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媳妇听了,就没再说什么。
这点也确实是。
胡大海虽然是个收破烂的,但是能每天赚差价,一天下来,少则两三块,多则五六块。
这是院子里上班的工人比不了的。
自己一家七口人,平时日子过的挺滋润,手头也稍微有点儿余钱。
这么看,收破烂也不是不可以。
胡大海继续说:“再说小赵还是一个人,燕子要是跟了他,那小日子还能差的了?”
“而且他刚搬进城没多久,无亲无故的。”
“这要是成了,咱们家就是小赵唯一的亲人了,别人都是一个姑爷半个儿,小赵绝对能当咱们家一个儿子。”
一听这话,大海媳妇儿来了兴致:“怎么回事儿,你跟我说说小赵的情况。”
胡大海于是就开始给媳妇儿说赵家平的个人情况。
他们夫妻两个说的起劲儿,却不知道,大女儿燕子这时候并没有睡,而是躲在门后偷听。
毕竟父母谈论的,是关于她的终身大事儿,
她是红着脸听完的。
其实对于赵家平,她还是挺有好感的。
人长的英俊,身材挺拔,唇角带着好看的弧度上扬,就像随时都噙着一抹微笑。
而且,听爸爸说,他还是个孤儿,一个人,无亲无故,让人莫名的心疼。
堂屋里,胡大海还在和媳妇儿说着赵家平收破烂,一连几天超额的事儿。
“当时一连好几天,小赵每天都超额完成收购任务。”
“要知道,如果超过半个月,这可是要上报的,到时候,如果上边树立典型,那就麻烦了。”
“站上肯定会给所有人,重新制定新的收购任务。”
“毕竟赵家平连续半个月都能完成,那别的收购员,为什么就不能完成?”
“如果真是那样,那小赵可就把所有收购员给坑苦了,也把他自己给坑苦了。”
说到这里,胡大海停顿了一下。
大海媳妇儿还等着听后续呢,于是追问道:“后来呢?”
在门里偷听的燕子,也把耳朵贴近了门缝。
她也想听听后续。
“姐,你干什么呢?”一个声音,突然从燕子身后响起。
把燕子吓了一跳,脑袋磕在了门上。
发出很大一阵声音。
“怎么了这是?”胡大海两口子也站了起来。
燕子揉着脑袋,回头一看,站在身后的,是小妹胡婷梅。
“小梅,你不睡觉起来干什么?”燕子问了妹妹一句。
小梅站在地上,很无辜的样子:“我喝水喝多了,想尿尿,可是我找不到尿壶。”
说起尿壶,燕子想起自己姐妹们原来用的尿壶,爸爸说要送给赵家平,不让用了。
于是就说:“我带你去奶奶屋里,先用奶奶的吧。”
说完打开门,带着小梅出来,正看到爸爸妈妈瞪着眼睛看着这边。
燕子偷听说话,心里正心虚,被爸妈这么一看,顿时感觉脸红心跳。
连忙解释:“小梅要尿尿,我带她去奶奶屋里。”
胡大妈的屋,就在姐妹屋的南面,是一间屋隔成的南北两间。
胡大海夫妻对视了一眼,胡大嫂对胡大海说:“你明天下班,记得去买个新的尿壶回来。”
“好。”胡大海答应了一声。
时间也不早了,两口子也准备收拾收拾睡觉了。
燕子带着小梅,解决完了问题,就又回了房间。
她还想着,爸妈能继续刚才的话题,她好听听后续。
可胡大海夫妻收拾完,就直接进屋睡了。根本就没有继续说后续。
这一夜,燕子翻来翻去,没睡好。
第二天早起,燕子一脸的疲倦打着哈欠。
她这样子,让胡大海夫妻俩都挺惊讶的,问了好几遍,闺女也只说做梦没睡好。
“行吧,反正你也还没找到工作,不行就再去睡一会儿。”胡大嫂看女儿实在太困,就劝了一句。
燕子点点头,她其实更想知道,爸爸昨天晚上说的事情,后来怎么样了。
不过她又不好意思说自己偷听了,所以也就不好意思问爸爸。
一家人吃过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
“大海,记得带上尿壶。”胡大嫂提醒了一句。
胡大海差点儿忘了,答应了一声,不过他到底是挺嫌弃,没用手拿,过去的时候,顺手捡起旁边的一个破麻袋片儿,然后把那个尿壶给包了起来拎在手上。
“我走了啊。”胡大海推着自行车,跟家里打了个招呼。
胡大嫂答应了一声,说:“大海,下班儿的时候,你问问小赵,让他再过来吃饭吧,反正他回去也是一个人,也没人给他做饭。”
“行,我问问他。”胡大海应了一声,推着自行车,拎着破麻袋片儿包着的尿壶,直接走了。
燕子听到爸妈还要让赵家平到家里来,倒是马上不困了。
胡大妈因为睡的早,不知道昨晚胡大海两口子商量的事儿,听儿媳妇儿说还要让小赵过来吃饭。
就有些奇怪。
儿媳妇儿不是最烦儿子往家带人吗?
不过她也没说什么,那个小赵挺好的,儿子交这样的朋友,她也放心。
胡大海骑着自行车,一路拎着尿壶就到了废品收购站上。
他一向来的早,正巧碰到另外一个废品收购员万玉成。
“老万,你今天来的也挺早的。”
万玉成一眼就看到胡大海手里拎着东西,好奇的问:“是啊老胡,你这手里是捡了个什么吗?一大早发财啦?”
“发什么财,这是我从家里带的,是个老物件,咱们站上小赵喜欢,我拿来给他。”
胡大海大大咧咧的解释了一句。
“老物件?我看看。”万玉成顿时来了兴趣。
胡大海看他这么好奇,就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问道:“你真要看啊?”
万玉成笑骂道:“废话,老物件都是好东西,我当然想要看看开开眼。”
“毕竟我可听说了,老物件送到文物商店,能卖不少钱。”
“你这转手就要送人,也太大方了吧。”
因为国家派了不少人出来收购,还有很多传言,说哪哪哪,有个人卖了一件,国家给了两千块钱。
哪哪哪,国家收了一件,给了一千八。
这些事情,万玉成听多了,潜意识里,就觉得所有的老物件都特别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