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天下闻名,而其余布料也是“罗纨锦绮等物甲天下”。而这样的财富,宋朝自然不会放过,加上本来就有的专卖惯例,自然而然,蜀地的布帛也被划入了专卖范畴。】
【于是,赵光义登基后,宋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博买务”,第一件事就是将布帛贸易变成官府专卖,要求蜀地的百姓要按照规定的数量织造布帛,并交与官府,禁止个体农民和小商贩自行买卖。】
【随后,又将蜀地的茶叶也划入官府专卖的范围,蜀地茶农要按规定缴纳完赋税,才能把茶叶卖给官府的茶场或政府规定的大茶商,不允许茶农贩卖到外地。】
【这两个政策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脸色铁青,为赵光义搞出来的这个博买务:“朕平灭后蜀,忙着安抚当地人心,忙着减免百姓赋税,是为了什么?还不是生怕百姓们失去活路、前路无着,最后对朝廷生怨,揭竿而起吗?”
他指着赵光义怒骂:“可你呢?你设立这玩意儿的时候有没有动过脑子?这东西,看起来是不错,但它能随随便便就起来一个吗?你的监督机制完善了没有?你的条例够不够清晰?你能确保底下的人不会私自苛以重税、层层加码吗?”
清朝中后期。
一名大臣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也能想到诸多依托这些维生的百姓、起义是他们失去活路后必然的结果,但是,这和他们大清的某些地方又是何等相像!
他不由低低呢喃:“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啊……”近日来,朝堂上是否停止漕运一事争吵得正激烈。这关系的,可不只是卑微的漕工,还有那漕工群体,以及诸位大人们的身家利益。
【前面提到,蜀地不少百姓为了生计、都从事一些纺织或采茶,更何况还有专门从事此道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禁止私自买卖后,他们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收入,何况,政府收购布帛和茶叶时,本就属于低价,再加上官吏们中饱私囊,收购的价格就更加低廉。】
【许多茶农和专门织造布帛的百姓破产,无以为继;不少贩卖布帛和茶叶的中小商贩也纷纷破产,生路断绝;而其余在耕种之余从事纺织采茶的农民,也失去了一笔关键收入。】
【为什么是关键收入?因为他们自己耕种是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的,而通过纺织采茶赚到的钱,就是为了从市场上买到粮食,养活家小。】
【而此时,蜀地的大族们趁机将粮食涨价,高价售卖,迫使无粮的百姓花费大量钱款买米,而没有钱的为了活下去,只能一点一点卖掉自己的土地,最后或者越发贫困,或者转为旁户。】
【博买务官员的剥削,更甚传统理论中商人的敲骨吸髓。】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觉得自己找到了蜀地爆发大规模起义的根源,就是这个博买务政策。
此时的他,经历过风风雨雨,早不是那种必须要把自己政策贯彻到底,觉得取消就是自己丢脸的情况了。于是,他很自然地向诸位宰辅重臣们道:“众卿,朕以为这博买务一事应当重新调整,蜀地的情况还需细细斟酌才是。”
实在不行,就暂且取消蜀地的博买政策再说。
朝臣们皆为赞同,这一政令很快就被发布下去。
此时,赵光义解决了心头大患,又开始想要找回些场子,就从那个“博买务官员的剥削”开始吧,朕明明设立博买务也是为了方便百姓,固然有思虑不周的地方,但也是一片好心。
可这些官员是怎么回事?生生把朕的善意变成了压迫百姓,还打着朕的旗号,抹黑朕的名誉,孰不可忍!
于是,他又派了亲信去调查蜀地的官员、特别是博买务有关的,暗暗打算若是贪腐枉法严重,那就斩了,既出了气,又震慑其余官员,再用来收揽一波民心。
汉朝初年。
刘邦也为赵光义这敛财政策惊叹:“他可真敢!这么一来,蜀地必然要反,只要来一场天灾,把现下这种脆弱的情况打破,这些百姓们就会立刻揭竿而起。”
而规模还不会小。本来或许蜀地也会有农民起义,但规模未必会太大。但现在,一个博买务就波及到了所有普通百姓:农民、小商贩、旁户……加上旁户,这个多年来一直备受剥削的、数量极多的群体,一旦响应,整个蜀地都会是一片战火。
“宋朝可得花费一段时间喽!”镇压还是可以镇压的,就怕他们压下去以后也不改变,那这蜀地可就不会安宁了。
汉朝,高皇后年间。
吕雉看着神迹中的情况,摇摇头,单单博买务确实可以导致不少百姓失去生计,但先前的广大旁户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按神迹的火药桶比喻,博买务可以说是点燃火药桶的东西,但是火药桶本身还是源自于八成的人口都是旁户,没有自己的土地,就算有,种出来的粮食也做不到自给自足。
没有土地,没有粮食,这才是关键!
所以,她一力推行的均分土地的政策必须落实下去,每一个平民都要有自己的、足够的土地才可以,每个大汉的子民都要有一口饭吃。
【博买务和旁户加起来,已经足够让川蜀地区这块土地重燃战火。】
【但这还不是所有原因。】
唐朝,贞观三年。
“啊?这些还不够吗?还有什么事情?”程咬金目瞪口呆,按他觉得,这些事情已经够严重了,情况还能更严重吗?
李世民叹息道:“自然还有,赋税。”先前,神迹一直都没有提到过蜀地的赋税情况,原本他还以为是不是与赋税无关,但既然还有原因,那恐怕赋税也在其中。
而且,博买务的官员在勒索百姓,那其他官员就不会吗?
【宋朝在田赋上大致沿用了唐朝晚期以来的两税法,按照田产和资产征税,一年在夏秋两季各征收一次。】
【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正税。实际上,宋朝在打下各个割据势力的地盘后,基本上全盘照收了这个势力在当地施行的种种正税外的税收政策,被称之为“沿纳”或者“杂变之赋”。】
【蜀地也不例外。宋朝收复蜀地后,将后蜀的头子钱、牛皮钱等苛捐杂税全部继承下来。开宝六年,“是岁,令川峡人户两税(田赋)以上输纳钱、帛,每贯收七文,每匹收十文,丝绵一两、茶一斤、秆草一束各一文”,称为“头子钱”,史称“头子钱纳官始于此”。】
【此外,宋朝还有不少沿袭自五代的税目,比如加收十分之二的“省耗”等等。】
【而因为蜀地纺织业发达,因而当地的二税也被官府要求“折变”,用布帛缴纳税收。同样是开宝六年,有记载“初,蜀民所输两税(田赋),以匹帛充折”。】
【而一旦开始折变,税收的数量就控制不住了。原先的税钱,到底应该折变成多少布帛?官府说了算,而这些差额就全部落到了百姓(包括旁户和自耕农)头上。】
宋朝,开宝元年。
先前,赵匡胤觉得自己已经经历的够多了,足以形成一幅良好平静的心态,但现在,神迹中赋税的情况再次让他肝火旺盛。
“开宝六年!”他咬牙切齿的念着那个年份,这是在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啊!
“朕记得,乾德三年,平灭后蜀以后,朕曾明确下诏,要求‘凡无名科役及增益赋调,令诸州条析以闻,当除之’,现在看来,他们都觉得朕只是做做样子,底下也没有真的改变啊。”
还有那些折变,他不是不清楚有些地方以实物缴税,但先前虽也知道这之中或许会有人借机牟利,也曾经查处过贪腐之人,却没有想过这些人竟会如此胆大妄为!
何况,官府每年规定的税额就是那么多,多余的钱可没有到了朝廷、到了皇帝手里,自然是到了这其中所有涉利之人手中。
“没拿到什么好处,偏偏坏处全被咱们背了!”赵光美对这些地方官员怨愤不已,这是他们家的天下!而这些人重税盘剥百姓,到头来还是他们皇家受难、他们的江山不稳。
唐朝,贞观三年。
“两税法?按照土地和财产征税?夏秋各征收一次?”殿内,李世民和所有对税法有所了解的大臣们都开始思考起来。
现下,配合着均田制,唐朝施行的税法是租庸调制度,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制度,府兵制。
租庸调也很简单,根据人丁(男丁)来征收,且不论贫富,全部定额。租就是每年纳粟二石,庸是每年服劳役二十天,也可以以财货代替,调则是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这种税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成功地让大唐初期混乱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也安定了天下民心,使民间迅速恢复生产。
只不过,他们之前以为,宋朝的赋税制度是宋朝自己、或者是唐朝后面的五代十国时期诞生的,没想到却是源自他们唐朝自己,虽然已经是晚期。
租庸调已经相当完美了,为何会改制呢?必然是原来的税制已经难以施行了。
几位负责赋税人口方面的臣子脸色迅速变差,李世民的面色也有点难看。
毕竟,租庸调难以继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大唐视为基础的均田制也已经失去效力,不再正常。租庸调是建立在给人丁分田的均田制上才能运行的。
财政垮了,但垮的不止有财政,还有府兵制。
李世民闭了闭眼,心生悲意:“怪不得会出现全方位的藩镇割据,还有其后国都陷落、天子出逃……”均田制垮了,府兵制又怎会正常运行?军队出现问题了,财政也出现问题,那地方生变是迟早的事情。
群臣沉默不语。他们也看出来了,就算不擅长这方面的经过旁人解释也都反应过来。
但大家都清楚,均田制为何会出现问题,可关键在于使均田制出现问题的原因他们难以解决。
【而宋朝官员在蜀地的贪腐作乱之风可为盛行。】
【赵光义曾经多次派人去蜀地清查官吏,先后惩治的官员有百余人,而其中有一个官员则被认为是清白强干之人,被当做了标杆榜样来宣传,这个人就是彭山县令齐振元,往上举荐他廉洁奉公的是张枢。】
【但实际上,齐振元可不是一个忠勤正直之人,“收赇得金,多寄民家”,他也是一条贪腐大鳄。】
【朝廷对他的广泛宣扬也进一步加剧了蜀地民众的不满之情。】
【另外,除了苛捐杂税、博买务外,蜀地的官员们还有一条致富发财之路。】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再次支棱起来:“齐振元?张枢?”他记得这两个人,毕竟一个是他时常派去监察蜀地官员的人,一个是被他当做正面例子广泛宣传的人。
他顿时愤怒不已,这种情况,何止是引发了蜀地民众的不满之情,更重要的是简直是把他当成了傻子来耍!
张枢到底是和齐振元沆瀣一气、还是眼光不行识人不明先不提,就说这齐振元,朕将他树为标榜、多有夸赞的时候,他是不是在心中暗暗嘲笑朕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是不是觉得朕像个傻子一样?
必须给朕死!
于是他匆匆下令:“传朕旨意,彭山县令齐振元,刻削为功,以权谋私,不以惠和为政,不尊上意,今罢免其官,就地斩首,以平民愤。至于张枢,先押回京城。”
群臣心知此时赵光义正愤怒无比,倒也无人对此提出异议。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复又坐下,细细思索。
虽然蜀地百姓起义的时间是赵光义时期,博买务也是赵光义设立,但许多源头在他这个太祖时期就已经出现,苛捐杂税、官吏贪赃,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再加上蜀地本身的土地问题……
看来,他也得加紧对地方的监察了。
不过,除了赋税和上面的内容,还能有什么“致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