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父母不在的地方,即使回到了家,也没有了家的感觉。
每到过年,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有个读者留言,他说:
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觉得家里特别热闹,每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过年。
爷爷奶奶都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这样热闹了,一大家人也聚不齐了。
他父母兄弟姐妹6人。
2个大伯,3个姑姑,他父亲排行老小。
兄弟姐妹6人,只有3个人住在本地,其余3个人住在外地,就包括他家。
每一年过年,他家都会早早开车回到爷爷奶奶家。
3个姑姑,即使不在家过年,也会在年后抽空到爷爷奶奶家。
就这样,每一年都很热闹。
在爷爷奶奶的主持下,家族里几十号人要3桌才能坐下。
但是自从前些年爷爷奶奶先后离世,他发现家族里的这些亲戚,再也聚不齐了。
首先是外地的一个大伯和姑姑,连着几年过年都不回老家。
然后是他家,觉得回老家过年也找不到人,还不如在自己家待着。
最多的时候,他父亲兄弟姐妹6家人,也只有2家聚齐。
父母老去,兄弟姐妹的感情会越来越淡,能聚齐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是真相。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就是最大的“主心骨”。
只要有父母在,即使路再远,也都渴望团聚的日子。
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热热闹闹,这是亲情,是年味,更是记忆中永存的画面。
但是父母离开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能聚齐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到最后,用不了3代人,两代人基本上就能断了亲情。
为什么父母离开后,兄弟姐妹的关系就散了?
1、失去了“主心骨”
父母在中间,就起到了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维系的枢纽。
无论有什么矛盾,什么问题,公平的父母都会逐一解决,不会偏袒任何一个子女。
这样的父母,往往能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凝聚到一起”。
但是,当父母离开了,这个家族没有一个主心骨站出来,那就散了。
老大不主持,老小没资格,中间的孩子又没这个能力。
时间久了,感情自然就淡了。
即使你家想要聚齐一起吃饭,别人也未必会接受你的邀请。
2、没有了“奔头”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什么是过年的奔头?
是老家,是父母,是团聚。
父母没了,也就意味着老家不在了。
那个时候,即使你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没有精力回老家了。
我母亲就生活在7个子女的家庭中,母亲是老小。
外公外婆去世后,母亲从来没有在娘家过年的经历,最多是年后去舅舅家走动一下。
其余的日子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多偶尔打个电话。
想要聚齐,除非是谁家里有事情。
每次跟母亲聊天时,总是能感受到她的无奈和失落。
没了父母,人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小家庭里,很难去投入太多的精力在兄弟姐妹身上。
父母在的时候,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到老家;
父母不在了,无论回到老家多少次,都找不到那些亲情味了。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很和睦,彼此都会帮忙,平时走动频繁;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变成了“亲戚”。
父母在的时候,你能回去家乡,那是你的家;
父母不在了,只剩下回不去的路,你是家里的客人。
即使兄弟姐妹的关系再好,没有了父母作为主心骨的存在,彼此的联系和走动,只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