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 第4150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50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战时的普通百姓,可能温饱都成问题,但对于有钱人来说,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只要舍得花钱,别说什么牛羊了,就是骆驼都能买回来吃咯!

因此,第六师的后勤部门,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食材。

晚上,虽说基层士兵还是不知道唐伟东过来的消息,但第六师所有人都得到了一个通知:知道大家在这里辛苦,所以唐王个人出资,犒赏三军,今晚所有人加餐!

在战时,在远离本土的地方,还能收到“东家”的犒赏,这让第六师全员都兴奋不已,纷纷大呼小叫的谢赏。

一阵嘻哈的喧闹过后,第六师的部队就以连队为单位,亲自动手炮制起了分发下来的酒肉。

那场面,让唐伟东不由得想起了李青莲的一首诗: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看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犒赏三军,都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高端的食材,往往用的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采购回来的这些肉食,一部分使用的是“煎炒烹炸”等烹饪方式之外,更多的,还是使用的最原始的炮制方式:烧烤!

整头整头的牛,整只整只的羊,被抬到了临时搭建起来的烤架上,有人还燃起了篝火,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开心的就跟过年一样。

此刻,第六师全员,除了在外执行任务的部队,还有哨兵和战备部队之外,几乎全员都参与进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狂欢当中,……

唐伟东这边也一样,虽说这边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二十多个人,基本都是校级以上军官,碍于身份的原因,大家表现的还都比较矜持。

但也受到的不远处警卫部队,那欢声笑语的感染,最后唐伟东干脆就带着、手下的这群军官,一起加入到了基层士兵们的狂欢当中。

抛开身份,走到普通官兵中间,搂着肩膀跟他们碰了几杯之后,唐伟东的情绪也被点燃了。

背着枪,围着篝火在唱跳的这些士兵,可都是自己的麾下,此时此地,唐伟东也不由得有些意气风发。

这都是老子的兵,也是老子的底气啊!

这场面,如果用一句词来形容的话,最契合的必然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吃着烧烤唱着歌,面前还有一群正在为自己效死命的将士,……”

这首词,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一幕场面吧!

科普一点文学小知识,八百里,是牛的别称,马千里,牛八百里,都是代称。

因此,“八百里分麾下炙”,最直白的解释就是,把牛肉分给麾下烤着吃。

——炙,就是烤的意思。炙羊,就是烤羊,炙鱼,就是烤鱼。

“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就是,用乐器演奏边塞曲目。

五十弦,一般是指的瑟,琴瑟的瑟,就跟古筝的模样差不多。

其实严格说来,筝,就是瑟的简化版。

或许有人会问了,有句诗大家都听过,“琴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按照这句诗来说,那瑟应该是只有二十五根弦的,断了之后才变成了五十根弦。

可为什么在辛弃疾的词里,就将瑟写成了“五十根弦”呢?

原因嘛也很简单,因为最开始的瑟,就是五十根弦的。

《汉书·郊祀志》和《史记·封禅书》中都有记载,“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帝听素女用五十弦的瑟,奏出来的曲子太过悲伤,就禁止使用五十弦的瑟演奏,所以素女就把五十弦的瑟,一分为二,只使用二十五弦的瑟,后来的瑟,也就都变成二十五弦了。

因此,辛弃疾借用“五十弦”来代指,完全没毛病。

再说到瑟和筝的关系,唐代赵磷在“因话录”中记载,“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的“集韵”也支持这种观点:“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还有倭国的“乐道类集”中也是说,“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反正不管怎么说,是兄弟相争也好,还是父子相争也罢,亦或许姊妹分争,总之瑟和筝,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乐器。

也就是说,“五十弦”的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的瑟。

“二十五弦”的瑟,再一分为二,变成了筝。

筝在汉晋时期为十二弦,(魏·阮璃“等筝赋”弦有十二),在隋唐,增加到了十三弦,(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到了明清,筝又增加到了十五弦,清末民初,又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六弦,建国后再次增加到了二十一弦,并成为主流,延续至今,……

期间也有搞出十八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来的,——春秋墓中,也出土过十三弦的筝,马王堆中出土过二十三弦的瑟。

好,知识小讲堂到此结束,下课!

军队中的歌舞跟社会上的自然是不同的,处处充满着刚劲有力的感觉,玩儿嗨了之后,一群精力旺盛的汉子,扯着嗓子开始拉歌。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

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从现场官兵的口中,以嘶喊的方式唱出来,唐伟东一边跟麾下的将校们谈笑风生,一边饶有兴致的听着。

可听着听着,他就感觉有点不太对味了,虽说都是“一奶同胞”的孩子,可现在毕竟已经出来单过了,南唐的军队也是独立成军,不是啥花家派过来的驻军。

但听现在南唐军队里传唱的歌曲,咋像是原封不动的,直接把花家的军歌拿过来用了呢。

不是说不能“为我所用”,可你倒是改一改啊,好家伙,连个标点符号都不带换的,甚至连“八一军旗红”和“伟大的cpc”都直接唱出来了,就好像生怕其他人不知道,南唐的军队跟花家的关系似的。

想唱你私底下自己唱唱也就得了,像这么堂而皇之的唱出来,落在美西方势力的眼里,他们会怎么看南唐?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啊?

因此,唐伟东脸上笑容不变,仿佛像是好奇般的、不动声色的问六师长道:“老六,弟兄们唱的这些歌,我咋都听着这么耳熟呢?”