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像躬身说道,“大王,袁胤尚书的事情并未造成大得影响,如今放了他,更能彰显大王仁德。
这也是对联合国无端指责仲国最好的回击。
目前的国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袁术一脸黑线,搞半天,就是道德绑架?
杨弘很快察觉到了袁术的不快,随即说道,“大王,臣倒是认为,这是仲国的机会。
我们可以借机告诉联合国,仲国是不允许任何人干涉我们内政的,联合国也不行,内政是主权的一部分。
还可以拉拢更多王权国家站在我们这一方。
此时我们如果退了,非但无法挽回声誉,反而会造成我们心虚的表现。
眼下的联合国,需要一个敢于对抗强权的国家领头。”
杨弘话说到这儿,傻子也知道他的意思了。
袁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右仆射乃是谋国之言,国家之间一味妥协退让对仲国并不利。
我们虽然实力不如华夏,但是我们可以加强和其他国家联合。
传旨,袁胤贪污受贿,触犯仲国律法,三日后斩首。”
袁术的话满朝的人惊呆了,袁胤说话做事性子耿直,就算贪污,也不至于到斩首的地步?
不少人这一刻想的是接下来如何自保?
阎像想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住了。
袁术接着说道,“孤这里有袁胤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罪证。”
私天下时期,有几个人是绝对干净的?就算钱财干净,结党营私的帽子谁都可以戴上。
这一刻,不少人感到了畏惧,原本以为,联合国成立后,仲国应该会跟随大势融入进去,没想到的是,袁术如今仍然想到的是个人集权和加强自己权威。
袁术接着说道,“从今天开始,谁家不把本王的画像放在显眼位置,一律按照大不敬处理。”
袁术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所有的人畏惧自己,同时,要排除不同的声音,他要自己的声音从上到下无条件服从。
“简直是混账,公路究竟想做什么?”赵国的袁愧很快就从报纸上知道了这个消息。
袁愧自然知道袁术想做什么,但是,他更加清楚,眼下的世界和朝廷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他并不担心得罪华夏,因为如今的华夏并不在乎仲国走什么政治制度,他担心仲国内部揭竿而起。
袁愧所有的想法,最后化成深深地无奈。
十一月初,华夏工商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让天下哗然。
内容是这样的,华夏工商报公布了今年各国旱灾情况,以及各国因为旱灾造成的死亡人数。
“查,给孤好好查查,如此保密的数据,究竟是何人泄露?”黄祖拿着报纸和自己内部的统计数据。
这一刻,他有些胆寒,因为两组数据一模一样,今年以来,夏国饿死的百姓1027人,相比于60多万人口来说,这个数量并不多,但是,黄祖清楚,真正高峰期是明年春夏两季。
“父王,目前的夏国究竟有多少华夏的探子,恐怕我们真不知道。”太子黄射露出深深无奈。
“接下来该怎么办?”冷静下来的黄祖很快明白过来,眼下说这些也无法挽回夏国的形象了。
“父王,我们来一个不承认,我们可以对外公布,就说此次旱灾造成了几十人死亡,具体多少,谁能证明?”
黄祖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个办法。”
黄祖接着说道,“只是有件事情我不明白,为何我们借百姓粮食,还有这么多人饿死?”
“哎!也许是他们担心自己还不上吧?”这一刻,黄射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其实黄祖和黄射都很清楚,官员层层盘剥贪污,朝廷原本收取2倍甚至3倍,到了地方就会变成8倍甚至10倍,善良的普通百姓怎么敢去借?
曹操看到数据后,反而有一丝开心,不因为别的,魏国120多万百姓,只是死了200多人,无论比例还是死亡数,在周边王权国家都是最少的,这也让他放心把国家交给曹昂。
只是让他不高兴的是,赵国居然没有因为干旱饿死百姓,这让他十分不解。
“中书令,今年大旱居然没有人饿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郭图感到不可思议。
不要说郭图,高干也是一样。
“其实也正常,今年干旱前我们准备工作做得足,同时负担低了。
我们首先允许百姓可以自由流动,这就让苦难的家庭很多可以外出求生存。
工商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对于孤寡老弱,我们提前进行了救助安排。
华夏的粮食在断粮之前就到了。
加上我们加大了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一天一结算,大家有钱买粮。
最后就是粮食定价销售和定量销售。
……”逢纪不断分析道。
“如今看来,赵国走的这条路才是大道。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是这样分析的。
华夏百姓常年都在游行,并未造成华夏国家灭亡,反而促使了华夏不断进步。
大汉让百姓村都不能出,然而一场黄巾起义就将大汉推倒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靠高压统治只能一时,百姓的情绪会累积。
就像这次大旱,周边国家就华夏和我们的百姓可以自有流动,然而两地都没有人饿死。
政府只要提供大家工作机会,就能养活自己,他们并不一定非得政府养大家。”
郭图赞同的说道,“周边国家可以看出,大量百姓饿死,并不是天灾,更大的是人祸,原本天灾就让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层层盘剥,百姓就更是雪上加霜。”
高干也没有想到,这一年来,郭图和逢纪居然有如此变化?原本他心中的郭图和逢纪都是喜欢拍马屁的小人,而这一年来,郭图和逢纪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最明显就是敢于说真话了。
这一刻,让高干想起了华夏一句话:好的制度环境能让鬼变成人,坏的制度环境能把人变成鬼。
高干愈发坚定赵国因祸得福,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