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会同年间。
看了这一串太上天平国向北进军的过程之后,耶律德光只能感叹:“央洲颓势已显啊!”
虽然现在还只是“颓势”,不至于走到已经要灭亡的山穷水尽的末路之中,但是这种颓势也不是什么好兆头——最起码,看起来这样的颓势不是一个能够重新恢复过来的样子。
一个王朝发展到一定时期,会不会出现问题,会不会在一些细节或者事件中显露出颓势来?当然会!但是,颓势和颓势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如果是处在一个整体环境尚且良好的时候,或者说朝廷的整体声势还是尚可的情况下,那么如果换上来一个有为君王,或者说有那么几个不世良相、改革大才,那么这种颓势还有挽回或者缓解的机会。
可是央洲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符合这种有挽救颓势、缓解颓势的境况了——前有和莺莺国等一众国家签订了一堆实际上造成了大量损失的条约,还不自知,还对莺莺国等国家不怎么重视;现在,又有各地烽火频频,冒出来了这么一个太上天平国……
虽然在作战过程中,虹仁秀等人也不是没有损失,他们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几个元老,比如封乙光,但是和他们的损失相比,现在央洲朝廷自己暴露出来的无能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理论上讲,这种“起义”并不是每一个都能获得成功,事实上,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的,才是极少数;可是,有时候,这些没有成功的例子确实是起到了一点点积累、不断铺垫的作用。而央洲朝廷现在,连把这群人困在一个地方、或者说把他们的活动范围有所限制都做不到,这样的能力都没有,还怎么能指望朝廷能够压制住各个地方的人心浮动?
即使虹仁秀等人最终失败了,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他们不断转战四方的过程之中,央洲朝廷的威信和威慑力已经被打磨掉了大半——
而压制力和控制力减轻后,出问题的可不只是民间的各种小心思,更有朝廷之中那些官员们,特别是镇守一方、自己手中还握有兵权的官员。
怎么说,朝廷在这样的打击后,还能从容有效地号令各方吗?
那些借由镇压虹仁秀等人的战争而起势的将领官员——如果太上天平国最终被镇压下去的话——他们会老老实实听从朝廷、听从皇帝的命令吗?
而一旦这个口子被打开,再加上一直想要搅风搅雨、从混乱中获利的莺莺国等国家……
【在攻下金京之后,虹仁秀继续派人向周边进攻,成功夺取了京方和江扬两地,这两地与金京互为犄角,形成了一定的防守形态。】
【此时,莺莺国等国家对于太上天平国的态度是:甲.保持中立,并尝试探查相关情报 乙.站在央洲朝廷一边,同意央洲的要求,派人协助朝廷围剿太上天平国 丙.站在太上天平国一边,与央洲朝廷交战 丁.认为与自己无关,冷眼旁观】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叹了口气,这个问题和选项,起码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央洲朝廷有派人与莺莺国等国家接触,并请求他们出兵帮助朝廷。
这仿佛是有些可笑啊……早在签订条约之前,央洲还一心将莺莺国这些国家视作是不遵王化的夷人,还信誓旦旦要与对方划开界限,即使签订了条约,也不愿意与这些国家的人多打交道。
但是现在,现在央洲自己却压根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掉自己国土内发生的事情,还需要反过来向这些国家求助……然后呢,这些国家又凭什么要帮助朝廷?
显而易见,莺莺国这些国家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就决定站在朝廷这一边,与太上天平国开战的——不能说日后他们的立场会不会出现变化,但这个时候显然不可能。
当然,这时候就直接站队太上天平国,同样不可能。
这些国家,现在对太上天平国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虹仁秀等一众太上天平国的上层对于莺莺国等国家的态度如何,他们对于之前签订的条约、对于各国之间的往来贸易观点如何,都还不清楚,怎么可能就这么站队?
最多最多,或许会因为虹仁秀宣称自己的力量尊奉上帝而产生一些好感,而这些好感也还要建立在对于虹仁秀的具体理论的不了解上。如果细致了解后,他们会觉得虹仁秀等人的理论和他们的理论一样吗?
在他们自己的议洲,除了因为权利问题外,还能因为对于教义的解释不同而大打出手,更不要说是一个央洲的解读方式了。
所以,应该是【甲】。
当然,即便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皇太极也不禁想要骂一声:丢了金京也就算了,怎么还能接连把金京旁边的京方和江扬也丢了?!难道朝廷还真打算一路丢下去,直到沽市甚至是京城附近?
【莺莺国方面在得知太上天平国攻下金京的消息后,大为震动,毕竟这个消息确实是太突然了,而且对于他们在央洲的局面和布置也有极大的影响。】
【此时,担任莺莺国派驻在央洲的大使的博纳姆一边给国内去信,讲明自己此时掌握的情况,一边对目前驻扎在央洲一带的莺莺国军队发信,表示此时莺莺国应当保持中立态度,避免和央洲的各方力量发生冲突,核心原则是保护好莺莺国人的生命和财产。】
【由此,莺莺国等国家,开始了对于太上天平国持有中立态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维持了将近十年。】
【随后,博纳姆开始了对于太上天平国具体情报的探查工作。】
【四月份,他直接乘船从申县出发,前往了太上天平国控制的京方、金京等地区,并且会见太上天平国的领导人物,如北王魏名志和翼王史当达两人,并且向他们表达了莺莺国坚守中立的态度。】
【同时,博纳姆从太上天平国这边初步获得了他们对于莺莺国人前来通商的态度,是持有欢迎态度的,但是却没有得到是否不会进攻申县的回答。】
【当然,博纳姆还向太上天平国表示,如果太上天平国的行动违背了朝廷和莺莺国签订的条约内容的话,那么莺莺国就会发动军队。】
【最后,博纳姆返回申县,并且就自己此行所获的信息和情报上报给了莺莺国。他认为,总体而言,太上天平国对于莺莺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态度是友好的,而且太上天平国的实力并不弱小。因此他认为,莺莺国现如今必须坚守中立、不干涉任何一方的立场。】
【而莺莺国本土政府赞同了博纳姆的观点,表示莺莺国此时不应该干涉央洲内部的各种问题。】
【不过,这么一个判断在一年后就发生了改变。】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对于莺莺国暂时不打算插手央洲的内部情况还是比较乐于见到的。
不管再怎么说,这都是央洲自己的事情,一个远在议洲的国家参与过来干什么?
虽然不管是他们自己的内心,还是神迹都已经表明,这个“中立”只是短时间之内的事情,但是能少参与一点还是少参与一点的好啊。
至于说为什么即使没有神迹的提醒,他们也都觉得这个“中立”的阶段只是一时的——那当然是因为利益动人心啊。央洲内部动荡,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央洲内部混乱,可能给莺莺国的商贸造成的损失,二者叠加起来,莺莺国以及其他国家怎么可能最后不伸手?
但是,不过一年,莺莺国对于太上天平国的判断就出现了转变,这个速度确实让人没有想到。
太快了些,难道太上天平国发生了什么变故?不过,能发生什么变故?
李世民开始思考起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是对待莺莺国等国家的商贸问题,太上天平国此时的态度还是表示欢迎,怎么也不应该突然就变得不欢迎了吧。而且,面对这么一个板上钉钉实力强大的外部力量,虹仁秀等人是脑子有问题了,才会把不喜欢直白地表露出来——在他们还没有彻底站稳脚跟,在央洲朝廷还存在的时候。
那么,难道是对太上天平国的实力判断出现了变化?
不过,前面的商贸问题也不能这么说。或许虹仁秀等人表示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但是他们在行动上并不能满足莺莺国等国家的胃口。
【当时的太上天平国,已经发动了新一轮的作战:北伐,西征。】
【首先是北伐,在攻克金京的这一年五月份,太上天平国就发动了北伐,最终目标自然是京城。起初,一路上算得上是顺风顺水、通畅无比,不过五个月就从金京抵达了沽市的西南部分,震动朝廷。】
【面对这样的严重危机,皇帝当即重新任命了一名钦差大臣,并且派出了亲王作为主将,又派遣了一名科部的郡王担任参赞大臣,一同前去剿灭前来北伐的太上天平国军队。】
【顺带一提,这次参与此次作战的三个人中,其他两个人暂且不提,剩余的理论上官职最低的参赞大臣,名叫宝狮,实际上可以说是央洲朝廷晚期的核心军事人物之一,他与另一个人并称“南北”——当然,他是北。】
【虽然太上天平国的北伐军一路上都不断获胜,直抵沽市,但是别的不说,这些士兵们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们大多都不是北方人。】
【这个问题平日里或许不那么严重,但是放在即将入冬和正处于冬季的北方而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加上此时,北伐军还被央洲军队包围了——陷入包围圈的北伐军打不开突破口,而外界也没有能够打通一条通道。】
【这就导致北伐军在即将变得寒冷无比的北方地区,陷入了缺乏物资,缺乏粮草,忍饥挨饿还受冻,同时还没有援军的巨大困境中。】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皇帝四年,二月份,北伐军无奈之下只得尝试突围,但是并没有成功脱出包围圈,而是依旧被围困——此时,位于金京的太上天平国大本营,才刚刚派出七千余人的援军,准备出发。】
【另一个是西征。同样是在攻克金京的这一年出发,不过时间靠后一些,是六月份。这一作战的目的是攻克徽国省和潇芙省等地区,通过控制这些地区,来作为金京的屏障之一。】
【不过,和北伐军不同,西征军起初并没有非常顺利。随后,翼王史当达前往西征军中,坐镇指挥,让西征军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是等到第二年,皇帝四年的时候,西征军也遇到了朝廷军队的阻挡,此时阻挡西征军的将领就是和宝狮“并称南北”中的“南”,鄫城生。】
【除了和宝狮并称南北外,鄫城生还被算作是央洲晚期的四大名臣之一。】
【但是,与北伐军不同,西征军并没有陷入极端困境,而是和朝廷军队有来有往,甚至在一定时期中还胜出朝廷军队一头。】
【而就在皇帝四年二月份的时候,莺莺国在央洲的派驻官员也发生了变动,原本的大使博纳姆回国,新任大使鲍林上任。】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彻对于太上天平国的作战方略也大致能够理解,就是想要从西边增加自己的屏障和控制地区,以便拥有更多的缓冲带等等;而从北面,那就是想要尝试能否攻下京城,直接干掉皇帝和朝廷,让太上天平国立刻成为央洲的唯一合法政权。
但是,西征暂且不说,北伐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或者说,单纯的北伐倒还好,但是这样想要直接打到京城,并且没有安排好后续的支援以及粮草物资运输,还有阻挡央洲朝廷从其他地方调集军队围杀的准备,这一系列加起来,太上天平国这一次北伐的谋划确实并不充分。
按照常理,一个朝廷的京城地区,必然额外驻守着大量军队——不要说这些军队久居太平,不擅作战,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是通常而言驻扎的军队的数量就远比一个常规地区多得多。这样一来,即使是人数方面,就足够一部分想要进攻的势力喝上一壶。
同时,这一地区的城防准备,也要比其他地方充足,质量通常也会要好上一些。
再者,朝廷对于京城方面的战争,必然是极度敏感——如果别的地方的战乱,或许朝廷还会放松心神,但是通常而言,京城附近的战争,朝廷和皇帝都不会简单对待。
以上种种,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真的要对京城地区动手,那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不是不能对京城地区发动进攻,想要彻底干掉一个朝廷,当然要对京城发动进攻了。可是,如果准备不够充分,不管是军队的、还是物资粮草运输、还是各种情报、甚至包括京城地区内部的探子和人手等等,都得有一个比较充分的准备。
即使是试探性进攻,也要有试探性进攻的准备。
毕竟,试探性进攻是为了打探情况,为正式进攻做准备,而不是为了让大军惨败继而送死。
像是太上天平国的这一次北伐,北伐军后期陷入包围圈,然后就缺衣少食,挨饿受冻,然后后方居然还一时间没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