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公公此言差矣,”范景文不慌不忙地反驳道:“范某的意思是国库亏空,恳请陛下让定王和永王晚些封藩,并无任何指责陛下之意。”

“反倒是高公公一直说三道四,处处影射陛下!”

范景文是正派科举出身,有四十年的官场经验!

他只用了一句话,便将他和高时明的矛盾重新转移到崇祯身上。

在场的都是官场老狐狸,对范景文的手段暗暗伸出大拇指点赞。

高时明顿时有些慌了。

他虽是司礼监掌印,心思头脑都很强,但根本不是范景文的对手。

毕竟范景文吃过的盐比他走过的路还多。

“我...我何时影射过陛下?范景文你休要污蔑!”高时明愤怒的指着范景文的鼻子,试图将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

“范某是否污蔑,陛下自有公道!”范景文平静应对。

矛盾的重心再次转移到崇祯身上。

崇祯虽然很无语,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对于高、范二人的矛盾,他既不能偏向高时明,也不能偏向范景文,只能在中间和稀泥。

他轻咳一声:“你们一个掌管内阁,一个掌管司礼监,没必要伤了和气。”

“臣没和高公公作对,只是就事论事,请陛下推迟封藩。”范景文说话的同时抬起了头。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朝堂上的复读机们纷纷表态。

君臣之间的纠纷表面上是因为封藩,实际上是皇权在和文官集团作斗争。

崇祯想借朱慈炯的手拿回一部分兵权。

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当然不同意。

朝廷需要文官治国,所以文官集团不会消失。

文官强,则皇权弱。

文官弱,皇权不一定强。

崇祯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看着满朝的文官,崇祯站了起来:“诸位,朕的儿子想结婚盖房子,何错之有?辽东是在打仗,但中原一片祥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结婚盖房子,朕的儿子就不行了?”

范景文毫不让步:“可是陛下,今国库空虚无钱可用!定王和永王的婚事臣等可以凑钱举办,但兴建王府的费用实在难以筹措,请陛下恕罪。”

“这事好办!”崇祯两手一摊:“只要废除他们的藩王之位,婚事也好王府也罢,就都不用国库出钱,诸位也不用操心了。”

“定王和永王虽有罪,却不至于废藩,请陛下斟酌。”

“那就拿钱让他们完婚就藩!”

“陛下恕罪!国库亏空,无钱可拨!”

“好啊,”之前受挫的高时明开始咆哮:“你们既不拿钱让两位藩王就藩,也不同意皇上废藩省钱,好事都让你们干了,坏事全都算到皇上身上,你们真是陛下的好臣子!”

“这...”范景文开始皱眉。

不同意废藩,就得拿钱给定王和永王办婚事,建王府。

可是国库没钱。

同意废藩,崇祯就能借此机会拿到部分兵权。

权力像河道里的河水。

一旦开了口子,权力就会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该怎么办呢?

一向老练的范景文也犯了难。

见范景文陷入为难之中,高时明立刻穷追猛打:“范阁老别这那的了,二选一,赶紧的吧。”

“高公公,此事关系体大,需要商议后再定。”

“明摆着的事有什么好商议的?”

“无罪废藩,消息传出去恐怕会引起其他藩王或者勋贵不满。现在朝廷正在辽东用兵,后院决不能起火!”范景文阐明利害关系。

“陛下,”范景文再次施礼,“臣以为此事应暂时搁置,稍后再议。”

朝堂内无比安静。

事情发展的这个份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这些人不包括崇祯。

他慢悠悠地开口道:“既不同意废藩,也拿不出钱来给定王和永王操办婚事,修建王府。你们到底想干什么?造朕的反吗?”

“臣等无能,陛下恕罪!”范景文立刻下跪。

在他的带领下,朝堂上跪倒一片。

官员可以用下跪示弱做出让步。

皇帝不行。

只能选择妥协或者重新提出一个观点和大臣们商议。

皇帝妥协意味着皇权式微。

就像万历时期的争国本事件一样。

万历想册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大臣们则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争论到最后,万历选择妥协,立朱常洛为太子。

其实万历可以不妥协。

他只需废掉皇后王氏,册立朱常洵的母亲郑氏为皇后即可。

这样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规矩了。

不过废皇后之事牵扯太广,万历最终没有选择这么做。

万历的妥协让朝臣们意识到,规矩虽然是皇帝提出来的,但他们可以用规矩约束皇帝的权力。

党争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崇祯不会重走万历的老路,

所以他不会妥协,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诸位,”崇祯还是那般慢悠悠的语气:“朕打算让定王朱慈炯亲赴辽东传旨,正好可以迟缓封藩之事,如何?”

大臣们纷纷用眼角余光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是内阁首辅,和皇帝正面交锋时,他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范景文想了想,“请问陛下,定王传旨之后何去何从?”

“朕的意思是定王传旨后就待在辽东,户部什么时候有钱了,他什么时候回来封藩就藩!”

范景文皱了下眉,感觉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到时候就算户部有了钱,崇祯也可以不让定王回来。

时间久了,定王绝对能在辽东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想到这,范景文抬起头看向内阁其他成员。

王家彦,邱瑜,谢三宾等人虽然也察觉出不对劲,但此时此刻没有合适的对策。

“陛下,”范景文再次问道:“永王殿下呢?也离京去辽东吗?”

“不!”崇祯摇头,“永王留在京师,和蒙古质子待在一起。他比定王年纪小,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后。”

范景文再次低下头,用眼神和其他人沟通。

崇祯的折中方案虽然有瑕疵,但总体来说符合各方的利益观点。

对文官集团来说,只要没有废除定王的藩王之位,定王就拿不到兵权。

其次让定王远赴辽东可以推迟封藩,缓解财政压力。

对崇祯来说,只要定王去了前线,就有机会拿到兵权。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王永吉的官职是平辽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给不给朱慈炯兵权由他说了算。

崇祯相信王永吉会给朱慈炯一个机会。

(明代跨区调动兵马钱粮需要兵部的手续,所以很多总督会加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衔,此举主要是为了方便跨区调动兵马,统筹钱粮等。)

崇祯,内阁,满朝文武,在互相猜忌中达成了共识:定王朱慈炯去辽东颁发圣旨,随后留在辽东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