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奸相 > 第225章 兴兵讨佞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次日一早,到上早朝的时间,侍郎从班列里站出来,俯伏在金阶上,泣不成声帝说了他的经历,当然,毫不留情,只有添油加醋,没有实事求是。

他说尹夫人抗旨不遵,并且割掉耳朵,留条狗命回来报信,口出狂言,大骂昏君,都一一奏知。

群臣听了,默不作声。

天子一听完,立马火冒三丈高,龙颜大怒,吼道:“真是泼妇!如此欺负藐视寡人!抗旨不遵,是逆反大罪,国法难饶,应当严惩不贷。众卿家,有谁愿意挂帅,领兵征伐潼关?将泼妇生擒回来,押解回朝,然后将尹皋一同处死,以正国法。”

话音刚落,就从班列里闪出一人,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华璐千岁。

他启奏说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不可命令将帅兴师征伐内臣,这样做,容易引起矛盾激化,恐怕会天下大乱,无法收拾,江山社稷危险了。已经将五位藩王打入天牢,现在又要大兴讨伐之师,一旦打仗,粮草先行,劳民伤财,还不一定能赢。如果五路藩王齐心协力都杀到京城,会合兵马,浩浩荡荡,恐怕京城没有可以抵抗的,到时候,陛下后悔莫及,江山说不定要易主。陛下要深思熟虑,千万别失去理智,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

皇上一听,觉得华璐千岁说得有理,就只有准奏,说道:“好,那就再草诏旨意,着武官前往追回五路印信兵符,如果再有抗旨不遵的,立马进行征讨,绝不手软。”

说完,就在当天拟定草诏,再派遣钦差大臣前往五位王爷驻守的重镇收缴印信和兵符。暂且放下不表。

再说龙迪王爷府的家人龙福,奉了主母之命,日夜兼程,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一路疾驰,一天就到了契丹国。

到了契丹国,就通知番官,求见狼主。

没过一会儿,就被宣见,到银銮殿里见面。

龙福进殿后,就跪下叩头,然后呈上龙夫人的书信。

国王接过呈上来的书信,吩咐道:“安排来使前往馆驿休息,听候消息。”

龙福领命退出银銮殿。

国王拆开书信来看,大概意思是先叙请安,契丹国太后婆婆安康吉祥,再就是祝贺叔叔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不衰越来越棒等等。接下来就是说了现如今朝廷里的变故:典型就是杀害忠良、国母含冤而死、五位藩王回朝保皇后,面君就是谏言国君,身遭囚禁,祸及妻子,恳求发兵,挺进朝廷,那么,就要感激不尽。在这一代彻底解决。免得给后代留下遗憾和麻烦。

书信的重点,就是恳请发兵直指京城,免得世世代代的忠良之臣遭受奸相的虐待和陷害,最终死于非命。

当天,国王龙羌看罢书信,腾,站起来,怒骂道:“天下第一昏君!愚昧至极!不顾念众功臣之后,只管自己享乐,更何况先君驰骋疆场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立下了大功,真是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为了皇上,不幸的是年纪到了耳顺之年,也就是六十岁的时候,返回到了蓬莱。再说,我的兄长接替父亲的职务,治理百姓很有一套,边疆安靖,人们安居乐业。上下通达,各司其职,上对得起圣上,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就是国家屏障,保家卫国,堪称典范。贤德藩王,天下皆知。昏君活到岁数了,竟敢不念功臣的功劳,不以江山为重,竟然囚禁孤的兄长,等等实在可恶,孤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即日就要起兵攻打京城,杀进去,与昏君理论理论。”

于是,龙羌传口谕给龙福,让龙福领了金帛先回去,以安慰嫂嫂的心,他说道:“不用写回信了,孤家即日就和太后母亲商量,将要大兵临境。”

然后又说了一些将要采取合适的行动等等话语。让龙福带回去给嫂嫂,目的是让她不要着急,耐心等候,事情不是停滞不前,是要耐心等候。

龙福诺诺连连答应下来,领了金帛,辞别龙羌国王,然后踏上归途,暂且不表。

话说另一头,龙羌国王立马传旨给镇国都督龙云沙,点兵三十万,粮草齐备,随时待命出发。

这一天退朝后,龙羌退到后宫去见母亲。

就将龙迪夫人写来的书信给了母亲看,太后一观书信,长叹一声,说道:“没想到昏君如此愚昧,昏聩到家了,一是害了元配,国母贤德,遭此毒手,二是屠戮功臣,忠奸不分,实在可恶,现如今,你的兄长被囚禁在天牢,我儿意下如何?有什么打算,说来听听。”

“母亲,孩儿已经命令镇国都督龙云沙点了精兵三十万随时待命,专门等母亲最后定夺。”龙羌说道。

“呵呵,”太后冷笑道,“有勇无谋之辈!真是枉为一国之君!”

“母后,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说孩儿有勇无谋?”龙羌问道。

“你既然有三十万精兵,难道他们没有?抵抗三十万精兵的,他们远远不止,一个藩王那里就可以匹敌了。何况有五位藩王呢?从关隘到京城,约有十几个关隘,如果他们闭关迎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胜败就不见分晓了。”太后说道。

龙羌点了点头,觉得有理。

太后继续说道:“你先别拿三十万精兵来有恃无恐,不能轻敌,你现在就有些飘了,总觉得他们不堪一击。其实是错的。轻敌是兵家之大忌。你要戒除,一定要谨慎。不如听一听为娘的建议。”

“母后,请说。”

“自从昏君登基即位以来,掐指一算,已经十五年了,咱们向其纳贡,三年一贡,今年刚好到了纳贡的时间了。今年,咱们就打出纳贡的旗号,合情合理,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暗自兴兵十万人,就从陆路走,翻越群山,进驻山西省,到了本土,就知会咱家媳妇就是你的嫂嫂,然后就驻兵在关中,不许张扬,悄悄驻扎,不显山不露水的,等为娘再上一本奏折,送给昏君,料想昏君慑于外国压力,会考虑赦免释放五位藩王。倘若昏君仍然黑白不分,不识时务,宠信奸相佞臣,那么,我儿就移送檄文给五路藩王兵马,会同五路兵马,一并杀进京城,诛杀奸相奸妃,才能免除后患,这才稳妥,稳操胜券,一举成功。这就叫作先礼后兵,联合五路兵马,人数远远超过三十万,我方只出十万,就能起到百万兵马的作用,不用让我们独当一面,这就叫借力使力,为上上策,不是更美吗?这就是一箭双雕之计。”

龙羌听了老太后这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马上醒悟过来,姜还是老的辣,厉害厉害!他喜气洋洋地说道:“母后真乃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真是良将!孩儿远远达不到母后的水平!真是高见!”

于是,龙羌国王就传令带领十万雄兵,打起进贡的旗号,当天就祭旗启程出发。

将国务交托给王后殷兰进行监国。

龙羌带领两名名将,镇国都督龙云沙,还有护国天保将军熊云左二人随同前往。

当天出城,众文武官员,还有各部门番官都一同送驾登程,祈福平安顺利,早日凯旋归来。

过了几天,他们就到了国界线,经过了十几天的沙漠无人区,历经风沙考验,不能一一详细描述。带兵打仗,吃苦耐劳,战争为的是得到正义,让胆小的不再软弱,让作恶的得到惩罚。

又过了几天,从出发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多月,总算到了山西太原。

关中奏报,城门大开,龙夫人带着儿子龙杰出来迎接,然后文武官员,纷纷跪接,十分隆重。

进城的时候,街上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都来看热闹,都想一睹为快,早就听说契丹国十分强大,百闻不如一见,见面强过闻名,知道契丹国这么强大,还谦卑来上贡,真是韬光养晦,不同一般。

国王龙羌传令:“凡进城军兵,不许惊扰民间,不得收取百姓任何物件,一旦发现,定斩不饶。”

龙羌严肃纪律,所有人都知道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就没有人来违抗,进城之后,立即吩咐将军,将十万精兵强将分派到各个大营,听候调遣,时刻准备,随时启用。

这一天,母子到了王府下马,太后到了后堂,命令家人焚烧香烟,在龙祖宗灵牌位置叩首,禀告一番,祷告祷告,含泪起身。

龙羌国王也行了礼。

然后,姑姑媳妇重新见面,叔叔嫂嫂又重逢,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眉飞色舞。

太后就将龙杰孙儿爱抚一番,问道:“贤惠的媳妇,你最近听说了你丈夫的情况了吗?是吉是凶?”

“太婆,太后婆婆,媳妇自从丈夫被关进天牢,就一直放不下心来,就吩咐二百名家人,不分轮流来往,只是在第一时间得知丈夫的消息。经常回朝打探消息,有什么风吹草动,媳妇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都是三天一报,圣上只是拘禁着五位藩王,没有下达赦免的命令,也没有进行加害,只是前一个月,钦差大人驾到,来缴收印信兵符。媳妇不准许,就将钦差打了出去。这个时候,专门等候婆婆,和叔叔来定夺。”

龙羌国王说道:“嫂嫂倒有三分主见,做得对,做得好!怎么能随随便便将印信兵符交给朝廷呢?如果交了,龙迪兄长就性命难保,嫂嫂也要被株连,那昏君只听奸相的,奸相有一肚子的坏水,不得不防。想想我父亲在沙场拼杀劳顿几十年,没有清闲过几年,才取得了这玉带横腰,如今皇上对内宠溺奸妃,对外宠信奸相,将皇后娘娘打入冷宫,抛弃元配妻子,拘禁有功之藩王,做尽坏事,这才让愚叔不辞千里带兵会啊来,到了太原暂时贮顿下来,随时调遣,现在,是以进贡为名,预先上一奏本,必定会救出我的兄长回到太原府,倘若昏君不答应,我必定调动大兵,到时候,也就顾不得生灵涂炭了,这些都是祸,都是因为昏君引起,应当由昏君来承担责任。并非是当大臣的不遵守法律所导致的结果。是因为昏君先坏了规矩,弄得人人自危,不得不奋起反抗。”

“暂且这样,先上一个奏本,试试水,看看朝廷有什么反应再说。”太后说道。

这一晚,王府内外大摆宴席,所有来到太原府的人,包括十万契丹军队的人,都有赏赐,一同痛饮美酒,大快朵颐。整个晚上都热闹非凡。暂且不提。

龙羌国王这一天准备了进贡的礼物,还有表文,然后命令龙云沙将贡礼和表文一同送到京城,等皇上下旨。

龙羌和他母亲就在太原府等候消息,不止一天两天。

再说朝中,皇上有一天接到了契丹国送来的贡礼。

随同贡礼一同来的,就是本章,要启奏的文本。

连忙命令库官收下礼物和本章。

大意说,恳求释放五位藩王,内容言辞恳切,看到皇上溺爱奸妃,祸及国母,需要屏退奸相党羽,废弃钟妃,另外选择贤惠妃嫔为皇后,早日赦免五位藩王之罪,如果皇上不听建议,那么,不久,就会会同进兵直捣京城,绝不手软,削佞诛奸诈之徒。圣上休要责怪不守臣节之意。

看完本章,皇上将其一扔在地,大声叱骂道:“契丹国狗国王和泼妇好生无礼!欺负藐视寡人到何种地步?真是岂有此理!这样,真是有损国威,不行征讨,否则,就难以让其余各个藩国臣服了。这也是杀一儆百,不能助长这个不良的风气。”

众位文武一见到皇上发怒,就不敢多问,只有太傅齐汉请问道:“陛下一见本章,就龙颜大怒,也不知道奏本上有什么东西是让皇上看不顺眼的,不如先看看,奏本上都写了啥?可以借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