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阎村的案子后,张南一个人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里。这个地方还是一成不变,变的也只是四周的楼房,还有小区内多装上的摄像头,还有在路边的太阳能电路板的路灯。
张南是先去了趟孙猴子的住所,朝着大圣讨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才回的家。根据祖上的规矩,但凡是长时间没回家的,就要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如果是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的,就要修了头发和脸上的胡子,还要洗的一身白净。
当他来到了自家的门下,他戴着黑色的运动帽压得很死。况且人也比较高,身上穿着黑色运动衫不难叫人怀疑。
刘姨还是跟往常一样,在小区里的体育器材那边围着一圈。看着她们满头大汗的,都不知道她们跳了多少曲的广场舞,不过那《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肯定是她们首选的舞曲。
当刘姨见到一个陌生的人走过她们的面前,她便开始对着那人指指点点的,还在那小声嘟囔着,“这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人!你们当心自己的孩子还有闺女儿媳。”
可笑的是,这人就是刚刚回来的张南。
他走在鹅卵石和水泥地板铺好的小路上,现在正是夜晚的20点30分,白天吸收好太阳能的路灯早已亮起。这路灯的功率很大,将夜晚照得跟白昼一样明亮。
这时,他迎面走来了一名头发苍白,但整洁的女人。脸上看着十分的年轻,她双手提着袋子,里边装着刚刚买好的明天的菜。
张南站在原地看着他,有些熟悉。而刘姨见了又开始在一旁酸了起来,“哟,这人老了还那么有魅力,连年轻的小伙子都能勾引了去。”
而那女人正是张南的母亲祁慧丽。只见她时刻低着头,这是她每天夜晚看书落下的病根子。现在的她,已经是中度且往着深度近视发展。在过去,家里人还劝着,让她戴上眼镜,但是她说:“我戴上眼镜了,这就不好看了。”
不过当时的张国栋也是不识趣,也许是老了没了当年的油嘴滑舌只是冷冷地说了句,“都人老珠黄了,还在意这在意那的。”这话可是把当时的祁慧丽气得不轻,当时他们小两口40岁,当时张南是19岁刚考进大学。
现在的祁慧丽看着还是有着20多三十岁的样子,她站在张南的面前,低着头说:“不好意思,能不能借个道?”
张南摘下了帽子,随后将手放在祁慧丽的肩膀上,轻轻地说了一声,“妈,我回来了。”
祁慧丽将头缓缓抬起,在灯光的照耀下,他就像是天宫中的仙女,但还是清晰的看清了额头上的皱纹和眼角旁的纹路。而刘姨几人也清晰地看清了张南的脸,随后害怕地撒丫子跑开,并且大声地喊着:“闹鬼了!”
祁慧丽看清了张南的脸,随后打开了手中的袋子,将手放在张南的脸上抚摸着。同过去一样年轻,但是眼神中有了些成熟。
她的眼眶湿润了,现在她的心中就像海里的浪花在不断翻涌。“儿啊,你真的回来了?”
“我不久前不是留了一封信嘛,您没看吗?”
张南说罢,祁慧丽一把搂着张南的脖子,哭了起来。这就像是春天的盐,或者冬天里的一颗糖。张南也学着爷爷小时候安慰自己那样,摸着她的头,轻声说着:“莫哭。莫哭。”
随后,他便提起了袋子,同祁慧丽一同回了家。
一路上,他不断感叹着周围的变化,但直到他来到了自家的楼下,发现了一家白事的铺子。他的心情,顿时不悦。
随后他同母亲祁慧丽先回到了家里。他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上边是夜晚的9点01分。在白事这行业有个规矩,在夜晚是不允许开门上班,但凡是夜晚有白事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在门店的电话告知。可楼下这家,却一直开着这让张南的心中有些不安。
随后,他问了祁慧丽拿了钥匙,吩咐几句后,便火急火燎地走到楼下。
只见那铺子依然开着,里边的灯光十分的昏暗。用的是老式的白炽灯泡,但是无论是外边的灰还是里边,都让这灯泡的光没有那么亮。
张南抬头一看,招牌上写着许记纸扎铺。
他走进了铺子,里边的老板用着低沉的声音说道:“敢问,客人是要白事的棺材还是一些白花儿和纸人啊?”
透过这昏暗的灯光看去,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身上穿着粗布料子制成的衣服。而他一旁还有一个小的,看着六七岁,他坐在灯光下全神贯注地折这手中的纸花。别看他只有那么小,可是这娃子的手很是巧,这纸花儿折的跟真的似的。
这时,张南的脸上礼貌性地挂着微笑说:“我没有什么白事,只是好久都没回来了,现在看见家楼下有这么一家新店,就像进来看看。”
“呵呵,小伙子,这么晚了我劝你还是先回去吧。”老人冷冷地笑了笑,便开始劝起张南,让他回去。
而张南也清楚,这老人的本事不俗,随后走到一个花圈旁,仔细打量着。“老先生,您这手挺巧啊,这花都没上色就跟真的一样。您还真是不简单,这都申时了,您还在这开着店。”
老人也听出了言外之音,随后便开始奉劝自己的孙儿先回了屋。
这时,他手中端着两盏茶来到了张南的身旁。“小伙子,这茶算小老我敬你的。”
张南接过茶杯,他并未着急饮用,而是开始质问老人。“我说老人家,您来这到底有什么目的啊?”
“呵呵,没什么目的。”
“没什么目的还在这开这种铺子?您不是不知道这白事的铺子是不能开在楼中吧。况且现在……”说着张南将要抿一口杯中的茶,但是低头一看,里边泡的不是一般的铁观音、碧螺春什么的,却是一朵菊花。
这时,张南皱起了眉头,将那盏茶放在柜台上。这屋内的灯光也开始忽明忽暗了起来,门外也吹进一阵阴风。吹得让人直发寒,而老人是没哆嗦。他是笑着走向柜台,口中喃喃道:“哎呀,每次都是这个时候,这客人才多起来。”
说罢,他便拿出一个香炉,两侧插上白色的寿烛将其点燃,随后又在上边插上三炷香。做好这些事情后,他便将香炉摆在门口。而说着也奇怪,这风是在外边吹着,但是这蜡烛上边的火儿,可是笔直的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