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能够完成人马具装,并保证这些铠甲的防护力,与当时的冶铁技术有关。】
【汉朝,中原就出现了百炼钢技术,通过在锻铁的过程中,大幅增加了折叠、锻打的次数,反复锤炼,提高了钢铁的品质;
其后又出现了炒钢,也就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一技术大幅提高了钢铁的产量,为军队大面积装备铁质兵器铠甲提供了条件。】
神迹中,分别展示两种炼钢法的过程,生动形象。
【同样,汉朝炼铁的竖炉也有所发展,一方面,炉型有所扩大,另一方面,竖炉的鼓风设备也发生了改变,从用皮囊人力鼓风变成了畜力的马排,后来南阳太守杜诗有创造了水排。】
画面中出现了水排的样子,立在岸边,有上下两个卧轮,上下轮被轮索相连,当下轮被水流推动,上轮也随之转动,最后经过传导,排扇也一开一闭,进行鼓风。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有些得意,这百炼钢和炒钢法都是他大汉的技术,而且此时就已经应用了。大汉的军队远征匈奴,除了休养生息时间足够、又有优秀将领外,和这先进的炼钢技术下产出的大量铁质兵器大有关联。
“不过,神迹是这样描述炒钢法啊,碳、氧……”刘彻揣摩着神迹的用语,大汉并没有这些词语,“碳”是在铁、“生铁”中,那既然有生铁,是否也应当有“熟铁”?而空气他理解,那这个“氧”存在于空气之中,是否是“气”的一种?
不等他思考下去,神迹中那个水排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这一物在朕的治下还未出现,大约是日后的大汉吧。”刘彻回想了一下,现在倒是有马排了,但并没有水排,也并没有一个叫杜诗的南阳太守。不过,这不妨碍他吩咐左右记录下水排的样子,并送至少府让他们进行制造。
东汉,建武七年。
刘秀记得杜诗这个人,建武初年,杜诗就担任侍御史,后来又去河东郡(山西夏县西北)诛剿了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此后,他就开始任职地方,现如今刚刚到南阳担任太守。
见到神迹中被杜诗研制出来的水排,刘秀心情大好,不愧是他一直看好的俊才,有如此成就,当重重嘉赏才是。
唐朝,贞观三年。
对于神迹提到铁器和冶铁,众人倒是都很赞同。
“我大唐有铠甲兵器,那些地方贼子没有,这倒是事实。”长孙无忌想起之前的各方势力,道。别的不说,很多农民军确实缺乏铠甲兵器,并非没有,但数量很少,远不能和唐军精锐的披甲比例相比。
虽然唐朝初立,各方面都还在建设,但唐朝还是有一定人马铠甲的储备的,装备齐一支甲骑具装并不困难。
其余人与汉武帝刘彻一样,更好奇神迹中的种种描述,关于“碳”——烧炭在此时已不新鲜,而这个“碳”就是“炭”字多了一个“石”的偏旁,这二者是否有所联系?为何“碳”会存在于铁之中?
【而在南北朝时期,灌钢法出现,登上了炼钢的舞台。而灌钢法也区分了生铁和熟铁,“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生就是生铁,鍒就是熟铁,将生铁熟铁杂糅,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这种方法炼出的钢也被称为“宿铁”。】
画面中,工匠先将生铁炒成熟铁,然后与新的生铁一同加热,而生铁先于熟铁融化后,就被浇筑灌入熟铁中,经过反复锻打,最后得到钢。看起来比起之前的炼钢方法,效率更高。
【灌钢法操作比之前的炼钢法要更为简便,只要工匠掌握好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就能够制作出不同含碳量的钢;同时,用这种方法,效率提高,钢的产量同样更高,也就成为了南北朝乃至日后朝代主要的冶炼方法之一。】
【而大量钢铁的生产,也是南北朝乃至隋唐甲骑具装产生的条件之一。】
明朝,洪武年。
毕竟灌钢法早已有之,明朝的君臣们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很快抓住了这段话中对他们最关键的内容:“不同含碳量的钢”。
“也就是说,所有的钢铁里面都是有这个叫‘碳’的东西?”傅友德开口,作为常年征战的武将,他对于铠甲兵器最为敏感,同样,对于这些铁制品的好坏也是极为在意,“那,不同碳含量的钢铁,会有什么不同?”
朱标联系前文:“炒钢法是将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而熟铁是由生铁炒制后形成,那是不是说明生铁中碳的含量要高于熟铁?”
另一人回想:“熟铁仿佛更容易变形,更软一些,而生铁非常坚硬。”
也就是说,碳这个东西含量越高,铁就会越坚硬。那灌钢时,只要按照合适的比例,就能制作出朝廷想要的器具——此时工匠们在实践中其实早已摸索出了熟铁生铁比例不同生产出的不同钢铁,但并没有彻底搞清楚这其中到底是有何不同。
碳,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暂时没有时间研究这些内容,而是都在忙着将灌钢法记录下来,准备在自己的朝代进行应用。
【而到了隋唐时期,灌钢法等进一步应用,为大量铁质铠甲兵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铁器的制作上,大量采用锻制,促进了铁器形态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提高了铁器的实用性,作用到兵器和铠甲上,就是形制多样、质量提高。】
【以唐朝的铠甲而论,种类极为丰富,“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而唐军的铠甲制式,大致与南北朝时期的铠甲有所相似,同时唐朝制作铠甲的甲片更大,层层叠叠,并且覆盖范围广泛,从上身一直延续到脚踝,都是铠甲防护的范围,也就让唐朝骑兵的防护能力较之从前的骑兵更加完善。】
【而唐军骑兵的兵器同样得益于冶铁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杀伤性更强,更便于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唐军骑兵的冲杀。】
汉朝,建安年间。
曹操看着唐军种类繁多的铠甲,以及马匹的具装铠,眼神中满是羡慕。
他多缺铠甲啊!不是那种零零散散的铠甲,而是这样完整的、成套的铠甲,何况,这都是铁质铠甲!想当年,他打完官渡之战,还是很羡慕袁绍的三百具马铠。
要是有了足够的成套铠甲,包括马的具装铠在内,他就能武装起一支强大的骑兵来,而这样的重骑兵的战斗力,足够他征战四方了。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神迹中各种铠甲的样子:“这种形制,大汉可以尝试仿造一些。”虽然此时还没有通过灌钢法炼制钢铁,但铠甲的形制仿制一下也亏不了什么,只要等到真正开始应用灌钢法,就可以制造这样的铠甲了。
“防护范围一直到脚踝,怪不得唐太宗屡次带领骑兵深入敌阵,连马匹都阵亡,自身却没有什么大问题。”就以李世民那种带兵冲锋的风格,敌军怎么会不向他疯狂放箭和砍杀?依照现在的铠甲,重要部位确实能够进行防护,但脚踝等肢体末端就未必能够防住了。
包括那个李道宗,射成了刺猬还没事儿,真是多亏了这样的铠甲。
这种作战风格果然不是能够轻易复制的,不然你没冲几次,说不定就死在冷箭之下了。
“不过,唐军在征讨地方势力的时候,很可能没有完整具装马铠。”不然,以具装铠对马匹的防护,战马未必会那么容易死掉。
【而唐军,或者说李世民率领的玄甲军之所以战斗力强悍,每次都能取得不菲战果,除了硬性条件的优越外,和他们的骑兵战术也有关。】
【唐军的骑兵并非一味的重骑兵冲击打法,相反,自李世民带兵作战开始,唐朝骑兵就很讲究“兵无常势”,灵活多变,而且往往会与步兵相配合,等步兵与敌军相接后,瞄准敌军暴露出来的侧翼或者薄弱之处,拦腰一击,迂回穿插,从而击溃敌军,获取胜利。】
【而且,唐军也并未完全复制甲骑具装,相反,经过隋朝征战后,唐朝认识到了骑兵机动性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战马并非完全具装,而是人披甲而马不披的简易版重骑兵,保证了骑兵灵活性和奔袭作战的能力。】
【骑兵的这种作战风格,不仅体现在李世民带领的玄甲兵身上、造就了玄甲兵的辉煌,同样被日后的唐朝所继承。而唐军骑兵奔袭作战的一大巅峰就是唐灭东突厥之战,李靖命精骑长驱直抵匈奴王帐,大破匈奴。】
唐朝,武德九年。
对于唐军骑兵的叙述,李渊并不太在意,因为这些事情是他自身经历,十分清楚。但随后的内容将他的注意力彻底拉了回来:“李靖灭东突厥?”
李渊震惊不已,李靖他知道,但直到现在,李靖也没有灭掉东突厥,而马上他就要退位给他的二儿子了,那李靖灭东突厥的时候是谁在位显而易见:“你灭掉了东突厥?!”他看向李世民。
说完,他才想起来,开头神迹就说了自己这个二儿子威震海内外,还成了整个西域的天可汗——自然说明大唐国力强盛,但他确实没有想到能够灭掉突厥。毕竟,突厥这些游牧民族称呼中原天子“可汗”又不是第一次了,杨坚还是圣人可汗呢。
“耶耶,儿子说过的,必将攻取突厥,系颉利之颈,耶耶要相信儿子啊。”李世民认真道,他是发自内心的,就如他在武德七年说的话一样,霍去病作为汉朝的将帅都想着攻取匈奴,他作为大唐的封王、如今的太子,如何不会想着攻取突厥,增添大唐的荣光?
汉朝,元狩四年。
“确实如此,有兵卒也要有方法,盲目用兵是不能带来胜利的,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强大无比。”卫青点头,唐军的骑兵战术很符合唐朝的情况和需求,像一柄锋利无比的尖刀一样,切开敌人的要害,再用迂回穿插让敌军崩溃,一切有章可循,又非常有效。
霍去病眼神明亮:“唐军奔袭作战,李靖灭东突厥,精骑直抵王帐。这必然是骑兵长途奔袭的战术,一举消灭东突厥!”
经过几次战役,霍去病已经成功将兵锋推到了祁连山,他认为,下一步,就是将匈奴王庭彻底消灭,就像这李靖消灭东突厥一样,将匈奴侵扰大汉的可能彻底消除。
何况,大汉现在也知道了更先进的冶铁技术,也就能更好地装备士卒,如此一来,大汉士卒、特别是他带领作战的骑兵的战斗力又会获得提高。
而李靖的出现,也让唐后的各朝掀起了一波赞美的风潮。
【最后顺便提一下唐朝的战马情况。】
【唐朝建立后,就立刻开始施行马政,将马匹迁徙到陇右地区设立官办牧场,随后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立相关机构,同时不断从突厥等游牧民族获取马匹,与中原马匹杂交以获取更优质的战马。】
【加上自北朝以来,源自鲜卑等各游牧民族的养马经验,唐朝的马匹数量迅速增加,战马的质量也较高。】
【在繁盛时期,唐朝除去各个军镇和驿站的马匹外,由中央朝廷直属的监牧机构中的马匹数量就达到了七十万匹;而由于马匹数量多,唐军的步兵都配备有一定马匹,保证了机动性。】
——————
炒钢法一说在公元前二世纪,也就是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而汉朝对匈奴的作战优势一部分也来源于中原的钢铁技术的发展。
碳和炭的繁体与简体相同。
明朝朱元璋设立了铁冶所,专门负责铁器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