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宿主身边发生的这些事情,小六子也表示万分的忧桑。
为什么偏偏是他,被分配到这么个能遭遇奇葩人和事的宿主呢?
眼看着发现铁矿石,他能够好好的露一回脸,结果......
想到宿主身边层出不穷出现的意外事件,小六子只能用“好事多磨”,这四个字来安慰安慰自己。
“唉!宿主还是先找到孩子再说吧!毕竟,这可是现在最要紧的大事。”
顾千兰的脚步飞快,一刻也不敢停歇查 。
她不知道定家老三的同伙,到底是什么人,又有几个。
好在他们无论有几个人参与其中,最多都只是些普通的庄户人家,并不是那些穷凶极恶的江湖汉子。
想必孩子在他们的手里, 应该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只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伙人并不清楚朝廷的律法,对于他们所犯下的事情,到底有多么严重,眼下的他们还一无所知。
万一他们知道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孩子在他们手里,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只是这么一想,顾千兰的心便紧紧地揪着一团。
定氏坐在院子里,一双眼睛紧紧地盯着院子大门的方向。
院门一直都敞开着,家里眼下除了她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派出去找四丫没有回来。
眼看着太阳开始西斜,她也跟着越发的坐立不安起来。
她的头还有些闷闷的一阵阵发疼,可没有四丫的消息,她只觉得什么都顾不上了。
好不容易,她看见大嫂杨氏远远地走过来,便快步起身迎上去。
“大嫂,怎么样?有没有找到四丫?”
“这个死丫头,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屁大点儿年纪,一个人瞎跑个什么劲啊!”
她一边说着,一边跺着脚,朝着杨氏的身后看去。
“别看了,我也没有四丫的消息。”
她愣了愣,看向小姑子略带着几分不难为情地侧了侧身子。
她能说,她跑到路口迎她那位当家的,然后跟他和大毛一起,趁机回了趟娘家吗?
当家的和大毛为免剩下的粮食,被她的娘家惦记,特意把换好的粗粮背去了自家地里。
只等着干完了农活之后,再把粮食一起背回来。
可饶是如此,当家的还是大方了一回,让她背了十斤粗粮带回娘家,接济娘家的兄弟。
杨氏想着自己送回去的十斤粮食,虽说不多,却没能换来兄弟的好脸色,不由得脸上闪过一丝落寞。
“怎么?其他人都还没回来?”
“一点儿也没有四丫的消息传回来吗?”
杨氏的眼眸闪了闪,面上带着几分发自内心的关切。
她的准儿媳妇啊!该不会就这么丢了吧!
她还等着四丫过几年大一些,便把她娶回家里供起来,好提前收一笔丰厚的嫁妆呢。
这下子倒好,定亲的事情刚刚说定,连人都还没能最终定下来。
准新娘子给弄没了!
“唉!可不是吗?”
“之前老三还回来过一趟,说是打算再跑一趟余家村看看,兴许四丫这会儿已经回顾家了。”
定氏急得团团转,心里却连一点主意都没有。
“二哥二嫂他们呢?”
“不知道他们去哪儿找了?有没有四丫的消息。”
定氏一把握住大嫂的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些许的安慰。
“老二他们啊!这我哪儿知道他们?”
“兴许难得有机会不用下地干活,他们夫妻两个寻个地方玩儿去了吧!”
杨氏撇了撇嘴,不忘在这个时候给二房夫妻上个眼药。
得让小姑子好好看看,还是他们大房一家找四丫最上心,一大家子人到现在,就她一个人回来报个信。
两人正说着话,就见杜氏和定二牛,成双成对的满面春风进了院子。
杜氏的手里,更是破天荒的抱着一匹细棉布。
虽说料子一看便是次等货,可跟那些粗布麻衣的料子比起来,却好上许多。
杨氏顿时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杜氏手里的料子发愣。
好哇!难不成婆婆许诺给二房的好处,竟然是一匹细棉布的料子。
凭什么呀!他们大房的儿子多,她更是家中的长媳,这样的好东西,凭什么让二房先得?
“哎哟!弟妹这是找到四丫了?”
“抱着婆婆奖励的料子回来,真是......瞧你那显摆的样儿!”
杨氏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
虽说她也拿了十斤粗粮的好处,可那些跟一匹细棉布的料子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婆婆的心,这一回真是偏到咯吱窝去了。
若是依着她之前提的,让她带二十斤粗粮回娘家,倒还差不多。
杜氏的脸色不由得一僵,显然愣了一下。
她之前抱着新得的布料,只顾着欢天喜地的高兴了。
一路上,她跟当家的把这匹料子的用途,计划得满满当当的,甚至连一丁点的儿小布头都被她计算在内。
偏偏没有想到,见了家里人,该如何解释这匹料子的来历。
说实话吧......这匹料子指不定又成了小姑子的。
即便不会落到小姑子的手里,想必婆婆也会要过去,哪里还有他们二房的份?
只有等她把料子托人裁好,做成衣裳穿到自己的身上,才算是他们二房自己的东西。
“二嫂!四丫在哪儿?这个死丫头,跑哪儿去了?”
“她怎么没跟着你一起回来?”
定氏冲到杜氏面前,眼巴巴地望着她的好二嫂,显然对大嫂的猜测表示深切的认同。
“小姑子......大嫂说得这是哪里话啊!”
“我就不兴自己发了笔小财,买了匹料子回来做衣裳?”
杜氏白了大嫂一眼,死死地抱着布料不敢撒手。
开国际玩笑呢!真要让她们几个知道这匹料子是怎么来的,她们还不把这匹料子现场瓜分了?
兴许都等不到婆婆回来呢!
“这料子跟四丫的消息没关系,只是我去找四丫的路上,捡了点儿好东西,拿去镇上买了这匹布回来,正好给我们家五毛做身新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