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中洲之战后,曲江巡抚富尔察乌在六月初十写完了奏折并且上报了上去。】
【而到了六月二十二日,皇帝收到了这封奏折——事实上,已经过去了十多天,完全称不上什么第一时间的军情奏报了。】
【因为缺乏相关情报和认识,海中洲又是与莺莺国正面交战的第一战,因此,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根据过往经验,认为这是曲江一带防守不利,当地官员措施失当所致。】
【因此,他一边责备了一通曲江巡抚,一边调动几名长于战事的官员前往曲江,一边嘱咐沿海地区加强防守。】
【到了六月二十六日,皇帝收到了曲江巡抚于六月十三日发出的奏折,其中明确提到了海中洲彻底失陷,且莺莺国的军队还没有停止的事情,皇帝此时发现,好像莺莺国并不是那种打一枪就完事的打算,而是打算继续做些什么。】
【于是,他下了新命令,要求与曲江挨着的两省上面的总督们派兵援助曲江。但是,鉴于情报的缺失,鉴于他本身对莺莺国情况的完全不了解,皇帝还是依靠着过往的种种经验行事——他并没有认识到莺莺国军队的情况。】
【这一点非常致命。】
【当然,也不只是皇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央朝臣们,甚至是一部分本身就在沿海地区、距离海中洲不远官员们,同样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而比起曲江距离京师的距离,关口的距离更远。】
【因此,直到七月初四,皇帝才收到林石麟于五月二十五日发出的奏折,内容是关于在关口发现的莺莺国舰队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一部分莺莺国舰队的数量等方面的情报。】
【收到这封奏报之后,皇帝才知道了一些关于莺莺国军舰军队的具体情报,也有了些许对此的认知。】
【七月初六,皇帝收到了林石麟的第二封奏折,其中提到了莺莺国后续的军舰抵达情况,并且提到了对方北上的事情。】
【收到这封奏报后,皇帝一面让各地继续加强防守,一面向直隶总督静安下达命令,让他准备好莺莺国舰队可能到达沽市的应对,皇帝给出了这样的指示:如果莺莺国人知礼守节,态度恭顺,那么就告诉他们沽市不能进行贸易,也不能和外国进行交往,这些都得在关口进行;如果他们态度傲慢,不知道礼数,那么就派兵剿灭。】
【随后,皇帝又罢免了曲江巡抚,因为对方防守不力;又将原本的福州、曲江两地的总督邓刚木调到曲江,让他兼任巡抚并总理当地事务。】
【紧接着,邓刚木表示担忧他自己一个人支应不过来,皇帝便又将双江总督伊农派往曲江,主持事务。】
【七月十二日,皇帝又对静安下了一道命令,告诉他如果莺莺国人再次递交什么文书的话,不管文书中是什么内容,都呈交上来;同时,又传令给正在前往曲江的伊农,让他也要着手探查敌情。】
唐朝,贞观年间。
“不行,消息获取的速度上面差距同样还是太大了。”尉迟敬德面色凝重地道。
他并没有管神迹中的是哪一个王朝,毕竟不论如何,这都还是央洲,他也不能不将自己代入守卫央洲的一方来进行各种思考和推演。
这样的消息传递军情奏报的速度……五月的时候,莺莺国的舰队就已经陆续在关口一带聚集,并陆续北上。但是这样重要的情报消息——虽然并不确切和完善,但对如今的央洲也是至关重要——居然直到七月,才传递到皇帝的面前。
而这时候,莺莺国都已经占据了海中洲差不多一个月,早已继续北上、甚至说不定已经将要抵达沽市了!
海中洲的消息因为距离等原因,倒是传达的速度更快一些,但是这样的“快”也只是相对而言,六月初八左右海中洲陷落,六月二十二日以及之后,相关的奏报才到达案头。
甚至,这几封与海中洲相关的奏报之中,对莺莺国的舰队的具体情报还并不完全……皇帝一直等到关口的奏报到达后,才清楚了一部分莺莺国的舰队情况。
这还怎么打?这还怎么进行后续的处理?
而一直到七月,关口的奏报抵达之前,皇帝竟然还一直不清楚莺莺国的舰队武力情况,甚至还不清楚莺莺国的作战目标……
尉迟敬德再度深深感受到了央洲与莺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那个工业带来的堪称是质的变化。
李世民等人同样神色凝重。
在没有亲眼看到之前,在他们并没有什么概念之前,即使神迹描述再多,效果也没有那么大。如李世民这样的人,以及贞观重臣们,或许还能从中注意到一些问题,并为此提高警惕;但是放到一些普通甚至能力不足的皇帝和大臣身上……这样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更不要说,央洲完全不知道莺莺国的发展。
所有人都忍不住开始设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说实在的,央洲当时的奏报传递速度并不奇怪,就如他们本身的军队调动速度一样,当年大唐开国时期,同样整体上面对这样的情况,但是因为战争双方都是如此,所以凭借己方的种种优势,大家占据上风。
而央洲此时面临的问题是,敌人,已经不是原本的敌人了。
这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个警示,倒不是说什么工业的问题,而是,要时刻发展自身,也要时刻注意周边情况,决不能沉浸在过往的种种之中,而忽视了发展也忽视了外界。
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发展出什么新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