了下怀表,8:20多天黑(查了一下差不多的古巴天黑时间在8:18)。

回到帐篷里,点起油碟,勉强能照亮帐篷,把白天挖到的泥巴拿到帐篷里,又拿来一根木棒、几片木板、半桶水。

不停地给泥巴加水调整稠稀状态,这个时代的亚麻布很粗糙,网眼比较大,穿的十分不舒服,鲁滨干脆把运泥巴的衣服裁成两片。

然后把泥巴裹住开始放在板子上用木棍像擀饺子皮一样挤压,继续加水把泥巴挤出来。

泥巴里面的一些石子和草根被筛了出来,又重复几遍操作,直到泥巴里很难摸到硌手的颗粒为止。

这个时候泥巴已经非常细腻了,像做牛丸的肉馅一样。鲁斌又开始不停的摔打泥巴,像在给牛丸上劲,直到泥巴形成一个完整不散的大泥团才停下来。

这时鲁斌开始用小刀切下一小团的泥巴开始搓成小拇指粗细的泥条,没错,因为没有转台,鲁斌准备用泥条盘筑法来做胚,

估计了一下泥巴的量,鲁斌打算做个砂锅,因为上辈子读工业设计(后来美术类的改叫产品设计)的时候还没有普及3d打印技术,那个时候做产品外形的设计翻泥模非常的普遍。

在平时作业和毕设时已经玩过很多次泥巴了,做up主的时候也做过制陶和制瓷的视频。

不过瓷器就不去想了,材料和窑温都达不到要求,陶器应该难不倒他。

一点点的把泥条盘成大概二十五公分宽的平底圆形,然后在上面一圈一圈的向上盘外壁。

盘到差不多20公分高停下,期间不断的调整粗细和含水量。

因为没有转台怕不均匀,所以鲁滨做的比一般的砂锅要厚一些,就像一个扁圆柱体。

只是向上微微收口,最后用水慢慢拍内外壁,再用一块木板小心按压使之光滑。

为了提高成功率,鲁滨想着第一次做的越简单越好,锅口也没有做收口、耳朵也没做、盖也没做。

呃,简称现代极简主义。

鲁斌想了想,还是在砂锅口钻了对称的4个小洞,准备后面串绳子当提把。至于锅盖,后面做个木头的就好了。

做完这些,鲁斌找了一些干草放在锅的内部用来吸潮,又在外面裹上裁下来的另一半亚麻衣服小心翼翼地裹在锅的外壁上扎紧用来加固。

然后小心地转移到山洞架子上阴干,还找了几块木板把锅的四周围了起来,防止山洞里有风直吹导致水分蒸发过快开裂。

(很多省略这一步直接去烧还能烧成功的,简直就是人间奇迹、天地可泣。还有稍微好点的把泥胚直接放在阳光下晒,这也成功不了,因为内外受热不均匀,内部很容易开裂、即使后面烧成型了内部还是有很多裂纹会漏的。)

这些经验都是前世查过无数的资料和视频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鲁斌确信,如果土壤没有什么问题的话,自己的方法应该不会出错。

做完这些还剩一点泥巴,干脆又做了一大一小两个深盘子,既可以当碗也可以当盘,一起放过去阴干。

闲了下来看看时间也快12点了,鲁斌估计得有个几天时间才能完全干透。

正好趁着这几天搭个窑去烧点木炭,用木炭烧的话温度较高窑温也会比较稳定,可以提高成功率。

“不行,明天还是得去一趟水潭那边再运一些黏土过来,这要是这个锅没烧成又得浪费不少时间,呃,顺便把葡萄采集一下晒点葡萄干,嗯,就这么决定了,后天再砍树烧炭。”

逗弄了一会儿狗狗,上床睡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