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试探?什么时候咱们李将军也会说这样的鬼话了,”

李靖对房玄龄站出来讥讽的话报以微笑,“房大人,难道不是么?”

“某就直说了,方才蜀王有一点说的对,那就是这募兵制,”

“诸位可还记得这次吐谷浑调兵的事,当时秦小子可就提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没有细说而已罢了,”

“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些,某才觉得蜀王这个时候提出来非常的对,”

“只有经过类似蜀王这种试探,才能找出长安城护卫的漏洞,”

“李将军,某有一言,可能会打断你得想法,”程咬金听得有些糊涂,“这次蜀王率兵进入皇宫,可是秦小子提前发现了这事,”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问一问长安府尹,他手里还有几个被俘的刺客,”

“当日可是蜀王派去想将秦小子撸了过去的人,甚至于蜀王从军部内弄到了钢刀,”

“这一件件的事加起来,好像单纯的用一句试探好像说不过去吧,”

“卢国公,此言差异,”魏征直接将程咬金的话否决,

“哦,你个魏黑子,某说的那里错了?难道不是一个事实么?”

“要不是某聪明,故意将蜀王带来的那些人放进来,岂会引出蜀王这条大鱼来,这可是当日陛下亲眼看见的,”

“呵呵,卢国公说的不错,这一点本王不会狡辩,”李恪淡淡的说道,“居安思危,总的有人站出来做坏人啊,”

“更何况,从头至尾除了本王手下那被抓之人,好像没有其他人受到什么伤害吧,”

“父皇,儿臣接着说,”

不等李世民作何反应,李恪接着又说道,

“儿臣觉得如今的军府应更名为折冲府,至于设立多少折冲府,自然是由父皇以及军部各位大人来决定,”

“本王的建议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这些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类,这上府吗兵丁数量为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

“其中二百人为一团,团里设置校尉,五十人为一队,队内由队正,每十人为一火,火有火长,”

“从今往后各地的府兵不在采用什长、百夫长制度,直接采用这全新的军职,”

“不但如此,每个折冲府自己负责武器、粮食、衣服的配备,除非对外有战事,朝廷再为其配备武器盔甲等,”

“除此之外,在地方的府兵都要自备这些东西,但朝廷要支付这些府兵粮饷,”

“至于年龄吗,二十岁入军,到六十免役,在服役期间,各地折冲都尉负责自己人马的训练,”

李世民没想到李恪竟然能说出来这么多东西,

“折冲府,折冲都尉,”

“蜀王,你接着说,”

“喏,”

“父皇,这兵制有了,我们还可以根据现在大唐各州府来划分一下,”

“以距离长安城的距离划分最为合适,比如说距离长安城五百里范围为五番,一千里为七番,一千五百里为八番,两千里为十番,二千里外为十二番,”

“这样设置就是为了让他们轮流来京师宿卫,”

“蜀王殿下,你说这个府兵制的改革,某觉得可行,唯一的就是这轮番宿卫是不是有些...,”

“卢国公,是否以为轮番来京师宿卫有些过于折腾了,”

程咬金点了点头,

“呵呵,不然,细算下来,可能每个折冲府轮到来京师宿卫,要两三年才轮到,”

“长途奔袭,不也恰恰训练了将士们的奔袭么,想来这更多的是利大于弊啊,”

这下程咬金、李靖也都明白了,李恪提出来的这个改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动,

这些折冲府不断的在运动,这样以来,就很大程度的保持了战斗力,

而且来京师宿卫则容不得他们犯一丝错误,这样就在无形之中给他们了压力,

毕竟他们可是要到京师宿卫,犯了错,可是要砍头的,

“父皇,儿臣有话说,”

小胖子李泰走了出来,他想到了一件事,

刚才李恪说在全国内设置折冲府,不正好应了他送给李世民那本书的作用了么,

这个功劳说什么也得争取一下,

“青雀儿,你有什么意见?难道你觉得蜀王说的有什么纰漏么?”

“纰漏?哦,不,父皇要说真有纰漏,那也是因为三哥对于整个大唐该如何划分这个折冲府没给出看法,”

“不过,要是他能给的出来,儿臣也就不会出来说话了,”

李泰看着李恪狐疑的表情说道,“臣弟还的感谢三哥给我一个表现机会呢,”

“给你表现机会?”

“你们两个要是想唠家常,就等下了朝去,在这里胡言乱语说什么呢,真是不知所云,”

“大哥,这话你就说的不占理了,”李泰回怼了李承乾一句,

“我们都是在父皇出谋划策,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胡搅蛮缠呢,”

“就是啊,”李恪和李泰并肩而站,“你要是想要找个存在感,那你也替父皇出个主意啊,”

“哼,”

李承乾心里感到了危机,可他那里想得到这些东西啊,

虽然气的要死,可他想不出任何办法来反驳,

长孙无忌有心提醒,可没奈何提出来,因为他知道经过李恪一番叙说,死死的抓住了李世民的心思,

“好了,魏王你接着往下说,”

李世民不傻,看得出这二打一的局面,李承乾完败,而且他也看出来,即便一对一,李承乾也会完败,

不过这样也好,给他一些压力,说不定会改变,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心里仍然是那般复杂,用某位文人大家说的那句话,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这个念头也是转念一逝,还有时间,他还可以对李承乾继续培养,

“父皇可还记得儿臣给您的那本书,经过这些时日考虑,儿臣终于想到了一个名字,”

“儿臣给他起名括地志,”

“括地志,括地志,”李世民反复品味了一下这个名字,觉得这本书用这个名字非常恰当,

“难道你想让朕参照你这本书来规划这个折冲府的设置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